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正算起来,从大学毕业至今,从事图书馆工作已经30年了。30年啊,也是小半个人生了。我的青春,我的激情,就这样奉献了,就这样与书相伴了。这30年,我经历了陕西省图书馆西大街老馆和长安路新馆两个时期,亲历了图书馆事业的巨大变化,许多人、许多事在眼前出现了,又消失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留在了记忆的相册里。记得刚到图书馆时,与同时分来的校友兼同事住在馆区一间不足10平米的平房里,粗糙的水泥地,斑驳的  相似文献   

2.
我干图书馆这一行,虽是"半路出家",但一进图书馆的大门,就爱上了这个平凡又有意义的工作.由管书、读书、到藏书,近年来,我利用假期、出差等机会,在全国各大旧书摊(旧书店)寻寻觅觅,购买自己喜欢的书.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确定了自己的收藏方向,即"新善本"书刊资料.  相似文献   

3.
张海迪对此书寄予厚望,希望这是一本能够做到"天长地久"的书,我希望躯体倒下时,思想的灵魂还在风中伫立。写完这部书的时候,我忽然感到一丝快慰,在无边的宇宙间我留下了这部书,这些文字会让我永远与太阳相伴,天长地久……"  相似文献   

4.
做好读者服务工作之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馆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她的传播对象就是读者.没有读者的需求,图书馆既不会产生,也不会发展.图书馆的藏书、各种服务设施以及全部业务活动都是为读者准备的,其内容与规模均须以读者的需求为根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读者才是图书馆真正的主人.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机构,各项功能都体现在读者阅读活动的效益上,所以读者是接受图书馆作用的对象.读者服务工作的核心是"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这是一项水平很高的服务工作.读者工作的实质是"传播知识、交流情报、进行教育."笔者在图书馆从事读者服务工作多年,在此,谈点浅见以求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5.
余子牛老师讲课以图书馆工作三境界为开场。其中为人找书、为书找人已随我三十年,成为了我向局外人解释图书馆工作的最简明扼要的术语,我也不断地为此而努力着,当余老师创造性地提出第三个境界——为馆找钱时,我为之震撼,并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6.
谈图书馆的传染病预防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传染病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图书馆是人员流动较大的公共场所,并非传染病传播范围之外的"净土",而我国大部分图书馆的卫生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图书馆应搞好传染性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创造健康、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  相似文献   

7.
当我的《托起太阳--图书馆之歌》在《世纪之声》一书发表时,我并不感到意外,歌中表达的是我的心声.我的职责是少儿阅读辅导,我很热爱这份工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简略回顾以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与思想观念为核心的中国"新学"产生、发展之历程,着重对基督教传教士译著西书的规模、内容进行梳理.结论为:基督教新教从19世纪初开始入华传播.中国"新学"是与之相伴而生的.  相似文献   

9.
夏帆 《湖北档案》2011,(4):17-19
档案馆藏"三多三少、四缺乏"现象长期存在,使得档案收集工作为人诟病.和宝荣先生在编<档案管理学>一书时也说:"‘档案收集'一章本来属于薄弱环节……给人以‘初见其人乃瘦生'之感".[1]不仅是说"档案收集"这一章节很难写出特色,同时也反映出"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确实很大.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图书馆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发源于古代藏书楼,形成于近代公共图书馆,形成了自身特有的职业精神与道德传统,这就是以书明道、以书传道、以书修身、以书治国的大任精神,这种精神凝聚了图书馆职业活动的特有价值,也是古代图书馆人职业活动的道德支柱.本文旨在探讨图书馆职业精神的形成及其变化,倡导恢复传统图书馆"尊书重道"的职业精神.  相似文献   

11.
我爱书,书伴我一生.我的一生和书难解难分,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情缘. 一、图书馆让我看到图书世界之大 我童年就喜欢读书.不过,那时候没见过如今这样琳琅满目的童话故事、科学幻想、儿童文学.我真有点儿妒忌现在的孩子,他们能够有许许多多五颜六色、印刷精美、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我小时候,一来印刷事业不如现今发达,二来家庭条件实在太差,父母又没有让孩子读书、开发智力的意识,我所见到的只有小学课本.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我上初中的时候,常到新华书店和锦州市图书馆去转悠,才知道图书世界之大.  相似文献   

12.
我馆从五三年建馆以来,先后和全国各地的图书馆(包括65个公共图书馆和八个大学图书馆)建立了馆际资料交换,经常收到各地图书馆寄来的各项图书馆业务工作资料,也寄出了我馆编制的各项业务资料。截至五六年三月份,所收资料已达一千余份。这在我们的工作改进上,特别是在学习图书馆工作的先进经验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帮助。如五三年,由于丢书和书籍损坏的情况非常严重,我们学习了北京市图书馆(现名首都图书馆——编者)举办"爱护图书展览会"的经验,将损坏的书陈列出来,并说明一本书的编印过程、其中付出的艰巨的劳动  相似文献   

13.
记得还是1956年,我刚进入北京大学,领的借书证上贴像片处,盖了一个"书"字用方框圈起来的图章,不知什么意思.老同学告诉我,这个字代表"图书馆"三个字,是图书馆界老前辈杜定友先生1927年创造的,"象形回币,具有地方之意.中间置一‘书'字,即书的四周,围以馆屋,成为藏书之所".(<图书馆学季刊>2卷(1927)1期166-167页)  相似文献   

14.
赖辉荣 《图书馆论坛》2007,27(2):162-164
时间犹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不知不觉进入图书馆工作,已经三个多年头了。蓦然回首,感慨良多,岁月如实地记载着我艰辛耕耘,用辛勤汗水铸就的辉煌。一千多个与图书馆相伴的日子教会了我很多很多,使我对图书馆有了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早在口述史访谈之前,我已对庄守经馆长在海内外高校图书馆界的声望有所认识,对他为北大图书馆作出的贡献有所体会.通过口述史访谈,又对庄馆长为高校图书馆事业作出的贡献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我到北大图书馆工作的时候,庄馆长已退休,所以并未在庄馆长手下工作过.2000年左右,哈佛燕京图书馆郑炯文馆长来访,其时我在图书馆办公室工作,受戴龙基馆长之命,陪同郑馆长去拜望庄馆长.记得郑馆长表达了对庄馆长的敬意,并转达了美国高校东亚图书馆同人的问候.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庄馆长,给我留下了很深印象.后来我才知道,1995年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授予庄馆长"杰出服务奖",以表彰庄馆长对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及对北大图书馆的贡献.这个奖体现了海外图书馆界对庄馆长的认可,也扩大了北大图书馆在世界图书情报事业中的影响.1983-1993年,在庄馆长的领导下,北大图书馆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发展理念,率先在高校图书馆中打开国际交流局面,全方位、多形式地开展工作,奠定了改革开放后北大图书馆国际合作和交流工作的良好基础.后来各位继任馆长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多方拓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途径和形式,仅以中美高校图书馆界的著名合作项目为例,中国高校图书馆与哈佛燕京图书馆馆员交流项目、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等,均是北大图书馆联合美国高校图书馆率先发起并开展的.  相似文献   

16.
<正>2015年"国际档案日"的主题是"档案——与你相伴"。两鬓斑白的我,看到这个题目,不禁感慨万分:弹指一挥间,逝者如斯夫……回想自己的35个工作年头中,就有25年从事档案工作。也可以说,我的青春岁月都是与档案相伴而过的。其间倍感从事档案工作的崇高和档案工作责任的重大。对档案工作中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感触可能比一般人要深得多。  相似文献   

17.
1 接收外文原版赠书的缘由我馆自 80年代末期 ,就开始陆续接收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和青岛海洋大学图书馆外文原版赠书转运机构转赠的美国“亚洲基金会”和“中美之桥基金会”的图书。最初 ,这两家的赠书还属于我馆外文图书中“调剂口味”的书 ,及至后来 ,由于图书价格的迅猛上涨 ,尤其是外文图书的价格 ,即便是一本盗版的影印书 ,价格也攀升至令人咂舌的程度。原版外文图书更是不敢问津 ,区区几十页或百十来页 ,便动辄数百元 ,甚至上千元。这对图书经费本来就捉襟见肘的我馆来说 ,无疑更是雪上加霜。至 1994年我校 (原青岛大学 )与原山…  相似文献   

18.
图书馆工作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献的搜集和管理;二是馆藏文献的利用.前者是图书馆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后者是图书馆的工作目的.图书馆工作兼有科学性与服务性.科学性体现在藏书体系的建设、馆藏文献的组织管理及开发利用等方面;服务性体现在"为人找书"和"为书找人"的过程中.二者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缺一不可.图书馆怎样为教学和科研服务呢?  相似文献   

19.
在我小的时候最幸运的一件事儿就是我家与抚顺市图书馆为邻,彼此间仅隔一条马路,这让我受益匪浅.虽然如今已经年近半百,可每每回忆旧事,总要忆起图书馆,尤其是图书馆里那"静". 无论街面上如何车水马龙或人声鼎沸,走进图书馆你就会立刻感受到那里的"静".一进图书馆的大门是贯通的大厅和借书处,即使这里总是有人在走动,可也是井然有序地"静".人们所能听到的也就是那细微的翻检目录卡片的声音.如果有人不小心把那装有卡片的抽屉推拉得发出了声音,肯定会引起他人的注意,原本算不上动静的动静,在这种"静"地就算得上"震动"了!当年吸引我悄悄溜进那里的并不是书,就是儿时对那"静"的好奇.  相似文献   

20.
好像并不是很久之前,明儿还常要我开车带他去市立图书馆,找些比较冷僻的书查资料;现在他交报告只须坐在电脑前一"上"一"下"--上网、下载,就大功告成了.至于我的丈夫,更是早就免去了进图书馆的麻烦(当然,找不到人的时候,他也就不能用"上图书馆查资料去了"作为藉口).自从有了"网路"这样东西,在我还没来得及弄清楚是怎么回事之前,电脑似乎就成了他们父子俩的虚拟图书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