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校BBS是大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信息交流平台,由于BBS言论的匿名性等特征,使得BBS成为大学生向社会和学校表达自己鲜明观点的场所。高校BBS传播源的失真传播、"领导者"的推波助澜和群体感染的最终形成,再加上校内外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BBS自身的特性等因素,使得高校BBS传播导致的危机事件多次发生。本文针对高校BBS传播引起的危机,提出了具体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正1994年CERNET建立,为全国高校网络互通架起了一座桥梁。1995年8月,中国大陆首个BBS站点水木清华在教育网上开通。自此,各大高校纷纷建立了自己的BBS,南京大学小百合站、北大的未名站、一塌糊涂BBS、武大珞珈山水站、复旦日月光华站、西安交大兵马俑站……成千上万的人们在BBS中相遇。BBS风行一时,在水木,人气最旺时注册用户高达30多万;在南大,小百合站同时在线人数也高达逾万。BBS代表的中国高校网络社群文化,在中国互联网史上写下了精彩纷呈的篇章。  相似文献   

3.
陈惊鸿 《大学生》2013,(24):53-55
正1995年,清华大学计算机系的一名学生在一台386机器上架设了全国高校第一个BBS。随后,南大小百合站、北大未名站,武汉大学的珞珈山水站、复旦大学日月光华站等知名BBS群雄并起……它们塑造和改变了许多年轻人的大学生活,调制出一场漫长的青春盛宴。2005年春夏之交,几大高校BBS遭遇冲击,不少著名的大学BBS被迫转为校内平台,原志愿者形式的管理层被接管,十年间积累的以毕业校友为主体的用户被隔断在大学内网的高墙之外,无法登录如故乡一般的大学BBS。像是风头正劲的superstar忽然被迫转型或雪藏,引起了诸多唏嘘和争议。  相似文献   

4.
南京大学小百合BBS在抗议汉口路西延事件中,发动各方面力量,提高议题的显著度,并最终延缓了工程的实施。其BBS帖子议题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性规律,包括引爆议题、抗争团体集结、众声喧哗、意见汇流、议题衰变五个阶段。这次抗争的成功在于具有明显网络特征的抗争策略,包括构建话语场、明确行动目标、建构共同体、资源动员、意见的理性选择、议题的热度维持。  相似文献   

5.
校园BBS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BBS的版面、内容、管理及学生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广东高校BBS发展现状和影响,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6.
杜诗语 《大学时代》2005,(10):16-17
“大一的感觉是迷茫的/时间荒废/未来渺茫/……”军训过去,五颜六色的新生们开始活跃在校园的每个角落,而驳杂情绪也跟着多起来。在这里,我们把焦点聚集在某高校的校园BBS:“大一新生小虫”真切的迷茫具有典型的新生症候,而“沙尘暴”的回帖细腻真挚,像把美丽钥匙打开了“小虫”的心结,也抚慰了很多和“小虫”一样新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校园BBS作为校园网络文化的重要部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着重要影响。通过对BBS的版面、内容、管理及学生利用情况的调查研究,分析广东高校BBS发展现状和影响,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8.
BBS, 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意即电子公告牌。如今的BBS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学习新知识、了解新信息、结交新朋友的好工具。大学生们可以不知道和不关心国家大事,但是不会不知道BBS;可以缺课少休息,但是不能没有BBS。这里是一个社会的缩影,社会上和学校里的各种事件,无论大小都会在这里得到迅速反应,并在相互辩论中得到升华。这个从一开始就由学生自发牵动、异军突起的自我管理教育载体,以其信息快速、贴近学生等特点迅速获得了高校学  相似文献   

9.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是ABC理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不同的行为和反应(C)的原因不是事件(A)本身,而是由人们对事件的看法和态度(B)决定的.辅导员可以用合理情绪疗法解决大学生因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就业、恋爱等事件引起的不良情绪和不良行为,从而及早干预,及早处理.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学生进行情绪干预,值得学生管理者探讨分析.本文通过一则寝室关系矛盾案例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蔡蕴琦 《教育》2011,(32):40
这是一张"奇怪"的照片:偌大的大学课堂里,一眼望去,前四排空空荡荡没有一个学生,可讲台上,老师背对"学生"用手比画着投影幕上的"球",投入地讲解。南京大学小百合BBS网页上,这样一张照片热得"烫手",被顶到十大热点话题第一名。照片中主角是南大天文系72岁的萧耐园教授,他正为大四的学生上选修课,虽然只来了很少学生,他依然讲得津津有味。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pres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motions in connection with virtual learning based on 91 articles published between 2002 and 2017 in four international journals that focus on virtual learning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r on learning in higher education. These journals were considered potential channels for research on emotions in virtual lear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The objective was to analyse the articles for concepts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related to virtual learning and emotions, contextual focus, methodological choice, and/or results. The review showed that the most common emotion-related concept was “satisfaction.” The most common context for the articles was a complete non-physical learning environment (e.g. Second Life). Approximately 60% of the articles used quantitative methods. The most common design for studying emotions was an explanatory design. Students’ emotions were mainly studied through concepts related to emotion (e.g. “satisfaction”). Yet only a few of the studies focused on the fluctuation of emotions in the course of events, relying instead on post hoc data that treat students’ emotions as traits rather than states.  相似文献   

12.
网民习惯于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不满态度、利益诉求、社会困惑和生活困难等,并通过BBS讨论、跟帖等方式,逐步蔓延、发酵、升级,在网上形成负性思想情绪。互联网负性思想情绪具有传播的快速性、影响的广泛性、影响的持续性、矛头的指向性、言行的偏执性等特征。分析和研究互联网负性思想情绪的成因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Counterfactual thinking refers to imaginative thoughts about what might have been (“if only” or “what if”) which are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self-conscious emotions (regret and guilt) and social judgements (blame). Research in adults suggests that the focus of these thoughts is influenced by order (temporal and causal). Little research has involved children regarding the impact of such thinking on their well-being and learning. This study tests the hypothesis that children will demonstrate order effects. One hundred and twenty-one children 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school-based scenarios and a series of interviews was carried out with pupils and teachers. Order effects were observed but there was some variety in the responses to the questions involving self-conscious emotions and social judgements.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interview data indicated that children thought of order but also created their own individual stories, whereas teachers had negative perceptions of how pupils thought about events.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psychology practice are considered.  相似文献   

14.
新课改带给教师全新的课程理念,这些理念在初中思品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冷静分析课堂现象时,发现在实施合作、自主、探究、体验等方式中存在着种种问题。教师应该启动自己的思考力,从学生实际出发,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提高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在中学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要做好以下几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动机;重视学生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的培养;重视教师自身素质的发展;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鼓励创新。  相似文献   

16.
法学案例教学法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法律环境中,让学生自主分析和研究案例,释解成文法内容并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此教学法在培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点。在法学专业教学中让案例教学法真正发挥其效果,必须抓住案例的选择、学生课前预习、课堂讨论、讨论后的总结四个环节。  相似文献   

17.
从高校BBS中学生的网络行为特征入手,分析了网络行为的成因,结合我院“水木年华”BBS的实例,探讨了利用BBS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所应采取的工作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基础护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从关注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适时设疑、鼓励质疑、合理设置情境的方法,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个新的教学理念,宽泛教学强调英语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而且要注重文化因素的输入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关注学生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精读(Intensive Reading)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教学应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实施宽泛教学。  相似文献   

20.
茹志娟的《百合花》以女性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极力弱化战争的背景而专注干男女之间在瞬间的情感碰撞与交流,通过体察和感悟细微之处的美好,寄托和张显了作对于美好人性的向往和对温情的渴望,展示了女性化的神圣情怀,并以转瞬即逝的遗憾使作品洋溢着浓浓的情意和淡淡的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