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波 《历史学习》2004,(4):9-10
1933—1934年,蒋介石对中央苏区发动第五次“围剿”,红军经过一年奋战,未能打破敌人的“围剿”,被迫放弃中央根据地,开始长征。作为跨时一年,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疆界、政权、军队和社会组织的具有总体战性质的战争,其成败因素当然很多,本文主要对中学历史教材中隐性知识进行分类汇总,再结合常见的地理知识进行说明。目的是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对教材中隐性知识的挖掘。下面分析的问题只要结合现行高中教材就应该知道大部分都贯穿在教材之中。一、中共方面:“左”倾错误,特别是军事指导方针上的错误,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主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曾在20世纪30年代对革命根据地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前四次反“围剿”红军取得了巨大胜利,然而第五次反“围剿”却以失利而告结束。关于失利的原因,各种版本历史教材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泛滥和排斥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军事路线所致。但是如果我们将着眼点转到国民党方面来,那么不难看到正是30年代以来国民党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促使了蒋介石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相似文献   

3.
中央苏区时期,黄陂作为中共宁都县委、县苏维埃政府的诞生地,在前三次反“围剿”战争中,分别成为反“围剿”战争的大本营、指挥部、主战场。毛泽东、朱德等中共领导人在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发布大量的命令、通令,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黄陂是前三次反“围剿”战争的中心。  相似文献   

4.
第五次"围剿"期间,蒋介石采取"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将"围剿"定位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的总体战,强化国民党政权的行政控制力。"三分军事、七分政治"方针对"围剿"的最终走向发挥了一定作用,第五次"围剿"的最终成功更强化了人们对这一政策的印象。但究其实,这一政策真正效果实属有限,蒋介石在第五次"围剿"中的成功主要还是国内外形势发展的结果,并不完全由此政策而来。  相似文献   

5.
一、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与战略转变中国共产党抗日统一战线政策的确立,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由“反蒋抗日”逐步转变到“通蒋抗日”,实现了战略的转变。“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不顾东北沦亡的民族危机,继续调重兵“围剿”红军,迫使中共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持自身生存的反“围剿”斗争上。尽管这样,中共仍然高举抗日大旗,主张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一方面,在“九一八事变”后的第三天,即9月20日,中共就发表宣言,最早号召中国人民武装抗日,并派出军事骨干杨靖宇等前往东北组织抗日武装,开展局部抗战。另一方面,中共也初步地提…  相似文献   

6.
1933年5月.蒋介石政权动用近100万军队第五次“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农村根据地,并以50万兵力重点进攻中央苏区。前四次“围剿”中,由于红军贯彻实施了毛泽东的运动战方针,国民党军队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均以撤退告终。而这一次,由于毛泽东失去领导权,中共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采纳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蒋介石第五次“围剿”方略述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3年蒋介石为第五次“围剿”制定了一整套新的计划方略,使其最终赢得这场战争。该方略通体散溢着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思想,深刻地表现出其反共的不遗余力,是研究三十年代前期中国的政治、军事以及国共两党战争规律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1948—1950年。处于转变期的美国远东政策是一个复杂而微妙的命题,“太平洋公约”构想的提出和浮沉就是理解这一命题的重要窗口。对中共新政权的政策不甚清晰、日本的战略支轴地位尚未稳固以及东南亚新老殖民势力交错.都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构筑类似于北约的军事防御体系构成了限制。本文选取李承晚与“太平洋公约”之关系为个案,通过分析美国对这一构想的反应及对策,管窥关国朝鲜战争前的远东政策。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在率领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初,其总的战略目标是进入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然后在外线求得打破敌五次“围剿”战争。但是,随着湘江战役失利及受敌重点堵截,原定出桂北转趋湘西之目地已很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未能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反革命“围剿”,被迫退出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战略转移。由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继续影响,中央红军在长征初期头三个月的突围战役中,遭到了严重的损失。本文就中央红军长征初期军事失利的原因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1.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在外有强敌进攻,内有“左”倾错误路线危害的情况下丧失了。多年来,我们着重总结了产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原因——党内“左”倾路线的错误指导,而对若干客观方面的原因则研究不够。中央苏区失利的客观原因,概括地说,就是:敌人在军事、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力量强大,超过了中央苏区所能承受的限度。有的同志或许要问: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能取得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前后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形进行考察。以下从三个方面作些说明。  相似文献   

12.
从河源苏维埃政权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共红色政权的建立和存在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客观方面最重要的是国民党政权的分裂与内部混战;主观方面包括工农运动的基础、中共的力量与政策、红军的实力等,最主要的是红军的规模。从河源红色政权的失败可以看出,中共红色政权长期存在遇到的主要困难表现在:一是国民党政权逐步稳定和团结,越来越能够集中力量围剿红色政权;二是正规红军的规模与根据地规模比较小,难以抵挡国民党军队的围剿。抗日战争的到来,为中共根据地政权的长期存在提供了比苏维埃革命时期好得多的前提条件。革命的星星之火,终成燎原之势,红色政权终在全国确立。  相似文献   

13.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央苏区的军事供给的解决与否直接决定着中央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的生死存亡。中央苏区政府在乡村中进行了广泛的动员,在后勤人员、军费和军粮供给方面有力保障军事战斗,从而支持了数次反"围剿"战争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孙吴政权针对北方敌对政权采取的基本守国政策是“限江自保”。在军事上,“限江自保”即依托长江,而守在江北。孙吴荆州、扬州众多的“险要必争之地”,实际反映了孙吴此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孙吴“限江自保”政策,为后来的东晋南朝政权所继承。  相似文献   

15.
专题指导 本专题主要包括中国共产党的创立、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会议以及纠正“左”、右倾错误的斗争等。其中党的自身建设、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工农运动和统一战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是本专题的重点。对中共领导革命胜利和取得社会主义建设巨大成就的原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是本专题的难点。 中国共产党是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基础上诞生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致力于领导工人运动,并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出现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在中共推动下,革命统一战线建立,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开展起来。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吸取教训,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领导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由于王明“左”倾错误的破坏,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纠正了组织上和军事上的“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6.
李德1932年至1939年在中国,曾担任过中共苏区军事顾问,直接指挥了第五次反“围剿”.因他的严重错误,导致战争失败和中央革命根据地丧失,负有重大责任。究其错误有主客观多方面原因,虽然他后来写回忆录,歪曲事实为其错误辩解,但是,他致力中国革命七年多,应该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  相似文献   

17.
(一) 一九三一年,由于王明篡夺了党中央的领导权,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使一九三四年秋的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党和红军受到了极为严重的损失,以致兵日少而地日蹙,被迫转移,进行长征。在长征开始时,“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继续使红军受到重大损失。面临敌人重兵,王明一伙更是一筹莫展,只是命令部队硬攻硬打。这样,虽然突破了敌人四道封锁线,却使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员折损过半。广大指战员眼看第五次反“围剿”以来,迭次失利,现在又几乎濒于绝境,与第四次反“围剿”以前的情况对比之下,逐渐觉悟  相似文献   

18.
论毛泽东与第五次反“围剿”战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五次反“围剿”期间,毛泽东提出了出击敌后,开展游击敌争,粉碎敌人"围剿"的正确战略方针;主张联合19路宰和粤军,壮大革命力量;重视和领导了苏区的经济建设,以保障革命战争的物资供给;号召苏区人民参军参战,补充了大量兵员、然而,由于毛泽东被"左"倾错误领导人所排挤,加上身体不好,以及反"围剿"战争最终失败,因此,长期以来毛泽东对第五次友"围剿"战争所作的重大贡献一直被史学界所忽视。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将政治失败归咎于新旧制度的脱序与“政党政治”的失败。其错之一,他掩盖了国民党挑动内战的罪恶事实;其错之二,在为其政治失败寻找“理论”根据;其错之三,为国民党的政治腐败开脱。蒋认为失败的经济原因是“通货恶性膨胀的结果”;行政院擅自动用了中央银行改革币制的基金。而实际上是蒋采取了错误的财经政策,及官僚资本的巧取豪夺。蒋认为军事失败的原因,是军队纪纲败坏;官兵对立、军民关系恶劣;没有奉行三民主义;战略的错误;军队的腐败堕落。他没有明战争性质与人心向背及战争政策与错误指导。蒋认为外交失败是苏联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共的扶植及美国对苏俄中共的妥协政策。他背弃国家民族利益的依赖主义外交路线是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0.
《集宁师专学报》2021,(1):81-86
辽代都统分属于为北面军官、北面边防官、北面行军官系统。从都统民族成分来看,皇族成员、后族成员等契丹人所占比例较高,反映出鲜明契丹民族特征;初仕多以宿直官、荫补、军功入仕为主;前职需要较高仕宦资历和军事经验;后职一方面如若都统取得战争胜利,则予以加兼官,遥授地方节镇,赐于功臣号的封赐;另一方面如战争严重失利,则会予以免官;除战争失利因素外,终仕多以职位不动、升迁调动的形式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