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晋代僧官中有“九州都维那”之职名。维那是意译词,意为知事,加上“都”字,则不仅是中国化了的名词,而且表现了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都维那”仅是一种僧职,其职权范围变动不一。笔者以为,“九州都维那”不可能是一个正式的职名。“僧正”职名始见于东晋。与“都维那”不同的是,僧正是一个中国的职名,置于教团之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其称号并不定制,至唐中后期才较普遍地定称为州一级的僧官。但“三州僧正”却并非实有其职,而是身兼三个州的僧正。“三州”和“九州”并不与其后面的“僧正”、“都维那”等僧联起来,构成一个新的实有的僧官。此种情况表明,僧官称谓有实也有虚。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初黑水城遗址出土的西夏文献里有众多的《金刚经》译本,译者是12世纪中叶的西夏僧官鲜卑宝源。他最初译出的是唐代沙门宗密以《傅大士颂金刚经》为基础的注释本,旨在服务于僧侣的考试,后来为方便普通读者受持,他又为夏仁宗的法会准备了一个节略本。这个节略本删除了宗密的科判和傅大士的“颂”,但是保留了傅大士自撰的卷首和章题。现存的西夏文《金刚经》都是节略本,未见古来最流行的鸠摩罗什本为基础的夏译,这反映了佛教著作在流传过程中渐趋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3.
拜读《文物》1 998年第 6期李裕群先生所撰《驼山石窟开凿年代与造像题材考》(以下简称《驼考》)一文 ,令人颇受教益。但窃认为其中尚有两个问题似不无再作一点探讨的必要 ,故呈此文 ,以期就正。一、僧盖其人是否不载于僧史山东青州驼山石窟第 3龛中刻有“像主乐安郡沙门都僧盖”的题记 ,《驼考》认为“僧盖者 ,僧史不载”。我意此说恐怕不尽确凿。因为《续高僧传》卷 2 6载有《隋京师大兴善寺释僧盖传》 ,现将其主要内容摘录如下 :“释僧盖 ,恒州人。曾游太原 ,专听《涅般木》。晚至洛下……后入京师 ,周访禅侣 ,住大兴善 (寺 )……仁寿二…  相似文献   

4.
记载浙东名刹史事的《阿育工寺新志》最近问世,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内佛教界修纂完成的第一部寺志。《新志》是继明朝万历时兵部尚书郭子章修的《阿育王寺初志》及清乾隆时寺方丈畹荃法师所修的《阿育王寺续志》之后,为该寺的第三部志书。它不仅具有地方文献价值,而且为佛教史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  相似文献   

5.
凡与佛教有关的山,理应有记录佛教于此山开创、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记载。对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九华山,最早、最为珍贵的这一“记载”,是费冠卿的《九华山化成寺记》。随着九华山资源的全面开发,这篇记载的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必将得到“与时俱进”的开发。  相似文献   

6.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7.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很多注家把句中“巴陵郡”注释为“岳州”或“岳州郡”,将修辞问题当作训诂问题来理解。宋代只有岳州,没有巴陵郡。《宋史.地理志》记“岳州,巴陵郡”,州下所附的郡名,与地理无涉。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九《元史不谙地理》条:“《宋志》每州之下又有郡名,此沿《九域志》之文,不过为王公等封爵之用,大约袭唐之旧。”《宋志》州下郡名,与其说是地理问题,勿宁说是官制问题。地名与官名之间有着严格的对应关系,《新唐书.地理志》:“唐兴,高祖改郡为州,太守为刺史。”玄宗时又曾“改州为郡、刺史为太守”。以古地名称代今地名,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守”,用古官名称今官,接下来就必须用郡名与之搭配。行文既合文法,又合史法。  相似文献   

8.
刘振刚 《家教指南》2022,(1):129-136
P.2522体例与《魏国公〈贞元十道录〉序》所说的《贞元十道录》分章与章次编排相矛盾,与其他文献记载也颇有抵牾,可以断言,它不应该是《贞元十道录》或其缩编本。《太平寰宇记》引《贞元十道图》和《太平寰宇记》“阆州”条引《十道录》的文字,应该是《贞元十道录》的逸文。《太平寰宇记》引《贞元略》记载州与周边州的距离,也应该源自《贞元十道录》。  相似文献   

9.
利用出土材料校读传世古籍有重要意义。基于封泥、玺印、铜器等出土材料来校读《汉书·地理志》“右扶风郡下”部分条目.一方面验证了传世古籍记载的可信,另一方面纠正了传世文献在流传过程中所产生的讹误。  相似文献   

10.
李白开元十八年所作《上安州裴长史书》是研究李白生平的重要文献。书中记载,李白此前曾干谒安州都督马公,马公“一见尽礼,许为奇才”。此“郡督马公”之名,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即开元十五、十六年出任安州都督的马正会。然钩稽近年新出十一方唐代墓志,参证传世文献,可知马正会实卒开元九年前。“郡督马公”并非马正会,当为马克麾。  相似文献   

11.
传世文献中没有记载过洞庭郡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学术界人士一致认为,湖南省龙山县里耶秦简中出现的"洞庭郡"在传世文献中从来没有过记载。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事实上,《史记·苏秦列传》和《战国策·秦策一》中都是有洞庭郡的记载的。把传世文献与里耶秦简的记载结合起来,洞庭郡的来龙去脉可以较为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逸周书》中的《武寤》篇是歌颂武王伐纣事迹的《大武》乐辞的第二乐章“再成而灭商”,即《宿夜》。《武寤》是诗歌,描写的是武王伐纣前夕的情景,与《书传》记载的《宿夜》的内容相同,而且《武寤》全诗18句72字,比现在已经确定的《大武》各乐章的字句都多,与《宿夜》在《大武》中的重要地位相当。  相似文献   

13.
唐《鹿裕墓志》记述了志主自曾祖鹿悆以下各代人物的官爵信息,与传世文献和隋《鹿善墓志》相互印证,且多有补充。墓志较多记载鹿裕祖父鹿[僧]晓在北周的官爵,及本人从北周入仕经隋至唐初五十余年间的仕履经历,不仅补充了《元和姓纂》的缺漏,也反映了中古时期济阴鹿氏家族爵位由“定陶侯”向“河内公”转变,再回归到“定陶公”的历程。墓志所见鹿裕家族与李唐皇室联姻及其卒葬地信息,反映了北朝后期至隋唐之际济阴鹿氏成员实际籍贯变动与其家族记忆中郡望的书写差异。传世文献记载济阴鹿氏家族谱系在唐初鹿裕之后突然中断,令人费解。《鹿裕墓志》的发现则提供了一种解释的可能,即墓志通篇都没有提到鹿裕子嗣的任何信息,或许反映了济阴鹿氏家族后嗣稀少甚至断绝的情况,这可能是该家族在入唐后走向衰落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4.
上海博物馆最近公布了该馆所藏并整理的一批“战国楚竹书”材料,其中包括《礼记·缁衣》篇等重要经学文献。作为差不多同时代、存在文献学上宛密关联的出土材料《郭店楚墓竹简》也保存了《礼记·缁衣》篇文字。两种出土文本记载的《礼记·缁衣》所援引的今本《诗经》有关文字,也都赖以保存,本文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对校,对上具文献中引《诗经》部分的异文作了考证。  相似文献   

15.
《论语》是研究孔子的重要文献,但不是研究孔子的唯一文献依据。孔子本人首先是一个礼学家,然后才是一个道德教育家,他的道德教育是为重建礼制秩序服务的。孔子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是重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伦理秩序,为此他开门授徒,对弟子讲述礼仪,阐述礼义,最终形成了以重建礼制秩序为核心内容、以礼乐刑政为施政纲领、以心性道德修养为立国基础、以畏天命远鬼神敬亡亲为宗教态度、以“中”“和”为思想方法、以优先发展教育为治国要务、以文献古籍为制礼依据的一套完整的礼学治国思想体系。现存的孔子研究文献主要有《论语》《礼记》《大戴礼记》《孝经》《仪礼》以及上博简中的七十子作品等等,这些都可以视为礼学文献,其中《仪礼》和大小戴《礼记》中那些记载礼仪的篇章居于主干地位,而《论语》《孝经》、大小戴《礼记》中讲述礼义的文献以及近年出土的孔子师徒文献都是礼学传记。从这个角度来看,《论语》只是孔子礼学的重要传记。《论语》所记载的主要是孔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仅凭一部《论语》来研究孔子是远远不够的。  相似文献   

16.
关于敦煌文书S.2052《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的写作年代,王仲荦先生认为“大概是唐德宗时代的作品”,理由是:“这件文书里有处州松阳郡出五姓之语,处州原名括州,唐德宗名适,故大历十四年即位后避帝嫌名,改括州为处州:唐宪宗名纯,即位后元和元年改淳于复姓单姓于。《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中,已改括州为处州,而淳于复姓尚仍旧称,可见这个氏族谱,是大历十四年以后、元和元年以前的产物。”(《〈新集天下郡望氏族谱〉考释》,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唐耕耦先生则认为其写作时间“当在开元中期以后,后到什么时候,不能断定”。(《敦煌四件唐写本姓望氏族谱残卷研究》,载《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2辑)其实,从地理沿革来看,这两种观点都有商榷的余地。  相似文献   

17.
嘉靖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间(1543-1547),苏志皋任口北道右参议,他“畅晓夷情,谙练戎务”,将所见所闻及文献记载汇编成《译语》一书。《译语》是明朝现存第一部全面记载蒙古情况的笔记体史书,作者虽未对搜集到的材料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但因“经历其地而备尝其事”,史料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8.
“风幡论”乃禅宗史上著名的公案之一,唐代禅宗文献的六祖传记部分大抵都有记载。有关“风幡论”的记载最早见于《光孝寺瘗发塔记》,之后《历代法宝记》和《曹溪大师传》对其作了进一步的补充。唐代以后的禅宗文献中有关“风幡论”的记载均来源于《历代法宝记》与《曹溪大师传》。故对“风幡论”的由来试作窥寻,将有助于探寻六祖惠能“见性”思想的渊源。  相似文献   

19.
新出土文献清华简《楚居》详细记载了楚行政中枢“郢”的变化,并记载了楚王“徙郢”的部分原因。《楚居》所明确记载“徙郢”原因有国内动乱、外敌入侵、自然灾害等因素;考察相关文献资料,楚王“徙郢”原因还有对外扩张的因素。  相似文献   

20.
《山海经》有丰富的远古史料。“《山海经》记载的石和奇禽怪兽反映了石器时代的狩猎生产”;“《山海经》记载的女权材料反映了远古时代母系社会形态”;“《山海经》记载的炎帝黄帝”,“《山海经》记载的伏羲、尤传说”,“《山海经》记载的帝使传说”等内容,均反映了《山海经》远古时代史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