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职业教育研究》2004,(8):42-4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善同最近参加“泛珠三角论坛”时表示,中国“十一五”区域发展的思路脉络今年底将确定,其政策制定的基础可能改革以往太粗的东、中、西划分方法,而以八大经济区域来取代。这八大经济区域是:南部沿海地区(广东、福建、海南)、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北部沿海地区(山东、河北、北京、天津);东北地区(辽宁、吉林、黑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黄河中游地区(陕西、河南、山西、内蒙古);西南地区(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北地区(甘肃、青海、宁夏、西藏…  相似文献   

2.
首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简单线性加权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明确各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就总体排名来看,呈现东部地区强、西部地区弱特征,由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逐渐递减。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3.
本文构建了“环境-能力-潜力”三维一体的中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力评价模型,分析了中部与东部沿海合作基础和潜力、一体化势差及问题。研究认为,中部六省在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合作中,沿海地区的主要优势在于较高的经济规模和发展水平,以及长期以来优先开发和开放过程中所形成的较高的对外开放与经济自由化程度。中部地区的相对优势则在于发展速度和效率以及较好的科教基础、要素资源储量和较大的内需市场容量。在此基础上提出增强中部地区和东部沿海区域经济合作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和各个城市之间的经济差距逐渐拉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在不同区域居住的人们收入水平差距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人们的受教育程度也普遍较高,甚至出现了优秀人才向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或重点城市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三个区域的教育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通过分析得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为地域之间生产力、人力资本积累、劳动力流动性、生活成本开支的差异。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为大力发展和完善基础性教育,以提高整体受教育水平;促进优化区域产业发展;促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同时要控制经济发达区域的生活成本,打破就业障碍和壁垒。  相似文献   

5.
利用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流量数据,采用Miller-Round模型测算了东部沿海地区的区域内乘数效应及其与国内各区域相互溢出效应。结果显示,东部沿海对国内其他区域的溢出效应大,发挥着引领全国经济的火车头作用;从国内其他区域获得的溢出效应更大,在区际经济联系中得到更大的收益;外溢效应更多被中部和北部沿海、南部沿海地区所吸收,对经济落后的西北、西南区域的溢出效应较小,但是西北、西南区域对东部沿海地区的溢出效应却较大。  相似文献   

6.
我国沿海与内地,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明显地存在着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经济建设诸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也积累了一系列较为成熟的经验,作为西部区域经济建设者而言,应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特别是在西部大开发进入实质性实践阶段,应更加注意与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有西部特色的发展道路。这对于实现共同富裕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财政政策的效果和区域不对称性。首先,利用状态空间模型,测量了中国财政政策的效果,发现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刺激作用处于较低水平。其次,利用VAR模型测量了中国财政政策的区域不对称性。结果发现,中国财政政策在大西南、大西北、长江中游和东北地区等的作用比较明显,而在三大沿海等地区的作用较小,并且给出了相应的解释,进而为中国在不同区域有选择性地采用积极财政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是国家整体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专题涉及的内容通常包括:中国古代对西部地区、西南地区和东北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开发和建设,中国近现代史上陇海铁路经济带、振兴东北经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长江经济带、西南地区以及珠江流域开发等区域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为了客观评价和比较分析中国省域自主创新能力,先建立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再应用理想解法对2010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类比较分析,并对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差异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中国省级区域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地域差异化明显,总体而言,东部地区的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最强,其次是东北地区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较弱。  相似文献   

10.
大陆西部地区经济潜力与发展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大陆西部地区包括陕、甘、宁、新、云、贵、川、藏、渝等九省区一市,土地面积占全国56%,人口占全国23%,煤、水、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丰富,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地区。但在过去十八年间,由于大陆发展策略的转变,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西部相对落后,东西差距不断扩大。西部若干省区的工业总产值仅相当于东部一个县的工业产值。①这一情形如不能迅速改变,可能加深区域间矛盾,并影响各民族间的团结。基此之故,中共中央在“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强调要把发展中西部、缩小地区差距作为重要方针之一…  相似文献   

11.
FDI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外商直接投资(FDI)虽有向中西部推进的趋势,但仍集中于东部沿海地区。各地区投资效率的差异是外商直接投资的重要因素。我国中西部地区应从改善投资软环境入手,强化其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努力消除与东部地区在投资效率上的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领域的平衡发展,需要对区域发展中的诸多地理因素包括经济地理地位、自然条件及其地理分化、自然资源潜力及其分布、地域经济结构和居民分布等综合讨论,厘清沿海区域特征。区域地缘政治地位及其组成均被视为地缘政治因素,而局限因素是指海洋极端自然过程和危险自然现象(海浪、海啸、台风等)。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可控管理和完整评估需要明确划分囊括整个区域的综合地理系统。区域自然资源开发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同时,还需要充分了解区域发展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内涵。沿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是战略规划,包括地域和海洋空间规划,区域资源开发和整体发展预估与监测。  相似文献   

13.
<正>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各地区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差异甚大。这种差异,在全国范围内,从东向西呈梯度分布,大体形成了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次发达的中部地区——不发达的西部内陆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该区域经济、文化、教育基础较为雄厚;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更是迅速起飞,九年制义务教育也已普及或即将普及。与东部沿海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西部内陆地区,该区域主要包  相似文献   

14.
中国高校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西部地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56.8%,人口占23%,然而,GDP仅占14%,在经济上大大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更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借鉴东部经济高速发展的经验,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成了西部人民的共同心声。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曙光已经来临。在这世纪之交,西部地区的高等院校如何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做出决策,为该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一、现状与困境西部地区是贫困地区。经济、文化都相对落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行新的区域发展政策以来,无论是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历史、自然、地区和政策等多方面的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无论是速度、规模还是质量、效益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仍在拉大。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又直接影响和制约西部地区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6.
高先列 《历史学习》2004,(10):11-12
翻开《鸦片战争前夕的中国周边形势图》,你就可发现英国至少可以从两个方向进攻中国,一是利用印度基地,率陆军从离中国最近的西藏和川滇边境进攻;另一个方向是由海上绕过马六甲海峡从东部沿海侵略,但是英国没有选择前者,而是舍近求远选择了后者,为什么呢?从英国出口看,当时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的经济重心,经济最发达,人口最稠密,长江的洞庭、鄱阳两湖和以苏州、湖州为中心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岭南地区早已成为中国的水稻主产区,是清王朝的粮仓。在相对安定的环境下,发达的农业文明养活了大量的人口,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人口已经超过4亿,绝大部…  相似文献   

17.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布署。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思路。遵循这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我国开始实行向东部地区倾斜的区域经济政策。从 1 979年起,先后批准成立了 4个经济特区,1 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 5个沿海经济开放区。在东部沿海逐渐形成条带状的开放地带,以开放促进开发,从而形成我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点,有力促进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沿海地区开发的另一条重要经验是同经济体制改革,即市场化的发展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政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问题。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缓慢。两大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较大。这一状况已经对我国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产生种种不良影响,不利于消除民族间事实上存在的不平等以及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从而阻碍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和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此,笔者对中央政府、中西部民族地区和东部沿海地区各级政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东部发展战略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同时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明显拉大。为了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经济政策有必要进行调整。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是不断变化的,经济发展使中西部地区具有了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这为我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提供了有利条件。中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中西部地区的具体实际,正确进行定位,发展具有中西部特色的地方经济。  相似文献   

20.
中央提出的“沿海地区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战略,其意义异常深远。在初中地理教学中。让学生了解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环境、资源优势及不足,了解区域差异,并使学生懂得沿海和中西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重要性。本文试从初中地理教学内容角度谈谈沿海带动中西部地区共同发展的可行性及重要性。 其一,只有沿海富裕,没有中西部的富裕,全国的共同富裕是不完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