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乌蒙高地彝族家屋的建房过程和仪式即是一次"家"的生命打造过程。建筑材料的使用及其空间观念,表达了彝族的"洁净与肮脏"、"男人与女人"、"内与外"、"长与幼"等"人观"与社会秩序。彝族将家屋视为具有生命的身体,不同家屋空间是社会化的文化秩序,体现了彝族具体而微的的表征系统和"人观",从而建立社会的根基——"家"。乌蒙高地彝族房屋的建筑过程和空间秩序核心在于构建一个具有生命和灵魂的社会。  相似文献   

2.
家屋空间是观念结构的具体表达。通过对家屋中的性别、权力、社会关系等文化意义的分析,并从家屋的生命延续和礼制制度,探讨水族社会文化中物质空间与人观、权力等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3.
黔西北苗族服饰作为一种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是构成黔西北苗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工艺精湛,文化内涵丰富,是穿在身上的百科全书。黔西北苗族服饰除了可以满足保暖功能之外,也是苗族人民审美理想和追求的外在体现,是苗族人民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谐共处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苗族理辞》是以民族古歌形式表达的民间规约,是苗族地域文化发展的产物和表征。《苗族理辞》以史诗的庄严风格、宏大规模等艺术特性呈现了苗族民间规约的文化内涵。《苗族理辞》在苗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既是苗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载体,又具有现实意义的社会控制功能,人们根据"古理古法"维持一个有序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5.
苗族古歌中流传有大量的"年历歌"、"年节歌"等关于时间、历法的古歌,但这些古歌并非只是记载了苗族的时间和季节,而是将他们的社会网络与过节顺序联系在一起。苗族过节的日期往往是按宗族、姻亲网络分批过节的,这不同汉人社会;苗族的分批过节在于其时间与社会构成逻辑的统一,苗族的社会网络及其组织逻辑决定了苗族的时间观和历法体系,而不是相反。不同地域的苗族因社会组成的基础不同,其节日安排也有区别,如在重视婚姻圈的清水江流域,其节日安排顺序一般以姻亲网络和亲属关系的秩序进行安排;而以宗族为标识的黔中苗族往往根据血缘家族安排节日顺序。苗族的"抢季节"古歌以议榔的形式安排各村寨过节的秩序,体现了苗族"时间"、"历法"与"社会网络"的紧密结合,即以时间历法体制来展示和表现苗族的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6.
苗族医药作为一种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由于长期地被边缘化而仅以"地方性医药知识"的载体形式存活于苗族乡土社会中,并在其赖以生存的文化场域中不断地得到其"持有者"的创造性建构与辩护.但随着现代农村医疗体系建制及其在医疗功能上西医对"苗族医药"的强制性替代,使得苗族"地方性医药知识"在乡土社会中面临着传承、保护困难的双重困境.  相似文献   

7.
族群的核心符号体系以生死关怀为元话语,即"话语的话语";这种元话语典型地表现在作为人生过程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仪式中。苗族文化体系中的丧葬仪式深度反映人与神、生与死、先祖与后代之间的复杂关系。丧仪展演把苗族社会的灵魂观念和社会活动勾连起来;灵魂观念既为社会活动提供指导,自身也在这个社会活动中得到创造性的复制。文章拟通过对西江丧仪的展演过程、丧俗禁忌、符号象征等进行历时性分析,透视西江苗族社会在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如何保持自己的核心符号,同时也在器用上"与时俱进",实现了"原生论"与"工具论"的"二元和谐"。  相似文献   

8.
在世界民族服饰史上,苗族服饰无疑是最为丰富多彩、鲜艳夺目的,其精湛的制作技艺、丰富的文化内涵、艳丽的色彩、奇特的造型为世人所称道。苗族支系众多,由于各个支系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其服饰、生活习俗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黔东苗族属于红苗支系的一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支系的服饰文化。近年来,黔东苗族服饰出现了衰退的迹象,需要从价值观念、审美观念、用料观念几个方面创新,确保黔东苗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折房女"是苗族社会中明显的一种女性歧视现象,苗族文化里特有的舅权传统、封闭的生活环境、独特的财产继承观以及女性天生纤弱的体质使得这种歧视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流传于湘西和黔东北一代苗族聚居区的《苗族创世纪》是苗族口头流传唱诵的创世史诗。史诗的传诵主要通过主持巫事的巫师世代传承和延续。从社会记忆理论来看,《苗族创世纪·雷神史话》就是通过"祀雷"仪式和巫师的"现场操演",来建构历史真实,向人们展示苗族远古社会的"认知记忆"和"行为记忆"的。  相似文献   

11.
《柳州师专学报》2016,(5):18-22
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实地考察法等研究方法,对苗族拉鼓节仪式过程及其所展示出的文化特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研究认为,肃穆、庄重、神圣的拉鼓节仪式体现了苗族人民对祖先的虔诚信仰与敬畏,凸显了以祖先为核心的社会权利秩序,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对苗族拉鼓节仪式这种独特的原生态文化现象的探索和记录,对于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至今仍流传着以"驱鬼治病"为核心的巫医文化。巫医从病者的魂身、肉身两方面进行治疗,以草药做为巫具,给苗族传统科学的治疗方法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苗族这种"巫医不分,神药两解"的文化形态流传至今,随着知识的增长科学的进步,一部分人对苗族的这种传统医疗产生了怀疑,否定其医学价值,殊不知苗族巫医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且巫医疗法在治疗过程中起着其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苗族人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灿烂的苗族文化,苗族蜡染就是其中的一种。苗族蜡染的图案丰富多彩,不仅有几何纹样,还有许多自然纹样,这些自然纹样多数采用了大自然中的花、鸟、鱼、虫、牛等作为艺术图案的原型。苗族蜡染不仅图案造型优美,还表现了本民族的独特文化内涵,具有浓烈的民族特色和自身的审美特点。同时,这些图案纹样的取材与苗族本民族的图腾意象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苗族蜡染的图案表达了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祖先的崇拜,充分体现了人与生命相联结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4.
蝴蝶纹作为湘西苗族童帽中的纹饰常与苗族创世神话中的女性始祖"蝴蝶妈妈"联系在一起,包含了丰富的女性文化色彩。但从苗族文化历史有关的资料中推测,蝴蝶纹中的女性色彩或许只是其文化内涵中的一个层面,它更有可能随着历史的后延逐步被父系氏族时期的苗族蚩尤文化所覆盖,演变成一种对祖先蚩尤崇拜的符号,因而其男性意味会逐渐显现,而"蝴蝶妈妈"随着蝴蝶纹的流传或许已成为一种称呼上的沿用,就此观点以湘西苗族文化为基础对童帽上的蝴蝶纹展开性别归属上的探究。  相似文献   

15.
苗族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处。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他们就是从黄河流域一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有三大方言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苗族人开始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人  相似文献   

16.
由于地域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贵州麻山苗族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特征,最突出的体现是其丧葬仪式。笔者将从时间过程、空间场域、主体表态3个方面理清麻山苗族丧葬仪式,并从功能论和"阈限理论"的人类学视角对其进行分析,以达到对于麻山苗族丧葬仪式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杜锐在《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第12期《苗族民间文化的现状、传承与保护》一文中指出,苗族社会文化封闭性的破除影响到对其文化“自在主体性”的削弱。外来文化作为一种强势文化影响着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加速其变迁。这种变迁呈现出一种趋同性的态势,因而必将影响到苗族文化的独特性。特别在当今全球化的影响之下,这种社会与经济变迁有着将苗族的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割裂开来的趋势,对苗族社会与文化的影响是深刻的,分析起来,影响苗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是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苗族的“死丑(Das jiad)”“死好(Das rut)”二元界分之死亡习俗的形成,是苗族类植物形态生命意识衍生的结果,也是苗族人民追求和平、回避战争,追求生命完美的文化表达。然而,这种表达作为一种默认了生命价值标准却直接导致了苗族文化价值体系中对英雄的抛弃与拒绝,并间接地成了这一族群战斗力自我抑制的文化“枷锁”。  相似文献   

19.
互惠交换是苗族文化表征方式之一,其对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与重构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贵州罗甸油捞苗族架桥仪式过程的考察,并以互惠交换为视角,分析苗族架桥仪式场域中的礼物交换行为以及人、神、自然之间所建立的互惠关系和互惠逻辑,同时探讨苗族架桥仪式文化对族群社会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04年至1949年,基督教循道公会柏格理等传教士在乌蒙山区苗族社会进行传教的同时,也带动苗族社会开展了一场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现代化运动。通过乌蒙山区苗族社会现代化运动产生的全球化背景与苗族"学道图变"皈依基督教的内源性动力及其关系,可大致明了其现代化过程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