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诵读中走近李白——读得飘飘欲仙。为了读出李白的“仙味”,孙老师选了李白的三首诗《望庐山瀑布》《夜宿山寺》和《秋浦歌》。孙老师的示范读是自然的、情不自禁的,忍不住要诵读,没有说“听老  相似文献   

2.
李白《秋浦歌》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鲁迅说,至少要将它打一个二万扣,以为也许有七八尺,但决不相信它会盘在顶上像一个大草囤。鲁迅不是反对文学上的浪漫、夸张手法,而是批评那些玩弄大言壮语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3.
李白《秋浦歌》第十五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鲁迅说,至少要将它打一个二万扣,以为也许有七八尺,但决不相信它会盘在顶上像一个大草园。鲁迅不是反对文学上的浪漫、夸张手法,而是批评那些玩弄大言壮语的文学家。  相似文献   

4.
文学语言中有一种现象,即用近乎相反的语言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言若反而情相类。如同是言愁,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杜甫却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都是借头发来说,却一“长”一“短”。  相似文献   

5.
李白《秋浦歌》(其十五)语言浅近,题旨明白。历代注家几乎一致激赏其“无理而妙”,评价大同小异,今人对其夸张艺术的推崇也基本上是前人观点的沿用,很少对诗中存在的明显矛盾和疑点做深入探究。实际上,只有将“明镜”解作“水镜”才使原诗意境真实自然,否则“白发三千丈”只能是“大言欺人”。  相似文献   

6.
探访诗之河     
虽然我喜欢李白的诗歌,但却不清楚他竟写过十七首《秋浦歌》。诗仙李白于唐天宝八载至上元二年间曾“五到秋浦”,留下了包括《秋浦歌十七首》在内的45首瑰丽的诗篇,故而后世把秋浦河誉作“诗之河”。  相似文献   

7.
小岛 《小学生导读》2014,(10):16-17
正从小到大,我们读过、背过许多李白的诗,也都知道李白的《秋浦歌》,其中那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更是人人耳熟能详。《秋浦歌》是写给秋浦河的。你知道李白有多宠爱这条河吗?从唐天宝八载到上元二年,也就是公元749年到761年这13年间,李白曾5次到过秋浦河,泛舟河上,留下40多首诗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秋浦歌》十七首。中国的文学史上,还没有哪一条河享受过诗仙李白这样的宠爱,这条河是李白留下诗歌最多的河,是一条流淌着诗的河。  相似文献   

8.
1、2、3……数字在数学的天地里无穷无尽,像神奇的魔术师,变化无穷。当它们被一些别具匠心的文学家、艺术家融入艺术天地时,更别有一番情趣。李白在形容庐山的瀑布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的“三千”和“九”极言其高,通过数字的夸张,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美奇观。他在《秋浦歌》中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个“三千”显然是夸张他怀才不遇的愁思。徐凝的“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巧用数词,映照中寄寓了对  相似文献   

9.
古诗欣赏主题性单元教学“走近李白”一经推出,就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在浙江大学名师观摩课后,听课老师给主持人吴琳老师发了这么一条手机短信:“吴老师,您好!李白是‘诗仙’,孙老师是‘师仙’哪!”《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李建平听完这课激动地说:“这才是课程改革倡导的真正的语文课呀!”在福建执教时,听课老师们评价:孙老师的课,大气磅礴,浑然天成,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回味无穷。这堂课得到大家的高度欣赏,也促使我去思考:它的魅力在哪里?  相似文献   

10.
凡是论及李白的诗歌,几乎都认为它具有“特有的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艺术风格”(《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以致对其悲怆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据统计,在他可编年的943首诗中,悲怆诗473首,豪放诗57首.比例是8:1强。他的悲怆诗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内容之丰富.艺术价值之高,也是极为引人注目的,例如《将进酒》《北风行》《秋浦歌》(“白发三千丈”)《月下独酌四首》《丁都护歌》《登金陵凤凰台》  相似文献   

11.
李白诗中的夸张常见的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数量的夸张。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用“三千丈”形容白发之长,从而写出自己的忧愁之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用“三千尺”形容瀑布之高,很有气势;再如“会须一饮三百杯”(《将进酒》),说“三百杯”酒一次喝光。显示其豪放的性格。二是形状的夸张。如“昔日横波目,今成流泪泉”(《长相思》),眼睛竟成了汩汩而出的泉眼;“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横  相似文献   

12.
吴昊 《语文知识》2000,(4):39-39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必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其中“明镜”一词,课本未作注解。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和《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在评析此诗时,均理解为诗人揽镜自照,对镜端详,显然是把“明镜”直解为生活中梳妆用的镜子。笔者认为,这样解析欠妥。  相似文献   

13.
古诗欣赏主题性单元教学“走近李白”一经推出,就得到大家的广泛好评。在浙江大学名师观摩课后,听课老师给主持人吴琳老师发了这么一条手机短信:“吴老师,您好!李白是‘诗仙’,孙老师是‘师  相似文献   

14.
最大的雪花——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最长的头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最艰难的寻找——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相似文献   

15.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巨星.他的《秋浦歌》(其十五)将一种普遍的人主感受提炼并压缩在了极短的篇幅中,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诗人晨起对镜梳头、陡然间发现增添了许多白发,触目惊心,禁不住大声呼喊“白发三千丈”.一夜之间,白发怎么会生出三千丈呢?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便豁然明白了,原来”三千丈”白发是因愁而生长的.李白写此诗时已年过半百,政治的黑暗,仕途的艰辛,理想的难以实现,无不耗损着诗人的精神与肉体.饱经生活磨难的诗人面对着镜中的白发,  相似文献   

16.
人们对一些文言字词的解释,存在着“熟”而不察的现象,对一些看上去是“熟悉”的词往往忽视,造成不应有的失误。例如: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句中的“个”,不是现代汉语中的量词,而是指示代词“这样”。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说,“诗无达诂,诗不可解”。意思是说,诗不能分析,诗一分析,那种内在的韵味就荡然无存了。洪春幸的这堂课,引领了一条古诗教学的路一诵读。洪老师从题目开始读,把诗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而且他自己先范读,这条主线抓得非常好。洪老师处理诵读也非常有章法:第一层次,让孩子们发挥想象,进入诗的意象。第二层次,读出诗情,如将“自然之酒”提升到了“精神之酒”。第三层次,读出诗境,让孩子们充分想象李白之思,这样的学习才充满诗情画意。当然,对李白这首诗,我建议教师应准确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另外,洪老师把两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想建立送别组诗,加以整合,加以提升,但课堂结尾还单薄了一点。  相似文献   

18.
<正>白发,是年老的表现;白发,是忧愁的结果。妙诗佳句中的那些"白发",让人感慨万千。李白的"白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三千丈"的白发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愁生白发,人所共晓,而长达三千丈,该有多么深重的愁思!奇想出奇句,以白发的夸张写愁,不能不使人惊叹诗人的气魄和笔力。诗人半生中所受到的排挤压抑,所志不遂,因而愁生白发。壮志未酬,人已衰老,怎能不倍加痛苦?  相似文献   

19.
只要提到夸张.我们就会联想到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绝美画面.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这些都用夸大现实的手法.展现非凡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夸张的魅力。  相似文献   

20.
被人称为“诗仙”的唐朝诗人李白,一生非常喜欢游历祖国名山大川。有一年,他从安徽的秋浦来到泾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