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隋灭陈之战     
经过西晋短期统一后不久,又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的分裂局面。420年,大将刘裕篡夺了东晋政权,国号宋,此后的160多年里,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此同时,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不久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历史上将北方先后存在的五个朝代称为北朝。南朝、北朝同时并存,史称南北胡。577年,北周击灭北齐,统一了北方。581年,北周贵族杨坚夺取政权,国号隋,都长安。 隋朝建立初期,领土虽然相当辽阔,但北有突厥,南有陈朝,成为其统一威胁和障碍,尤其是突厥更显示了咄咄逼人之势,隋文帝杨坚及时调整战略,决定先北后南,北攻南和,各个击破,统一全国。 为此,隋十分注意发展农业生产,改革内政,安定民心,改进兵制,因而逐步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力量。开皇四年(584年),隋对突厥的斗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  相似文献   

2.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四分五裂的背景下,苏绰在思想、政治、经济方面提出的施政方针和措施,促进了贫弱的西魏、北周政权的强大,为统一北方以至后来中国的统一打下了基础.苏绰对中国重新统一的历史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北朝魏、齐、周宗室女性的通婚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朝魏、齐、周各代宗室女性的通婚均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北魏太武以前,宗室女性与北方其他少数族政权或部落通婚频繁。太武以后,北魏宗室女性与南北士族的通婚逐渐频繁。东、西魏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采取了和亲政策,同时将相子弟亦是东、西魏公主重要的通婚对象。北齐、北周宗室女性的婚姻主要是与北镇军功集团、武川系军功集团之间进行的,与汉姓高门通婚的很少  相似文献   

4.
勋官和转官     
《木兰诗》历来被人们认为是北朝民歌。北朝是个什么概念?很简单:东晋恭帝司马德文义熙二年六月被太尉刘裕逼宫逊位,结束了两晋一百五十五年(公元265至420年)的司马氏王朝。从此,中国南方为南朝宋、齐、梁、陈四代更迭;北方仍为早已崛起的拓跋魏占定半壁江山,既而分化为东、西魏。后来,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相继强大,各擅一时之盛,前后历时一百六十多年,才被隋文帝杨坚统一。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矛盾相对复杂,以汉化与胡化相互表征的民族问题尤为突出。出身北方少数民族的北周武帝作为中古时代一位杰出的帝王,在其统治北周时期,审时度势,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措施。一方面,充分吸收儒家文化,弥合胡汉矛盾,缩小北周王朝与北齐等文化较发达地区的差距,增强北周政权的内部凝聚力;另方面,通过多种策略,积极开展对周边民族的交往。北周武帝统一北方与这种民族交往政策是分不开的,这种政策对与增进民族融合,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作用显著,也为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宇文泰(505—556年),鲜卑族,字黑獭,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西魏王朝的建立者和实际统治者,在他执政期间,力行改革,使西魏转弱为强,并为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期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但南北文化却呈现合流的趋势,这种趋势实际上是汉文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文化碰撞、互相吸取养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东魏至北齐、西魏至北周年间入北的南朝文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学者论南北文学的融合,往往重入北南人对北朝文学的改造,而轻北朝社会对他们的改造,因此观点不够全面。其实南人在将南方文风带到北朝的同时,也接受了北朝社会潜移默化的改造,正是在这样的相互改造过程中南北文学逐步走向了融合。  相似文献   

8.
人教版新教材《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终结。三国两晋南北朝上承秦汉,下启隋唐,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独特地位,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时期。这一时期,天下大乱,群雄纷争,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是其主要特征。这种分裂局面如何结束?新的大一统局面又如何开创?北朝的历史进程,正是解决了这个大课题。而民族融合,它既是这段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成为促进统一推动历史前进的原因。本节教材叙述了自386年扭拔挂建立北魏,到577年北周武帝灭北齐统一北方的历史。教材包含四个内容,其中,孝文…  相似文献   

9.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与西域关系述略马国荣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方各游牧民族纷纷入居中原,同汉族一起建立了许多地方割据政权。公元386年建立的北魏王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即拓跋鲜卑为统治民族的、统一我国北方广大地区的王朝。公元423年,拓跋焘即皇帝位...  相似文献   

10.
南北经学     
581年,隋结束两晋末年以来280多年的分裂局面,复归一统。隋前史称南北朝时期,南朝为宋、齐、梁、陈,时间跨度是420年—589年;北朝为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时间跨度是386年—581年,此间的南北经学,各具特  相似文献   

11.
在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浪潮中,数十万北镇鲜卑不断南移,进入中原地区。其中,武川镇部份鲜卑及鲜卑化汉族军人先由北而东南进入中原腹地,尔后又由东而西进入关中地区。这一空间地域的转换,造就了一个实力强大的武川军人集团,导致西魏、北周政权的出现,给当时北方以至全国的形势发展,带来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梁朝末年,侯景之乱和江陵政权的灭亡,导致了南方不少士人被迫进入北朝,从而在东魏(北齐)和西魏(北周)政权之下各自有了一个梁末北迁士人群体。处在北朝政权下的这两个群体尽管分属不同政权,却都有着共同的难堪处境,因此也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客观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行为和意识两方面: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意识和汉文化意识的认同,一方面则促进了南、北思想、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正>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属于初中历史统编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的内容。本课主要学习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三部分内容。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时代,南北朝时期出现局部统一,北魏孝文帝通过改革进一步加强北方民族交融,为以后隋唐统一奠定基础。这一历史时期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末,由于侯景之乱、西魏对益州的侵占以及江陵政权的灭亡,致使一大批南方士人被迫进入北方。生活在北方政权下的这些南方士人,在东魏(北齐)以颜之推为代表,在西魏(北周)以庾信等人为代表,不论是就他们所做的事情来说,还是就他们留下的作品而言,在他们的思想中都自觉和不自觉地表现出了一种深沉的史家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北魏的建立及其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孝文帝改革及历史作用;北魏都城洛阳的繁荣;北朝政权的更替和北周统一北方。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1.“民族融合”,在中国历史上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现象;是中华民族具有强大凝聚力的表现,是  相似文献   

16.
与“山东郡姓”相对的“关中郡姓”的提法虽然在唐代才出现,但其真正形成应在西魏北周时期,特指关陇集团内的汉族高门士族。河东裴氏等大族之所以被归人“关中郡姓”,是因为他们在北魏分裂后主动与西魏北周政权结合,对关中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做出了重大贡献,从而进入关陇集团核心,形成与“山东郡姓”“吴姓”“侨姓”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  相似文献   

17.
“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 ,曾多次出现过“分”与“合”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和群雄兼并 ,出现了秦、汉王朝的统一 ;而秦汉王朝统一后却又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唐王朝统一后 ,再次出现了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 ;不过分裂并没有长期存在 ,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 ,公认的有几种 ,而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 ,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 ,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研究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加强的今天 ,古代史教学中应把…  相似文献   

18.
南北朝的后期,出现了东魏(北齐)、西魏(北周)、梁后三国鼎立的局面,使政局转趋复杂,各政权为了加强建设,对外积极从事外交活动,而这一时期的频繁外交活动又与后三国的政权和政局的变迁密切相关,影响着政权的稳定和政局的走向.  相似文献   

19.
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试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天下三分的政治设计并不始于三国时代,魏晋南北朝的天下三分之局也不止于三国时代,还应包括东晋十六国的东晋、前秦、前燕之鼎立,南北朝后期的梁陈、东魏北齐、西魏北周之鼎立。北宋以前的分裂形式,体现出从东西二元到三方鼎峙到南北分立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0.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曾多次出现过“分”与“合”的历史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国争霸和群雄兼并,出现了秦、汉王朝的统一;而秦汉王朝统一后却又出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隋唐王朝统一后,再次出现了五代辽宋夏金分裂割据的局面;不过分裂并没有长期存在,最后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造成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公认的有几种,而中国地理条件之局部的独立性和整体的统一性,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原因,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学科研究综合化趋势越来越加强的今天,古代史教学中应把地理条件渗入到“分”与“合”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