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清末民初,伴随着清朝东北封禁政策的破产,关内移民大批涌向松花江流域。本文对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工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近代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工商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伴随着清朝东北封禁政策的破产,关内移民大批涌向松花江流域.本文对关内移民与松花江流域工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做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对民国时期的移民实边人口迁移政策进行了梳理:丈量土地,实施积极的垦荒政策;合理规划移民布局,减轻移民的负担;针对难民,实施积极的安置政策和垦殖政策。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推行的移民实边人口迁移政策,对于近代社会东北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对于我国今天制定合理的人口流动政策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乾隆五年(1740年),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全面封禁,这既有深厚的历史缘由,又有严峻的现实环境。封禁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三点:严禁内地民人进入东北,已进入东北的民人应入籍,严格限制东北民人的经济活动。东北封禁政策先从奉天开始,吉林、黑龙江和东三盟地区相继进行。为落实封禁政策,清政府和东北地方政府采取诸多举措,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也进行了灵活变通。虽然如此,乾隆五年开始的封禁,仍在政策上限制了内地民人自由进入东北,延缓了东北的开发,对东北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清兵入关后,在对东北的开发上,对他们的"龙兴之地",始终存在着开发与封禁的双重矛盾.他们想开发东北,使之成为经济富庶地区,又怕关内汉人的移入破坏满人的风俗,影响旗人生计.这样,在东北移民问题上,左右摇摆,走了一条招垦--封禁--开放的"之"字形道路[1] 86.  相似文献   

6.
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为了加快掠夺中国东北地区的林业资源,开始实施"林业移民"政策。日本"林业移民"是近代史上重要的国际移民,日本通过在伪满洲国时期的"林业移民",疯狂掠夺东北林业资源,严重破坏了东北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恶果。  相似文献   

7.
陈佳美思 《兰台世界》2017,(13):117-120
辽西地处我国东北地区西南部,自古以来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东北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清代以来特殊的历史契机使超过三千万"闯关东"移民经由这片土地进入东北地区。而这场历时两百多年的人口移动对辽西地区社会历史发展影响甚巨。人口的迁徙和定居自然会给辽西带来诸多方面的影响,而移民的移动、定居及其生产生活方式不仅为辽西地区传播了先进的耕作及生产技术,也有力地推动了辽西地区历史发展进程,改变了辽西地区自明末以来的萧条局面,但是这种情况由于后续的战争、政策等方面的因素有所变化。总之,移民使这一时期辽西社会在自然环境方面呈现出异于其他地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地方当局继续实行支持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就业的政策,积极推进移民事业的开展。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的移民和土地开垦进入了高潮时期,耕地和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民国时期,黑龙江省地方当局继续实行支持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就业的政策,积极推进移民事业的开展。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黑龙江省的移民和土地开垦进入了高潮时期,耕地和人口有了较大的增长。  相似文献   

10.
齐心 《兰台世界》2012,(10):40-41
清代东北地区的封禁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政策。清初,为确保清王朝的"祖宗肇迹兴王之所"[1],清王朝在东北建造了一个具有封界性质的边墙,它的设置和废除对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尤其是对当时的民族融合都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早在19世纪末,日本就开始觊觎中国东北。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主义从沙俄手中攫取了中国东北旅大地区的租借权和从长春到旅顺的铁路及附属地。为了加强殖民统治和进一步扩大侵略,日本统治集团内部提出"满洲移民论",开始陆续向中国东北进行移民,大量移民组成各种开拓团入殖中国东北各地,强占农民土地,建立移民村落,成为日本侵华的工具。弥荣村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有日本武装移民第一村之称。日本在东北实行的移民政策,可以分为试点移民、  相似文献   

12.
<正>在清末移民的基础上,民国时期,东北地方当局继续实行鼓励关内人民迁往东北的政策。辽宁省政府先后出台了《移民和开发计划》,制定了《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并实施了一系列安置和救济移民的措施。然而,由于清末以来,东北移民绝大多数进入了东北南部地区,因而,民国时期辽宁省可容纳  相似文献   

13.
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获取战俘,奖励生产,鼓励生育,"与民休息",鼓励移民等有利于人口增加的措施,以及以人口的增长作为官职升降标准的政策,这完全符合满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使东北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4.
<正>东北地处塞外,沃野千里,物产丰富,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东北特殊的历史文化,仅从清朝建立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地区就经历了三次汉族人迁居于此的高潮,迁居东北的汉人以山东人居多。两种地域的人生活在一起,语言和文化发生碰撞,"山东棒子"和"臭糜子"这两个词语就产生了。一、"山东棒子"与"臭糜子"的缘由关于这两个称呼的由来,众说纷纭,笔者着意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关于"山东棒子",  相似文献   

15.
向中国东北移民,是近代日本推行大陆政策、向东北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移民政策从20世纪初开始,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为止,历时长达40年之久,历经试点移民、武装移民和国策移民三个阶段.移民规模之大,数量之多实传罕见,同时也给东北农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土地被强行掠夺,房屋被毁,家园不在.日本殖民者的暴行激起了东北人民的强烈反抗,许多贫苦农民被剥夺土地后走投无路,纷纷拿起武器进行抗暴斗争.抗日义勇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也对日本的移民侵略进行了有力的武装反抗.  相似文献   

16.
满族统治者采取了获取战俘,奖励生产,鼓励生育,“与民休息”,鼓励移民等有利于人口增加的措施,以及以人口的增长作为官职升降标准的政策,这完全符合满族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使东北人口在一定时期内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宁波 《兰台世界》2013,(3):24-25
金代的这种内聚性移民在短期内改变了东北地区的人口状况,提供了农业开发所需的技术、劳动力储备,为金代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姜鑫磊 《大观周刊》2012,(21):33-33
《闯关东》作为一部历史文化巨制,它为我们再现了近代中国发生在东北大地上的一段移民史。闯关东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它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历史移民,也不是阎关东的人们在东北重建家园的经历,它应该是一次关于东北历史的重新整合。这次整合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而最大的影响就是铸就了东北人独有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9.
日本政府在提出通过移民政策统治中国东北后,把首次移民试验地选定在金州大魏家屯,并在第一期移民后将此地更名为爱川村。虽然日本关东都督府先后两次组织的爱川村移民归于失败,但作为日本政府移民满洲的早期尝试,仍为日本政府大规模移民东北提供了有力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民国以后,东三省移民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昔日封禁政策的残余全被扫除,"新的共和国在推翻满清统治以后,深知把本国人移往满洲的重要性"[1]75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