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量感”是多种感官接触物体后形成的一种感性认识,具有具体、直观的特征,培养学生的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从学生原有经验出发,采用多层次的数学活动,有意识地进行量感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数学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2.
<正>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是指对时间、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的感性认识。量感测查是评价学生量感发展水平的重要手段。然而,量感测查往往会陷入一种困境。在检测学生量感发展情况的测试题中,常会看到下面这样的题目——一个苹果大约重200()。这道题学生几乎不会出错,填的都是质量单位“克”。笔者访谈自己班级的学生,问他们是如何思考的。  相似文献   

3.
<正>2022年版课标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换言之,量感是一种对长度、质量、时间、面积、体积等可测量属性的感性认识。小学阶段强调学生能够针对真实情境选择合适的度量单位和度量工具进行度量。在教学中,应立足学生的认知水平,基于学生对具体情境中事物的数量及事物之间的关系的感知和体验,让学生通过体验、探究、  相似文献   

4.
<正>“量感”作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的学生核心素养之一,引起了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关注。所谓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具体来说,量感即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觉,是对物体的大小、多少、长短、粗细、方圆、厚薄、轻重、快慢、松紧等量态的感性认识。它既是一种直观感知,又是一种抽象能力。“量感”不同于一般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传授便可以习得,它的形成特别需要通过学习者自我的主动感知、主动探索和主动尝试,  相似文献   

5.
曾伟福 《天津教育》2022,(21):54-56
<正>关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量感培养在教育界没有明确的概念界定,综合各种文献研究,“量感”是“一种关于现实世界中量的直觉,即对现实世界中各种属性的一般理解,也是一种能力和倾向”。可见,量感是对多少、大小、高低、轻重、快慢等量态的感性认识,指向形象、有背景的依托,指向感觉、内化的能力。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量感的重要时期,量感的培养不仅有助于量感品质的提升,而且在外部经验向头脑内部内化深化的过程,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相似文献   

6.
陈玲 《理科爱好者》2023,(4):191-193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指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测量”及“常见的量”的教学,这些相关知识教学结束后常设有“填写合适的单位”这一类练习题,学生较高的错误率让教师瞠目结舌。“双减”背景下关注小学生量感的形成和可视化习题的编制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文章从多元素材入手,借助估测活动渗透思想方法,从而了解学生的量感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正>空间量感是对事物在空间上延展程度的感性认识,主要包括对一维长度、二维面积、三维体积(容积)的感知。空间量感在量的认识中占比最大,重要性也最为突出。发展学生的空间量感,实质上就是发展他们定量刻画三维世界的能力。这样的内容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以及数学素养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学生空间量感的发展状况并不乐观,教学上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一劳永逸”式的教学,  相似文献   

8.
<正>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了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性。小学阶段的数学核心素养培育目标主要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数据意识等。根据少年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具象为主,因此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来培养学生的“量感”,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直观感受“量”。本文就如何应用体验式教学法促进“量感”的培养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所谓量感,在数学上是指对物体可测量属性的感知.在小学阶段主要指对长度、面积、体积、质量、容积、时间、货币等的感性认识.目前,度量学习是培育学生量感的主要载体.围绕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单位、度量结果等核心要素设计小学数学实验,能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和提升,培育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新增了一个核心素养——“量感”,学生量感的形成主要依托于“测量”和“常见的量”的教学。在小学阶段,“度量单位”的教学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途径。度量单位虽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但小学生对像“公顷”“平方千米”“吨”等这样的大单位比较陌生。如何更好地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建立量感、发展量感、应用量感、从而真正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些大单位呢?为改变目前大单位量感教学“缺乏深度、缺少体验、缺乏体系”的现状,我们提出基于KUD(Know,Understand,Do)模式的多角度量感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11.
顾晓东 《江西教育》2022,(31):40-44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一简称“新课标”)中新增了一个核心概念——量感,并在课程目标和内容中明确了量感培养的总体要一求和相关内容。小学阶段是量感形成和发展的关一键阶段,教师应认真研读“新课标”,充分理解量感的价值和意义,把握小学阶段量感培养的要求,探一索量感培养的有效策略,发展学生量感。一、量感内涵思辨(一)量感的内涵“新课标”指出,量感是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一及其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  相似文献   

12.
<正> 成人学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出于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对所学专业知识的认知过程,相对来说短暂一些,这是优势。任何事物都有它相反的一面存在。也正是由于成人学员有实践经验,难免其中掺杂着某些“成见”、“偏见”,而影响对知识内在规律的理解。遇到这种情况,学员往往只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很难实现由感  相似文献   

13.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小学数学中涉及的“量”的知识有很多,低年级有关于长度、质量、时间的认识,中年级有关于面积、角的认识,高年级有关于体积、容积的认识,等等。量感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核心素养的表现之一。只不过,由于对学生量感的考察,不易在纸笔测试中加以体现,因而在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更重视“怎样正确使用测量工具”“怎样计算出正确结果”等知识技能目标的落实。  相似文献   

14.
<正>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对数学的“量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数学“量感”是指学生对数学中各种量的大小、比较和变化趋势等方面的敏感性和准确判断能力。具备较强的数学“量感”能力,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数学的本质特征,理解与应用数学知识,提升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小学生数学“量感”的特点数学“量感”是指对数量、大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小学阶段,"量感"主要是指学生对长度、面积、体积、时间、质量、货币等的感性认识.因而,关注小学生数学量感的形成和习题编制有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编制习题是可以从简单图形入手,借助估测活动,渗透思想方法,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了解学生的量感学习水平和存在问题,帮助教师进行总结与反思,以便调整和改进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所谓量感,简单地说,就是对量的感受。具体而言,包括对物体大小、多少、轻重、厚薄、快慢等方面的感性认识。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量感?这是老师们十分关心的问题。现结合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千克”一课,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思考。认识千克是学生认识质量单位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其他质量单位及单位换算的基础,也是培养量感的有效载体。如何针对学生特点,  相似文献   

17.
<正>2022年版课标首次将量感纳入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之中,强调“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我们应如何认识量感?又如何在相关内容的教学中落实量感的培养?一、对量感的认识1.对量感本身的认识。2022年版课标将量感具体化为学生对度量的操作、理解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能力。其实,  相似文献   

18.
量感是一种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等,其特点是直接性、生动性和具体性。学生要获得感性认识,需要通过直接接触和反复实践来积累经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从单元分析和教材对比中抓取知识本质,通过学情分析设定教学目标,归纳重难点突破策略,并结合分析设计测量活动,从而使学生的量感不断拔节生长。  相似文献   

19.
王超 《小学数学教育》2022,(24):19-20+37
<正>量感,原本是美术、建筑等领域中的术语,是指视觉或触觉对各种物体的规模、程度、速度等方面的感受,是对于物体的大小、长短、粗细、厚薄、轻重、快慢等属性的感性认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量感主要是指对事物的可测量属性及大小关系的直观感知。”量感是联结数学与生活的纽带,是帮助学生形成抽象能力和应用意识的经验基础。建立量感可以让学生养成用定量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习惯,  相似文献   

20.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阅读能力的主要标志是“理解”,而解决阅读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对“理解”起到了“水到渠成”的作用。为了使多媒体课件有效地辅助阅读教学,我们进行了研究探索,其结果证明:必须着力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一、加强感知觉刺激与培养观察能力的关系感觉感知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第一步。通过多媒体将图像和音响引进教学,无疑是对学生感知觉的刺激,能帮助学生了解陌生事物,丰富感性认识。要真正丰富感性认识,必须引导学生观察。观察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感知的质量,这对于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