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游戏这个东西自从诞生的第一天起,它的身边就围绕着无数的是非和争议。近日,美国著名科学杂志《科学美国人》最新研究显示,由暴雪开发的电子竞技游戏《星际争霸2》的IQ(智商)水准测试能力要优于国际象棋。通俗地说,《星际争霸2》对于人们智力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的提升超过了国际象棋。有趣的是,这条新闻也引起了中国国际象棋总教练叶江川的兴趣他表示:“游戏和国际象棋应该各有各的优点,并不能主观地判断孰强孰弱。”  相似文献   

2.
与业已兴旺了数百年的欧洲相比,我国的国际象棋运动发展可以用“起步晚,进出快,女子已领先世界诸强,男子具有世界前5名的实力”来概括。虽然也有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的说法,但现制国际象棋并非我国的传统项目,尽管如此,近年来,国际象棋已被国际棋坛和国内新闻界称誉为:“有成绩、有潜力、有希望”的项目。  相似文献   

3.
国际象棋是体育项目,理论上一直未消除人们的迷惑,而首次亚运之行,更增加了许多人对棋类项目与体育关系问题的疑问。本文通过探讨国际象棋纳入体育范畴的原因、国际象棋的本质功能和体育的本质属性,试探性提出应明确“国际象棋不是体育项目”、“棋类等非体育项目可以成为体育运动会比赛项目”等观点及其意义——消除众人疑惑;规范体育范畴;更利于其他非体育的竞技性项目进入体育平台发展。  相似文献   

4.
下棋与益寿     
人们发现有不少下棋的名手长寿,如著名的日籍华人围棋棋圣吴清源,我国百岁棋王谢侠逊,他们的棋与寿都是超高的;北京谢小然、侯玉山、孙经存,上海杨明忠,温州沈志弈等名士,年龄均已七旬左右,仍在从事棋艺工作。又如著名的国际象棋家苏联斯梅斯洛夫,以六十二岁的高龄在伦敦1983年举行的国际象棋男子冠军赛中,力战国际象棋大师、特级大师等名手,荣膺亚军。  相似文献   

5.
被革命导师列宁比喻为“智慧的体操”的国际象棋.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随着这次体育运动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妇女投身于国际象棋大军的行列,充实丰富了女子国际象棋的历史。据记载,早在十九世纪的后三十年,已有妇女参加国际象棋的比赛,第一次国际性比赛是在1897年。  相似文献   

6.
国际象棋大师们是否需要象运动员一样进行体育锻炼?苏联新秀卡斯帕罗夫的掘起看来可以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师们不仅需要,而且大有好处。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争夺赛的特点是,大师们除了要有惊人的记忆力外,双方还都要能经受得住神经的高度紧张和具有旷日持久的对抗精力。21岁的卡斯帕罗夫被人称为“巴库之鹰”、“棋盘上的吃人巨妖”。他为了挫败上届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尔波夫,进行着十分紧张的准备  相似文献   

7.
有“智慧的体操”和“袖珍之战”之称的国际象棋,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1991年10月,自从我国女棋手谢军为祖国夺得第一个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和1993年11月首次卫冕成功后,国际象棋在我国形成了一股日盛一日的热潮。有关国际象棋的起源,曾经有过不同的说法,但目前多数史学家认为,国际象棋最早出现在印度。大约公元2—4世纪时,印度有一种叫作“恰图兰加”的棋  相似文献   

8.
说2002年的中国国际象棋是“赵雪年”,一点也不为过。不谈别的,单以在2002年国际象棋奥赛的出色表现而论,赵雪便堪当此誉。在2002年国际象棋奥赛中,中国女队名将诸宸、许昱华、正频纷纷发挥时常,反倒是此前一直让人们担着心的赵雪顶住了压力,创造了11胜1负(共上场12次)的奇迹。可以说,是赵雪的力挽狂澜,使中国女队最终实现了奥赛女团三连冠的梦想。而后,在2002年岁末举行的国际象棋世界青年锦标赛上,赵雪又以8胜5和的不败战绩勇夺冠军。这一连串的胜利,使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赵雪一时间声誉鹊起。赵雪的脱颖而出,令中国国际象棋界欣喜不已:而探究赵雪由“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蜕变,追寻赵雪从一名学童到一个棋手的生活轨迹的转变,对人们了解棋手的甘苦,体味中国国际象棋独特的发展道路则更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章以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目标及现代教学理论的新要求为依据,结合武术自身特点的优势,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并实施“多层感官动静结合讲解法”。该法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由过去在课堂上被动的被“填”的“鸭子”变成有思考能力的、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及逻辑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0.
9月25日星期三世人瞩目的世界女子国际象棋冠军赛终于拉开了战幕。在过去的41年间,由苏联人包揽了世界国际象棋女棋王和挑战者,中国谢军是40多年来首位获得挑战权的非苏联籍棋手,因此这一比赛引起了国际棋界的极大关注,连日来也更成为马尼拉市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当地报刊称之为“世纪之战”。不言而喻,世界冠军玛娅·奇布尔达尼泽若卫冕成功,世界女子国际象棋仍将是苏联人垄断的“世纪”;若挑战者谢军获  相似文献   

11.
一棋,这种引人人胜的智力竞技活动是我们生活中最有趣味的一种活动,从孩子、青壮年到中老年人都可以参加;有三种棋,中国象棋、围棋、国棋象棋已被列入全运会竞赛项目。棋类活动已是如此广泛地吸引着各个阶层的人们,深入到我们盼业余生活,以致在八小时之内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要提到它。我们说“全国一盘棋”,当然是提到了棋;我们说“对外开放,对内搞活”,这其实也没离开棋,因为这里使用的“活”,原来是借用了围棋术语。我国全运会棋类比赛的三种棋的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除国际象棋的发明权还有待最后确定归属外,前两种棋都是我国先民的创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们炎黄子孙对世界文化宝厍的卓越贡献。中国象棋、围棋都有两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  相似文献   

12.
计承光 《桥牌》2015,(5):54-55
如果要问,一个高水平牌手最重要的素质与能力是什么?那么我以为就是逻辑思维。桥牌不是“四明手”的活动,打得好需要打得准,打得准需要对牌情判断准确。逻辑思维就是根据已知信息,运用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去认知他方牌情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春雪荐书     
《新体育》2011,(11):78-78
《国际象棋开局指要》人民体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俄罗斯是国际象棋强国,产生了许多伟大的棋手和著名的棋书。这本书体现了俄罗斯国际象棋教学的传统思路和缜密风格。  相似文献   

14.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直是工科数学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本文从培养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出发,针对如何在工科数学教学环节中开展逻辑思维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潜能,对工科数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术数文化 国际象棋的起源,是一个争论很久悬而未决的问题,所以权威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做了一个含混的结论:“国际象棋是从印度或中国的一种占老棋戏演变而来,大约6世纪自印度传入波斯,再传入阿拉伯,约于10世纪经阿拉伯和中亚传到意大利、西班牙和法国以及欧洲各地,十五、十六世纪国际象棋终于定型为现在的形式和棋制”。根据目前的研究成果,印度起源论的证据主要有四: (一)在印度发现有8世纪的立体象棋子,一枚现藏巴黎博物院,另一副现藏伦敦博物院。后者的白棋子用象牙刻成,黑棋子用乌本刻成。这个证据说明了印度在8世纪以前就有以动物形象雕刻的用于棋戏的棋子,但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它就是现代国际象棋子的  相似文献   

16.
1992年10月31日是俄罗斯第一个国际象棋世界冠军亚历山大·阿廖欣诞辰100周年纪念日。素以崇尚艺术、崇尚文化而闻名的俄罗斯人在莫斯科为他举办了各种大型的纪念活动。10月31日“列奥纳多国际象棋出版社”作出决定,设立“列奥纳多国际象棋奖”,奖给每年最优秀的国际象棋比赛的组织者和赞助商。1992年第一个获得此项大奖的是西班牙的苏亚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已故百岁棋王谢侠逊,是现代中国象棋运动的开拓者和“我国推广国际象棋的先导者”(见知名棋史专家李松福的专著《谢侠逊与象棋》第77页)。 在我国,他是荣获中国象棋冠军的第一人(1918年,有全国60余名好手参加的我国第一次象棋大赛),也是荣获国际象棋冠军的第一人(1935年中、美、英、德、奥五国“银龙怀”国际象棋大  相似文献   

18.
第六届全国中学生“育才杯”国际象棋比赛于2004年7月14日至19日在青岛市举行。本次比赛由中国中学生体育协会、中国国际象棋协会主办,青岛市教育局、青岛市国际象棋协会、青岛日报报业集团海晨国际象棋俱乐部协办,山东省青岛育才中学承办。比赛特邀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谢军和卜祥  相似文献   

19.
轻松地带     
如此“三枪将”某棋友三项棋都会一点儿,自称“三枪将”。有位棋友问他哪项棋最好,他说:“在中国象棋手里边,我国际象棋最好。在国际象棋手里边,我围棋最好。在围棋手里边,我中国象棋最好。”对不起吕钦1984年我有了第一本棋谱,从那时起就知道了吕钦这个名字,可是直到1986年我从电台听到吕钦夺取全国冠军的报道后,才意识到我竟读了近三年的吕“软”。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运动心理学角度探讨大众健身人群风险认知、风险承担、运动能力判断、运动损伤经历等心理预测因素与运动损伤的相关性,同时测定以上因素对实际健身锻炼中运动损伤的预测效度,并探究其间的性别差异,旨在为进一步有效减少和预防运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健身俱乐部新入会的学员中,随机选取300名(男性150人,女性150人)年龄在26~35岁之间的健康成年志愿者组成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每周3~4次的健身锻炼.要求受试者在俱乐部每次锻炼前及时记录并提供风险认知、风险承担、运动能力判断及运动损伤经历等信息.利用运动损伤风险量表(RISSc)、风险承担行为量表(RTB)和李克特五级评分法(Likert-Type Scale)等对以上因素进行测试与评价.之后,对实验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等统计学处理.结果:1)“风险认知”并不与“风险承担”或“运动损伤”呈负相关;2)低水平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使锻炼者受伤风险显著增加,其比值比( ORs)区间为:3.79~7.95;3)“运动能力高估”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4)“运动能力判断”与“风险承担”呈正相关;5)“风险承担”与“运动能力高估”、“运动损伤”或“运动损伤经历”之间不存在相关性;6)“运动损伤经历”与运动损伤之间也不存在相关性;7)女性的“风险认知”水平比男性高,“风险承担”水平比男性低;但在“运动能力判断”和“运动能力高估”上,并无性别差异,且随后男性和女性在健身锻炼中发生的运动损伤量较为接近.结论:1)健身锻炼心理预测因素中,“风险认知”不与运动损伤呈负相关;“运动能力高估”与运动损伤呈正相关;“风险承担”与运动损伤之间无相关性.2)低水平的“风险认知”和“运动能力判断”是健身锻炼者发生运动损伤的重要心理危险因素;3)女性风险认知力比男性高,运动能力判断(高估)与男性相似,风险承担行为比男性少,且易受过去运动损伤经历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