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一篇论述"创造性思维必需要素"的议论文.作者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引入对中心论点的论述,然后重点论述创造性思维所需的要素有哪些.引人人胜,水到渠成. 在论述如何才能具备创造性思维时,作者指出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有:渊博的知识,活用知识的态度、意识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等.为论证活用知识在创造性思维中的重要作用,作者在第七自然段和第八自然段分别列举了两个事例来证明"发挥创造力的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选编了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其他版本的教材也有选用这篇文章的。关于课文提到的“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这个问题,也是答案不止—个,一直存在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两种意见:  相似文献   

3.
1、理清“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想、创造力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谈论的是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话题。在文中,作者针对许多人都局限于“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提出了“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一个相反的观点,这本身就表现出一种打破常规的创造性思维;并与文中的“鼓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不要满足于单一的答案,而要多进行创造性思维,并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的论调一脉相承。文章不仅主题鲜明,而且论据充分,论证严密,逻辑性强,读来令人信服。  相似文献   

5.
第一次执教《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是在2005年。教学的主要内容是:本文论述了什么问题?创新性思维的要素有哪些}为什么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谈起?关于创新思维的要素.为什么到篇末才给出全部答案?这几个问题来自于教参和教材课后思考题。当时.用这几个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得到哪些方面的训练.解决这些问题之后学生会有哪些提高.都没多想。就事论事,就题解题。  相似文献   

6.
陆以宏 《中学文科》2007,(6):111-111
一篇好的议论文,实际上是智者的思考,是智慧的结晶,它最打动人的,往往不是文采,而是智慧的光芒。《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正是这样的好文章。它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实业家,也是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深谙创造之道。和他的《踢醒沉睡的心》《当头棒喝》《创造性纸牌》等著作一样,这篇短文饱含着关于创造的智慧。在创造的维度上,《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创新精神和创造力两个核心问题,关于创造力,又从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实践两个层面加以阐释。罗迦·费·因格以其丰富的创造心得和人生经验,交给了我们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苏轼在《题西林壁》中写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说明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但是在学生的思维方式中,非此即彼的单极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这不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学生的思维需要我们去改变,需要我们去引导,只有我们多注意培养,学生才能树立辩证思维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语出罗迦·费·因格《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2003年11月5日出版的第31期《作文评点报》,头版显要位置刊登了江苏省如皋市博爱双语实验学校初三学生姜晟的习作《事物的正确答案总是不止一个吗》。小作者对现行教材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撰写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一文的标题提出异议,首先认为这个标题的语气过于绝对化,其次认为文章本身的某些阐述也不能支持标题的观点,总之,无论从文章本身看,还是从现实情况看,该文的标题都不够恰当,建议把此文原标题改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不止一个》,这样似乎更严密、更科学。文后附上了顾全光老  相似文献   

10.
【文本分析】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选编于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这是学生系统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个单元,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能力的重要任务。本单元以求知与读书为主题,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从中获得不少教益。  相似文献   

11.
总有人说,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而我却对这种说法不屑一顾。因为,我一直以为,在绝大多数时候,事物的正确答案远远不止一个。而那些总认为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人,必是禁锢了自己的思维,而只满足于自己的那一个答案。世间万物都在随着时间的车轮不停转动,不停变更,转眼间便是物换星移。  相似文献   

12.
强粲 《文学教育(上)》2009,(15):104-105
《事物的答案不止一个》是人教版九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议论文。文章主要体现了创造学家罗迦·费·因格对知识与创新关系的看法,以及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文章开头提出问题,抓住了学生眼球,吸引学生们阅读完全文。作者指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做出不同的判断,打破“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定式;又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发明印刷机和排版术,罗兰·不歇内尔发明交互性乒乓球电子游戏的例子,来论证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思维;再由一组心理调查研究数据,说明创造往往起源于对某一细节的关注和深度思考。  相似文献   

13.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结构精巧,逻辑严密,巧妙地以“巧引--暗接--缝合”的方式组织论证,可谓独具匠心!  相似文献   

14.
【单元教学设想】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文是阐述求知问题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短文两篇》谈的是读书问题。学习这个单元,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进行阅读;注重整体阅读,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思路;注重读写结合;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  相似文献   

15.
【单元教学设想】 这个单元的人主题是求知。大多数课是阐述求知问题的。《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短两篇》谈的是读书问题。学习这个单元.要注重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积累进行阅读;注重整体阅读.学会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论证方法,梳理章的思路:注重读写结合: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实施以来,很多做法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课堂上热闹非凡。但在热闹之余却出现了新的问题。《春》上成画图课,《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上成知识竞答课,语文课上成练习课,学生代替老师等等现象都出现在课堂上。在课堂改革中,是不是为了突出"学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思维的种类繁多,根据探索方向的不同,可以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是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共同的正确答案,如果遇到某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思维过程就是要找出这个正确的答案。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以探求多种答案。如果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思考的方向就往外发散,寻求各种可能的正确答案。两种思维形式各有其特点:聚合思维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或传统方法来解决问题,有方向、有组织、有条理;发散思维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陈规,不囿于传统方法,由已知探索未知,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第五册首次选编了美国实业家罗迦·费·因格的文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人教版)又将此文编进教材,  相似文献   

19.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欲望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内在的动力,首先与学生建立和谐民主的关系,让学生敢于设疑,勇于探究。其次,在教法上必须改变一问一答式的教学,要留给学生思考和提问的时间。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始。”教师只有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惊奇”、“疑问”,学生方能有效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如:在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时,教师问:你们从标题能发现些什么?学生进入探究的情境。生甲:有些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个,有些事物的  相似文献   

20.
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四个循序推进的教学板块,简要说明如下:板块一:自主读——整体感知学生围绕议论文的一般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自由充分地阅读全文,教师不作其他提示和要求。板块二:自主说——发言交流完成自主阅读后,让学生自觉举手发言,要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二是我还想知道什么(即学生的疑难)。学生积极主动,发言踊跃。其中“我已经知道了什么”的内容有:我已经知道了创造性思维的要素是什么。我已经知道了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我已经知道了本文的论点是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我已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