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模因是新达尔文主义者Richard Dawkins提出的假设,用来解释人类文化进化的规律。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学语言本身就是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二语习得环境中有符合模因条件的语言因子,将模因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来是可行的。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第二语言信息作为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第二语言作为模因输入(模仿复制)和输出(表达传输)的过程。因此,探讨第二语言模因的习得过程及二语模因理论的解释力可以弥补普遍语法理论在解释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不足。  相似文献   

2.
王红霞 《英语辅导》2010,(2):156-158
语言迁移的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中心问题。本文基于模因理论,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初步研究。文章首先肯定了模因论对迁移研究的价值;然后探讨了语言迁移中的迁移源、中介语的模因解释和语言迁移推动力的解释,指出二语习得的过程就是第二语言模因传递与复制的过程,同时也是与已有知识相互竞争融合形成模因复合体或模因变异体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语言既是模因,又是模因的载体;基于模因论视域的儿童第二语言习得探微路式,视儿童二语习得与二语模因的复制与传播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语知识的传授、二语环境的创设、二语的交流和运用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途径;而母语迁移、良好二语习得环境的缺乏及儿童年龄发展特点的影响是二语模因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模因的重要传播媒介,语言只要被模仿、复制并得到广泛传播,它本身也是模因。语言认知观表明,语言模因的进化过程与第二语言学习中的频率效应和模仿机制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模仿不仅是语言模因传播的核心,实际上也适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策略之一是启动频率效应,这与二语习得的语言学习观不谋而合。因此,深入了解语言模因复制、传播的规律对第二语言习得过程的影响有利于二语课堂干预下的语言学习与教学。  相似文献   

5.
陈锋  蒋金霞 《考试周刊》2011,(47):90-91
模因是语言的载体,语块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模因是语块的建构机制和习得途径,语块是模因的表现形式。外语教学习和教学的过程就是语块以基因型和表现性在语言传递者和接受者之间"感染"、复制和传播的过程。本文从外语教学中语块学习的必要性入手,分析语言模因理论对语块习得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以期为现代外语教学研究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6.
赵凌志 《考试周刊》2013,(72):57-58
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同时模因本身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语言的学习是语块化的语言模因不断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本文以英语专业写作课为例,研究了模因论视角下的预制语块习得对二语写作的促进作用,指出了背诵、模仿等增加预制语块的模因输入是促进语言自然输出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模因论揭示了文化演变的原理。语言模因成为语言文化传播的手段,也为二语习得方法提供了新视角。赵元任先生的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来源于他的亲身教学经验。他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使语言学习者与所学的语言本身亲密接触;多听、多读、多背;他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培养发音、语法和词汇的新习惯。从模因论的观点来看待对外汉语教学,外国学生的汉语习得过程就是口语模因、语法模因、词汇模因等的模仿同化、记忆然后表达传播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从模因论视角看英语口语教学中的预制语块输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是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模因与语言关系密切.语言是模因的载体,模因本身靠语言复制和传播,语言本身就是模因,它可以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表现出来.预制语块是形式上具有固定性、语义上具有预制特征的多词结构,作为模因的一个表现层面,它的成功习得对于提高口语的流利表达、地道表达和创造性表达具有重要意义.语言模因的传播规律启示我们在口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强化预制语块概念,精心选择输入材料,采用多种教学手段,阅读口语结合,听力口语并举,使学生能创造性地使用习得的语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  相似文献   

9.
从模因论角度分析母语迁移现象对学者研究二语习得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思路。二语习得过程中,母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之间是否存在兼容对语言迁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语言模因与二语习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语言模因理论并从模因论的角度审视语言及其相关语言现象。通过对语言模因的划分探索语言模因的思维运作方式及其对二语习得研究产生的意义,以及语言模因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模因的特性和生命周期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观点。模因的特性尤其是模仿传染性将它和二语习得者学习第二种语言的过程联系起来,因为语言正是在不断的复制、模仿、移植、重组、创新中不断的传播和发展起来。本文在模因论指导下,探讨了大学英语口语教学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董保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5):102-103,106
语言迁移因其本身的复杂性,目前还存在诸多研究症结。认为二语习得过程是已有知识模因(包括母语知识)与二语模因相互竞争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语言模因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指出,语言迁移研究的症结可以在模因论的框架下得到圆满的解决。  相似文献   

13.
二语习得环境中有符合模因条件的语言因子,将模因理论引入到二语习得研究中来从理论上是可行的。本文对此进行了理论论证。  相似文献   

14.
语言迁移是包含很多因素的复杂过程,目前学界对语言迁移中的一系列问题尚未达成共识,从模因论角度研究母语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可以为语言迁移研究打开一个新的思路。学习者已有的母语模因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对二语模因是接纳还是排斥对语言迁移的产生至关重要。只有当母语与目标语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母语模因才会影响二语学习,母语迁移的作用才能体现出来,新的模因与接收者已掌握的知识才会在兼容过程中被接受并保留,但在此过程中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外延和内涵并不能完全对等,中西的文化存在很大差异,为了能存活下来,新模因通过宿主与旧模因结合而成的复合模因体或模因变异体并不能被二语本族语者所理解,语言学习过程出现僵化现象,这时就产生了母语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输入,输出是英语学习中比较薄弱的一个环节.模因论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为二语习得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探讨模因论启发下的输出能力,指出通过大量背诵、模仿及培养英语思维能力等,有助于推动输出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单元,一切有形或者无形的东西只要能够被模仿、复制和传播,就是模因。以模因论的观点,语言本身就是模因,语言的学习过程就是对语音模因、词汇模因、句子模因、语法模因以及段落篇章模因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以模因论的视角对高校广泛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读写教程进行分析,从而揭示读写教程所包含的各种语言模因,为高校英语教学活动带来一种建设性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模因,模因寓于语言之中,依靠语言来复制、传播,何自然称之为“语言模因”。同一语言模园在跨文化语境和同一文化具体语境中复制和传播过程中因语境不同话语含义可能截然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模因表现型。如果交际双方忽略了这一点,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那么就容易导致交际中断或交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语用失误就随之产生了。本文将以招呼语为例,从语言模因的角度探讨一下在跨文化语境和同一文化具体语境中因模因表现型不同引起的语用失误现象。  相似文献   

18.
语言模因论是基于文化基因,利用语言这一载体,通过模仿与传播使人类的语言得以丰富拓展的一种理论。翻译是跨语言模因的传递过程,涉及译者对源语模因的解码和目标语模因的编码。源语模因和目标语模因存在于词、句及篇章层面,它们互相作用推动译化模因的传播和发展。从模因的角度分析法律英语在词汇、句法层面的译化模因及其复制、传播方式,运用模因理论解析法律文本在词、句不同层级的构建规律,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译者掌握法律英语译化模因,有效改善法律英语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9.
模因是语言的基本单位,语言学习过程实质就是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预制语块是文化复制因子且具有模因性,具备准确性、整体性、灵活性等特点.在O2O互动教学平台的辅助下,根据语言模因的传播周期制定教学环节,将英语视听说教学主题与预制语块类别相结合构建模因论指导下的英语视听说语块互动立体教学模式,有助于大学生实际英语交际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模因论与大学英语口译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模因论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语言模因的复制、传播为人类语言的丰富提供了一条快捷、有效的途径,也为我们的外语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将模因论引入口译教学可以发现,口译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模因产生、同化、保留、表达、传播的过程.模因论为大学英语口译教学提供了语言和文化信息的复制模式."共生模因"的传播、情景化语境下的模仿学习以及文化模因的恰当处理能有效促进学生口译技能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