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4 毫秒
1.
我与《集邮博览》从相识、相知到相处快30年了。 北京市集邮协会成立于1981年10月30日。翌年7月,《北京集邮》创刊,即《集邮博览》的前身。我是市邮协成立时的第一批会员,有幸在第一时间成为刊物的读者。还记得第一期有32页,设有“集邮百科”、“邮学研究”、“邮票与北京”等栏目,内容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我真正迷上集邮后,已深知“惠我邮票。不如惠我邮识”的道理。我从微薄的工资里抽出钱订阅《集邮》《集邮博览》《上海集邮》《中国集邮》等,并广交各地邮友,获得大量民间邮刊,既丰富了藏品,又积累了邮识。在收集邮政附加费邮品中深深体会到,是邮识在关键时刻使我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3.
正我是《集邮博览》三十余载的忠实读者,与她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集邮博览》伴随着我的集邮生涯;同时,我也是看着它诞生和不断发展的。从1981年正式发行的《北京集邮》,到更名的《集邮博览》。它见证了"文革"后中国集邮从复苏到高潮起伏的过程。我热爱她活泼、朝起蓬勃,充满青春活力;她勤奋、信息丰富、治学严谨;她面向读者,  相似文献   

4.
《中国集邮》2000,(7):7-7
《中国集邮》的“集邮茶座”栏目很受邮人欢迎,但是总是在一个地方办有缺陷,似乎也应当有各地的邮友们加盟,才能体现邮友俱乐部的广泛性、参与性。由江西邮协的王洪新建议,并经《中国集邮》特邀,请了几位江西邮人也来品品“茶”。  相似文献   

5.
曹风增 《上海集邮》2004,(10):36-37
《极限集邮研究》(3框48片)是我组编的集邮文章剪贴形式的展品,获得“无锡文献展”二等奖,这是对我的鼓励,也是对我多年来从事极限集邮宣传、写作、研究的肯定! 我的集邮写作,从1987年发表第一篇邮文起,至今正好18年。我的集邮一无家传,二无馈赠,三无整批购进,因此在初期就确定了只收集极限片、风景邮戳、集邮书刊这几个目标。因风景邮戳太多太滥,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就放弃了,而极限片和集邮书刊至今我仍  相似文献   

6.
与《集邮博览》杂志相伴20多年,有许多值得回味的事情,其中印象较深的是我参加的“邮学团北京行”活动。这是我与《集邮博览》的一次零距离接触。2009年杂志第8期刊登了于9月举办“邮学团北京行”活动的启事,我立刻被吸引住了,并产生了马上前往参加的强烈愿望。尽管当年4月,我刚参加了我所在市的离退休老干部赴京参观考察活动,而且这次“邮学团”安排的有些活动,如参观“鸟巢”、“水立方”、国家大剧院等,我于几个月前也都已参观过,但我仍执意不肯放过这次机会。  相似文献   

7.
《集邮博览》2012,(7):3-M0002
从之前的《北京集邮》到如今的《集邮博览》,她陪我度过了人生最青春的岁月,无论将来的风风雨雨,我们永远相伴!  相似文献   

8.
2017年,我依然徜徉在自己的集邮世界中,乐在其中,享受其中,快乐集邮。邮文写作在我的退休生活中,写邮文成为一大乐事,这一年我沉浸在邮海文山中,不亦乐乎。2017年,我在专业集邮报刊《集邮博览》、《中国集邮报》、《集邮报》和内部发行报刊《生肖集邮》、《洛阳集邮》《百川集邮》(洛阳)、《夕阳红报》(洛阳)、《化工邮苑》(上海)、《西游记集邮》(河北)、《麒麟集邮》(南京)上共发表集邮文章45篇,内容着重在邮票图案研究、  相似文献   

9.
1985年,《北京集邮》组织了一次“北京集邮知识竞赛”,这是改革开放后一次全国范围的集邮知识竞赛活动,影响很大。我有幸参加,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20世纪70年代末,我恢复集邮.身边还有几位集邮的伙伴。大家的集邮方式十分原始,只知道从旧信封上翻找使用过的旧邮票,不懂得邮票的品相,也不懂得邮票背后的各种知识。1982年,北京市集邮协会会刊《北京集邮》(《集邮博览》的前身)创刊,北京集邮活动的热潮逐步掀起。  相似文献   

10.
从1984年《集邮博览》(当时刊名为《北京集邮》) 公开发行之后,我就开始订阅,至今已过了20年了,她 还将是我终生相伴的良师益友。收到新出版《集邮博 览》的日子,就是我的快乐的节日。除了从中获得学习 邮识、畅游邮海的乐趣之外,《集邮博览》还带给我很多 快乐,在此向同好一一道来。  相似文献   

11.
《中国集邮》2000,(1):5-5
此封以《中国集邮》公函封制作。纪念封右上角贴《万国邮联125周年》邮票,盖北京99.11.28邮戳,封上加盖了红色“中国集邮首届集邮沙龙纪念”戳。该封主要在当天供参加沙龙活动的邮友使用,现尚有少部分,此外,还有一些贴有邮票而未盖戳的纪念封,欲收集请与俱乐部系  相似文献   

12.
我是50年代学习机械制造的大学生,喜欢集邮,因而与圆规、三角板和集邮相伴了几十年。因邮识浅薄。以致写的邮也很“机械”,有如机械运动轨迹那样——“简单而重复”,让人读起来干瘪而乏味。然而,退休儿年来却喜欢上了“爬格子”,原先是想以此打发日子,使生活不致太单调,后来写邮时,通过查资料、读邮书邮刊等,学到了不少东西,增长了邮识,使得“爬格子”比买邮品更有兴趣,也就很自然地和(《上海集邮》结了缘,并且圆了邮上(《上海集邮》之梦,去年还“儿度夕阳红”。  相似文献   

13.
编辑寄语     
《上海集邮》2001,(2):23-23
本期继续刊出《上海集邮大事记》,同一纪念专辑内《上海市集邮协会首届理事会的产生经过》一文可视为“大事记”的细化。为及时抢救史料,本刊征集类似的回忆性稿件,要求具体内容真实可靠,尤其欢迎集邮书刊未载的有价值的细节。 为纪念市邮协成立20周年和本刊创刊20周年,特以“我与上海集邮”为题向  相似文献   

14.
热烈祝贺     
《上海集邮》2001,(2):2-2
本刊讯 新世纪第一个集邮节——“2001年上海集邮节”将于3月5日在上海集邮大楼隆重开幕。这是进入新世纪市邮协举办的第一个上海集邮节,且适逢上海市集邮协会成立20周年和《上海集邮》创刊20周年,据悉,市邮协目前正在紧张筹备,计划举行  相似文献   

15.
《上海集邮》2006,(8):47-47
本刊等七单位主办的“我心目中的‘五佳’、‘十优’集邮报刊”评选已于7月15日第13届南京集邮文化节大会上揭晓,“五佳”省级邮刊为《江苏  相似文献   

16.
《上海集邮》2002,(8):2-2
7月27日上午,市邮协在上海集邮大楼8楼会议室召开基层邮协秘书长会议,市邮协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沈世瑞就贯彻落实市邮协“五大”会议精神提出了要求。 她要求各基层邮协,一是要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向会员传达市邮协“五  相似文献   

17.
曹学铭 《集邮博览》2010,(10):64-64
在江苏省无锡市职工集邮协会成立27周年之际,有关领导让我写篇稿件和找些资料,故从旧报刊中找出职工邮协会刊《无锡邮讯》,在翻阅中发现了1983年9月刊登在其上的华君武祝贺漫画。当时,我从江苏省无锡市集邮协会成立前的筹备会议上见到了华君武先生从北京寄来的这幅漫画,特别兴奋,还未来得及告知其他邮友,便把漫画刊印在《无锡邮讯》上,与同好见面共赏。  相似文献   

18.
我开始接触《上海集邮》是1988年,她一直吸引我的地方,就是她严谨、求实的风格。 作为一名老读者,我给《上海集邮》提几点建议: 一是希望能将出版时间提前到每月10日之前,并适当地广泛宣传,以扩大影响力,吸引更多集邮者加入到《上海集邮》的读者队伍中来。  相似文献   

19.
本刊讯上海虹口区集邮协会、上海专题集邮研究会于2012年12月29日下午在虹口职工文体中心举行“祝贺徐自卫先生80华诞、集邮65年暨邮史研讨会”。上海化工、交运、闸北、杨浦、闵行等职工邮协领导和集邮爱好者80余人出席。《上海集邮》副主编张乐民、化工邮协会长童国忠等到会祝贺,沪上书法家王金海为徐自卫书写条幅:“六十五载耕耘邮坛,八十华诞再谱新篇”以示祝贺。  相似文献   

20.
我接触《集邮博览》是1988年,那时我调到浙江省集邮协会工作。我是零散购买《集邮博览》的,当时我觉得杂志上刊登外邮的文章较多,而我又不收集外国邮票。现在回忆杂志刊登的文章,印象较深的是《军人贴用邮票并非三军分用》这篇文章,改变了我一直认为的“黄军邮是陆军使用,紫军邮是海军使用,蓝军邮是空军使用”的观念,杂志让我受益不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