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玛格丽特·米德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把人类社会由古至今的文化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在并喻文化时代,师生关系有了新的改变.本文通过对教师在前喻文化时代和并喻文化时代的不同角色的对比,论述了在并喻文化时代,新型教师角色所具有的特征和如何进行重构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选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置身其中的教师必须向学生“不耻下问”的现象日渐频繁。后喻文化时代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扑面而来,我们应当勇敢、机智地面对。站在后喻文化时代提冉的挑战面前,在梳理和总结师生关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思考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伦理取向和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代的青年大学生正处在一个以信息多源、易得、可选为特征的后喻文化时代,置身其中的教师必须向学生不耻下问的现象日渐频繁。后喻文化时代对传统师生关系的挑战扑面而来,我们应当勇敢、机智地面对。站在后喻文化时代提出的挑战面前,在梳理和总结师生关系的实践经验基础上,思考后喻文化时代高校师生关系构建的伦理取向和实践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4.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米德将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和后喻文化时代。随着网络时代的悄然降临,我国社会进入了后喻文化时代。在后喻文化时代,传统的教师权威遭到消解,而教师权威的消解对于未成年人的社会化有极大的消极影响。教师权威的现代重建是我们当前新课改所面临的严峻课题。  相似文献   

5.
有学者把人类文化的发展分为三个时代:即前喻、同喻和后喻。这里“喻”是告诉、知晓的意思。前喻文化时代指现代社会出现与成熟之前,那时总是大人教育与指点孩子,文化传承是自上而下的;同喻文化大抵流行于工业社会,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必需的本领更多是向同辈人学来的;后喻文化即  相似文献   

6.
一、概念界定1.同喻文化一个时代文化环境的形成离不开文化的传递机制。玛格利特.米德运用现代传播学的有关理论,从不同文化传递机制的视角入手,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说。即后喻文化、同喻文化和前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后喻文化则是指长辈反过来  相似文献   

7.
科技的蓬勃发展使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当今社会已进入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的"后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的学生具有更强的自主意识、民主意识和较鲜明的反叛精神。在"后喻文化时代"背景下,传统教师权威正遭到后喻文化的解构,师生关系也将面临重大转变,其具体表现为教师的传统权威、知识权威、感召权威、法理权威正面临着解构。因此,师生关系有待转型和重构,教师应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念,尊重学生个性,注意因势利导,加强自身学习,以实现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8.
后喻文化时代即老年人需要向年轻人学习,社会才能进步,以创新和反从众为价值取向的时代。后喻文化时代有赖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历史性进步、以信息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的出现、青年群体现代性的发展及较高的网络素质等社会条件。后喻文化时代带来社会意识中的“年轻崇拜”;青年文化的社会影响力提高,文化反哺能力增强;知识和改革创新的价值受到普遍重视,年轻人的社会地位提高;文化学术领域及家庭中的“尊长”含义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夏彩霞 《考试周刊》2012,(37):19-20
人类已经经历了前喻文化,现在正在经历互喻文化,将来可能要经历后喻文化,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本文分析了实行"互喻文化"的原因,提出了实行"互喻文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将整个人类的文化演变划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前喻(postfigurative)、并喻、后喻(prefigurative)文化。后喻文化是相对于"晚辈向长辈学习"的前喻文化而言的,指"长辈反过来向晚辈学习"。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由于年轻人的敏锐性和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的逻辑起点--公共利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公共利益是政府对各种相互冲突的利益平衡后符合大多数人要求的利益。政府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会理性地选择代表全体人民利益。这样,政府利益的实现便溶于全体人民利益的实现之中。公共利益的存在具有客观性。  相似文献   

12.
伦理行为是受利害人已意识支配的行为,因而分为利人、利已、害人、害已四类。然而,伦理行为又由伦理行为目的与伦理行为手段构成,二者结合起来,便形成16种伦理行为,并可以归结为6大类型:无私利他(包括目的利他的4种行为)、纯粹害人(包括目的害他的4种行为)、纯粹害已(包括目的害已4种行为)、单纯利已(包括目的利已而手段利已和害已2种行为)、为已利他(即目的利已、手段利他的行为)、损人利已(即目的利已、手段损人的行为)。  相似文献   

13.
开展职业倾向测评 促进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包括选拔、加工、认定、人才输入、人才使用、产品评价等环节。职业倾向测评对高等教育功能的实现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的开展必须回答谁来实施、对象是谁、鉴定什么、目的是什么、如何实施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传统川西民居外观色彩的形成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川西民居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其典型的白墙黛瓦呈现出清雅自然的色彩面貌。主要从传统川西民居的背景、建筑结构与形式、建筑装饰的介绍出发,概括了在此前提下传统川西民居的色彩面貌,并重点分析了形成其色彩面貌的可能原因。  相似文献   

15.
元杂剧以鲜明的平民意识成为元一代文学的代表。元代戏剧美学则以其平民主义倾向成为中国戏剧美学史上的第一个高潮。从元杂剧作家、观众和作品内容三方面可以探析元杂剧的平民意识与元代戏剧美学平民主义倾向之间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歌舞伎是日本古典戏剧之一,现在去剧场看歌舞伎表演的人越来越少。它的内容、它的表演形式已经游离民众的生活太远,很难引起大众共鸣。但是这样的歌舞伎也曾经是深受大众喜爱的、纯粹的庶民娱乐。文章从歌舞伎发展的历史、支持歌舞伎的团体、幕府对于歌舞伎的无情压制这些事实来还原真实的歌舞伎,揭示歌舞伎的庶民性。  相似文献   

17.
唐代既是佛教传播和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们反佛的关键时期.傅奕、韩愈等人的理论批判揭露了佛教的欺骗性,使人们认清了佛教的本来面目和巨大危害.玄宗、宪宗、武宗对佛教的政治打击不仅使佛教势力暂时消沉下去,而且使人们对佛教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禅宗分化及南宗的发展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韩愈借鉴佛教的祖统说提出了道统说,李翱将佛教的修行办法运用到个人修养方面,为理学的创立提供了条件."三教可一"的理想最终以"三教归儒"的形式得以实现,古老的儒家学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世界人口呈增长趋向,地球是否能承受人口增长的负担,引起世人的关注和担忧。中国人口多,中国的粮食是否能自己养活自己的人口,也引起人们的怀疑和忧虑。从历史和现实的双重角度审视这个问题,揭示中国人口状况和粮食问题,能够得出中国可以立足国内自己的粮食养活自己人口的肯定结论。  相似文献   

19.
简论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规律:党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国情,根据国情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不断推进指导思想创新,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必须制订出理想与现实相统一的奋斗纲领;必须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必须始终拥有一个巩固的阶级基础和不断扩大的群众基础;必须把握衡量执政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增强执政为民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0.
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的科技商品拜物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技本来是人创造的产物,创造它的目的是要它为人服务,然而在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它却反过来控制人、支配人和统治人。科技的巨大功能使人们产生了"科技无所不能"的神秘感觉,在心理上形成了类似宗教崇拜一样的知觉状态,这是现代商品经济社会中所特有的科技商品拜物教现象。科技商品拜物教在实质上是科技商品作为"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看,它既不是来源于科技商品的使用价值,也不是来源于科技商品的价值规定,而是来源于生产科技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和科技知识作为商品时所具有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