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远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综合科学》在上海试点使用已四年有余,在教学实践和相关研究中也提出了一些教学体会。那么按照上海二期课改的精神,《新综合科学》教材在目标理念方面又有哪些特点呢?本文主要应用文献法对《新综合科学》的教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新综合科学》(牛津上海版 )本市初中新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综合”是因为这门学科融物理学、生物学、化学、自然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于一炉的学科。众所周知 ,现代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教师在完成某种教学活动 ,更重要的是通过某种教学活动 ,使学生在个体行为上产生重要的变化。一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 :《新综合科学》由于强调观察、实验等活动 ,不仅有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 ,还有利于个体思维能力及群体合作精神的培养。下面 ,笔者就三个侧面谈谈自己的看法。1 加强实验指导 ,培养学生认知能力《新综合科学》是用实验观察指导教学…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综合科学课程改革30年的实践探索,实现了我国科学课程的多样化,开创了推进科学课程的路径,拓展了科学课程学习的内容,形成了科学本质教学的新范式,培养了一支适应综合科学教学的教师队伍,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实践中也遇到了综合科学课程本土化理论研究的缺乏、人们认识观念转变难、综合科学教材编制难、科学教师开展合科教学难等现实问题,亟待人们进一步探索。展望未来,综合科学课程的深化发展,必须坚持改革方向,顺应课程发展;完善课程结构,开好两类课程;聚焦核心概念,优化教材结构;注重教师培养,适应综合教学;改进考试评价,保障课程实施。  相似文献   

4.
昨天看了于永正老师的《李安学艺术来自准确把握教学内容》很有感触,音乐教学中,学生的动听歌声,又何尝不是来自于教师准确把握教材?就从教唱歌曲《大鹿》谈起吧。这是一首学生比较喜欢唱,老师也比较喜欢选择在公开课上展示的一课,记得我刚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上公开课就选择了这课,为什么选择?记得当时有两个理由,  相似文献   

5.
<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对深入理解教材和浅出教学就有所体会,所以,借助学校组织的课题研究研讨课和展示课这两次教研活动,将我的体会展示给老师,让老师们也议一议、评一评我的理解。这两次研讨活动我都确立了行程问题当中的《相遇问题》作为研讨课,进行展示。通过这两次的教研经历,让我深深感受到,深入和浅出在教学中的真正含义。【试教后的困惑:"钻"进去,丰富教材】《相遇问题》是青岛版教材(六三学制)四年级上册的教学内  相似文献   

6.
不久前,我有幸执教了我区科学展示课《昼夜是怎样形成的》,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有了更多的看法。一、课前我认为,教师在准备一节课时可以对比几种教学设计,从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这样有助于教学的优化!因此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研究,感觉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基于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道地球在不停地自转,自转一周为一天,需24小时,  相似文献   

7.
在一次“优课展示”活动中,我听了一位科学教师的展示课——《比较水的多少》。这是《科学》(教科版)3年级上册“水”单元中的一个内容。教材主要安排了这样一些活动:用多种方法比较不同的容器中水的多少;体会人体感官在观察事物时的局限性;用量筒测量已知容器里水的多少;尝试着估算水的多少。  相似文献   

8.
教材分析《可能性》这一课是人教实验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感受、体会概率知识存在于日常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杨漾 《科学课》2009,(10):44-45
刚刚拿到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心中不免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自己是第一次教湘版教材。看到第一课《我们在呼吸》后,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还好不是全新的内容,以前在《自然》和教科版教材中都教过。于是,对照教材看了一下《教师教学用书》就确定了大致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0.
刚刚拿到湘版《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心中不免有点忐忑不安,因为自己是第一次教湘版教材。看到第一课《我们在呼吸》后,心中掠过一丝窃喜,还好不是全新的内容,以前在《自然》和教科版教材中都教过。于是,对照教材看了一下《教师教学用书》就确定了大致教学流程。  相似文献   

11.
<正>【话题缘由】我曾听了两位年轻教师关于"‘重复’的奥妙"的同课异构课,随着观课、议课的不断深入,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这是北师大版二(下)《数学好玩》单元的第2课时内容,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这是该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次编排独立的章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教学中,两位教师的教学流程大同小异:给出一个话题,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后(如下图),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中"初  相似文献   

12.
《新综合科学》教学的体会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璐 《化学教学》2002,(5):37-39
《新综合科学》牛津上海版 (试验本 )是上海市部分中学综合理科课程正在试验使用的一本教材 ,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和英国牛律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各门自然科学不断地综合 ,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 ,是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综合科学课程顺应这种趋势 ,使有关学科相互融合 ,淡化各学科知识的界限 ,体现自然科学内在的整体性 ,使学生把科学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 ,有利于学生完整、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 ,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有幸接受了这门综合课程的教学任务 ,我认为 ,对于教师来说这既是探索和积累新教学经验的机会 ,更…  相似文献   

13.
目前,科学教师备课过程中的教材研读,存在着浅读、偏读、过度解读等问题。 有些老师对于自以为很熟悉的内容,研读时往往浅尝辄止,不深究教材的编写意图,教学时照本宣科。有些老师研读教材时热衷于寻找其中的“新”与“奇”,津津乐道于自己的“独到发现”,却淡化了教材编者所要表达的基本意义,如在《神奇的水》一课中挖掘“往水里放回形针”的现象,在《解释》一课中探究一幅小鸟脚印的多种原因等。  相似文献   

14.
某市举行了一次初中音乐教师优质课展示,我有幸全程观摩了这一活动。这次活动共有六名音乐教师参加,教学的内容于两天前公布,同是七年级的《轻歌曼舞》单元的第一课  相似文献   

15.
<正>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要灵活合理地使用教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一、增教师首先要认真领会小学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吃透教材,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总觉得有些知识应该教给学生,而教材中没有涉及,就应大胆地增加教学内容。如,五(上)《地震》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内容是认识地震的危害,其中有一个掰木棍的体验活动。我区胡志巧老师在这个活动中,增加了一个环节,就是让小组  相似文献   

16.
20 0 1年秋 ,我区部分学校以苏教版国标本初中语文课本为教材启动了语文课程改革实验。2 0 0 2年秋我区初一年级已全部采用了这套教材。为了更好地指导教学 ,认真总结试用情况 ,我们决定选择教材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含《专题》)课程作为课改研究的重点、难点。先后在不同类型的学校开展了《我爱文学》《走进图书馆》《狼》《莲》《赛诗会》等一系列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广大语文教师从具体的教学实例中亲身感悟到如何去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确立新的教学理念 ,做到较为准确地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一《课程标准》倡导“…  相似文献   

17.
正文章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其价值就要发生变化,除了继续保留原有的传递信息的原生价值之外,还担任着"如何传递信息"的"教学价值"重任,这也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下面,笔者以《黄山奇松》为例,谈教材的原生价值与教学价值。【案例一】三年前,我曾执教过《黄山奇松》一课,并展示了一节公开课,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是这样的:第一环节是导入新课。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课文《九寨沟》,并用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前些时候,我多次执教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一课,深刻感受到,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行为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我设计的《数学广角(排列与组合)》的教学流程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19.
自治区民进组织我区一些中小学教师赴外地参观学习,我有机会听了一些课。其中南京市七中陶和平老师上的一堂讨论式语文课,别开生面,很有特色,给人留的印象特别深刻。 陶老师讲的是初二古文《愚公移山》一课。教学过程如下: 一、准备谈话: 1.教师板书课题:“愚公移山” 2.师问:这篇古文选自什么古籍?(生:选自《列子·汤问篇》。) 师初中以来,我们还学过另一篇《列子·汤问》的文章是什么? (生:《两小儿辩日》。) 师现在我们一块学习古文《愚公移山》。  相似文献   

20.
具有灵魂的课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流程的设计上展示与时俱进的教学思想,因此语文教师要学会把教材读"厚"。许多教师在备课中最花心思的是教法设计,这并不完全正确。其实对于一篇文章,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还很肤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