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10年6月12日,是我国第5个文化遗产日。为体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的丰富性并展示“非遗”数字化保护与研究的方式及其成果,突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在信息化时代与新技术的结合与应用,日前,以展示“非遗”数字化成果为主题的《感受遗产——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成果展》在北京首都博物馆开展。  相似文献   

2.
《上海文化年鉴》2012,(1):294-294
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馆暨“衣被天下”——从乌泥泾棉纺织布到海派旗袍专题展开幕仪式于5月1日在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举行。上海市中心图书馆非遗分馆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海地方历史文化”为主题,依托上海图书馆的资源与技术优势建立的专题图书馆。  相似文献   

3.
序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5000年未曾间断的文明进程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依托和身份象征,同时也是整个人类文化财富的重要组成。中国非遗不仅凝聚了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下称“非遗”)日益成为时代强音和全民共识之际,我们即将迎来我国的第二个“文化遗产日”。为此,本刊专访了文化部周和平副部长。  相似文献   

5.
文化遗产是凝聚民族历史和精神的公共财富,需要人们共同珍视,才能使其世代传承、发扬光大。法国是著名的文化遗产大国,历来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通过法律、行政、舆论等多种手段,不断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公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情,帮助公众树立祖国文化遗产继承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因而在法国,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深入人心,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这一成果的取得与“文化遗产日”活动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6.
《上海文化年鉴》2012,(1):81-81
6月9、10日,由上海三民文化艺术中心、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华东师大人类学与民俗学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共享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第7次三民文化研讨会在江南三民文化村举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非遗”专家作为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参与群体,发挥着指导、咨询、检查、监督等作用.本文对“非遗”专家在“非遗”保护工作中担当的角色,以及具体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四川省“非遗”保护工作实际,对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日前,文化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551名,加上2007年6月公布的首批226人,全国现有777名、10大种类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这10个种类的“非遗”项目主要为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间舞蹈、传统戏剧等。入选国家“非遗”传承人名单,固然让传统艺术的守望者看到了希望,  相似文献   

9.
文化遗产是先人活动的遗存,凝聚着前人的思想、智慧和生活气息。文化遗产既属于某个国家,某个民族;同时,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文化遗产毁之不可再生,摧之不可再威。因此,文化遗产具有时代性、不可再生性和无可代替性。尽管人们日益重视文化遗产对于民族、国家、人类的重大精神文化作用,努力呼吁保护各种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交流》2014,(8):73-78
2013年12月4日,联合图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中国珠算项目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铝录,也是中国第30项被列为“非遗”的项目。中国是目前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从风泊鸾飘的中国书法,到复杂精细的宣纸制作技艺,再到韵味醇厚的京剧……对于中国文化的杰出代表作,你了解多少?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脉,是一个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且不断发展进步的根基。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民族的根脉,保护我们国家的根基,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国家大事。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旨在号召全社会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中外文化交流》2014,(10):15-15
2014年8月20日,文化部第一次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向记者介绍了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新思路与新举措。  相似文献   

13.
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灾后保护与传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政府应该成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主导者、依法实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发挥学校在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教育功能、积极呵护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鼓励热爱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企业与志愿者加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的行列、采取多种方式提高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等措施来加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是各国家和各民族宝贵的资源财富。但在全球化势头迅猛的今天,由于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传统建筑、生产、生活用品的整体性消失日益加快,一些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濒临消亡,尤其人口较少的民族地区,因文化核心范围较小,存续本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较弱,致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断流失。  相似文献   

15.
吴庆第 《寻根》2007,(6):44-50
韩国是一个极具民族个性的国家,强烈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斗志,为世人所公认。民族精神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景仰“忠烈”、大力营造弘扬“忠烈文化”的氛围,无疑是韩国形成这种民族精神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恰至今年第4个“文化遗产日”期间,在北京举办的首届“中国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推介活动”引起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历史文化街区价值几何、国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有何可资借鉴的经验、中国历史文化街区现状及如何有效地保护……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  相似文献   

17.
2月9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在北京农展馆开幕。参与此展事的民间艺人1176名,展出珍贵实物2322件。众多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齐聚北京,其中一些传承人在向观众现场展示其精湛技艺的同时,也担心自己的独门绝技能否世代相传。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国家.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千姿百态、异彩纷呈。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为当代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使传统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困境。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已经成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存和发展我们各自的优秀传统,如何使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有效地参与到当代社会发展进程之中,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相似文献   

20.
恰值中国第三个“文化遗产日”期间,镇江也拉开“镇江展演”序幕,江苏省昆剧院以素有“百戏之祖”称誉的精华版《牡丹亭》唱响其序幕的同时,《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摄影展》也在镇江博物馆举办,展出的近200幅摄影精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江苏省“非遗”神韵及其保护成果。该活动恰逢中国端午节,主办方因此举办”流淌的记忆·发现镇江,感受生活,第一楼街民间艺术嘉年华”,组织包粽子、织鸭蛋网比赛和剪纸、泥塑、编织及田歌、评话、扬剧、马灯阵舞等民间技艺大比拼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