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根据电磁理论和通过实验获得的经验公式,分析和讨论了大气中的电荷分布、大气中的电场、大气的电阻率、大气中的电流、地球的电势等问题。对地球电势数值进行了定量计算,得到了与实际情况基本相同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一、课改中的教师一个高素质的数学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大气的数学教师。所谓大气是指能从数学的价值中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一个高素质的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3.
<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表现之一,这种散射不仅减弱了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强度,还引起了一系列的大气光学现象。当太阳辐射碰到空气分子或空气中的微小尘埃时,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散射开来,这种现象就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大致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的,一是空气分子的散射,二是空气中的微小颗粒的散射。一、空气分子的散射1871年,英国物理学家瑞利最先完美地解释了此光  相似文献   

4.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5.
晴朗的天空为什么呈现蔚蓝色?其实这并不是因为大气本身是蓝色,也不是大气中含有蓝色物质,而是由于大气分子和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粒对太阳光散射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靳自芳 《考试》2011,(10):48-49
在教学中,大气运动主要指热力环流、全球性大气环流、季风环流等。大气运动被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风,垂直运动指空气的上升和下沉,即对流运动。高考试题是对知识的综合运用,下面是大气运动知识在2011年高考中的体现:例如2011年全国卷的第9、10题,此题给出了以北半球中纬度某地地形和8时气温的垂直分布剖面图,  相似文献   

7.
在高一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的热力状况”中,关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这样两段话“: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在太阳辐射中,红外线的能量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如果把教材中的上面两段文字联系起来理解,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既然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红外线的能量又占到太阳辐射总能量的43%。那么,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  相似文献   

8.
云、雾、霜和露等都是水汽凝结的产物。如果大气中的水汽凝结发生在空中 ,就形成云、雾 ;发生在地表面或地表面的物体上 ,就形成露、霜、雾凇和雨凇等。前一类凝结现象 ,产生空中凝结物 ,后一类凝结现象 ,产生地表面凝结物。所谓水汽凝结是指水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水汽直接转变为固态的过程 ,则称为凝华。大气中水汽凝结或凝华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具有凝结核或凝华核 ;二是大气中的水汽要达到或超过饱和状态。大气中饱和水汽与气温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参见教材“饱和状态与气温的关系图”)。所以大气中水汽要达到饱和有两条途径 :(1)在一定…  相似文献   

9.
陈立新 《考试》2008,(9):45-46
一、解题分析【例】材料一人类活动排入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全球变暖。材料二二氧化碳是大气中最重要的温  相似文献   

10.
1提出问题一般初中教科书中对大气压强成因的解释是“大气受到重力,由于气体又会流动,所以会对浸没在大气中的物体产生压力,这个压力产生的压强就叫大气压强”。但是一般高中课本对气体压强的解释是:“容器中的气体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时不断碰撞器壁,对器壁施加压力,器壁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就是气体的压强”。于是有一部分爱思考的高中学生马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初中教材说大气压强是由重力产生的,而高中教材却说气体压强是由分子碰撞造成的,气体压强包含大气压强,按理说大气压强也应由分子碰撞产生,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解释?2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高一教材第二单元第二节“大气的热力状况”中,关于大气的保温作用有这样两段话:“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流长较长的红外线。……由此可见,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吸收红外线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相似文献   

12.
启示窗     
刘波 《中学科技》2010,(10):35-35
二氧化碳是大气中的主要温室气体,温室气体会截留从地面上反射的太阳光,因此大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含量会迫使全球气候变暖,  相似文献   

13.
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的底层,生活中的很多现象与大气压强有关.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呢?如何设计实验测量大气压强呢?这里向同学们介绍两种方法:一、托里拆利实验  相似文献   

14.
大气的运动是"大气环境"一章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较抽象,理解起来较困难。大气运动与各种气候类型形成的关系更是复杂,本文通过不断变换大气运动条件形象生动地演示大气运动过程及其与气候的关系,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  相似文献   

15.
大气光象     
大气中的光学景象是丰富多采的,人们很早就对虹、华、宝光、晕、蜃景等大气光象进行了观察。1986年12月新华社就报导了两则奇特的大气光象的消息。本文介绍几种典型的大气光象,并从理论上简要地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平现蜃景”“平移效应”的概念。用以对“海滋”奇观的解释。不妥之处,希望得到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法国科学家法布里发现了大气中的臭氧层,并且指出了它的特性和作用,从而震动了当时的科学界。臭氧在整个大气中到处存在,但含量很少,是大气的微量成分。在大气层  相似文献   

17.
《父母必读》2013,(1):40-41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粒径小,富合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而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对人体健康和。PM2.5主要对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造成伤害,老人、小孩及心肺疾病患者是污染的敏感人群。  相似文献   

18.
论臭氧层破坏与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臭氧层是大气中臭氧相对集中的层面 ,一般是指 10千米~ 5 0千米高度之间的大气层 ,因受太阳紫外线的光化作用 ,其臭氧含量的百分率比较高 ,尤其是在 2 0千米~ 2 5千米的高度处。由于太阳辐射的紫外线和大气中的氧气、氧原子的含量有随大气高度增减而变化的规律 ,在平流层内便形成了臭氧的聚集区。大气中的臭氧除了具有随高度分布的规律外 ,而且还随纬度和季节的不同以及昼夜交替而变化。在臭氧层里 ,其实臭氧的浓度是很稀的 ,即使在浓度最大处 ,所含臭氧量也不过大约 10 ppm。若将大气臭氧总量订正到海平面上 ,它只有 0 15厘米~ 0 4…  相似文献   

19.
启发式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更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结合启发式教学的特征,针对大气物理学教学实践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探索。文章首先探讨了大气物理学的课程特点及教学实践现状;然后简述了启发式教学的理念与内涵;最后遵循启发式教学模式,从思想认识、教学目的、教学形式等角度开展对大气物理学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以期对大气物理学教学模式改革和提高大气科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周一贯先生评价虞大明老师的课:课如其名,课如其人。即:大气、明朗。最近,耳闻目睹虞大明老师执教的《家是什么》,领略了其“大气明朗”的课堂特质,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虞大明老师“大气明朗”中的细节。这些细节,折射出虞大明老师对学生发展的关怀.对教材重构的关注。对学生自主体悟的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