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7 毫秒
1.
由于研究生从事科研时间短,缺乏科研论文写作经验,其投稿存在问题较多,致使有些高校学报不能正确对待研究生稿件。通过对研究生作者投稿状况及其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指出高校学报编辑对待研究生论文应精心挖掘、耐心培育,应充分发挥其发现和培养科研新人的功能。编辑在工作中重视对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控制,有助于研究生论文质量的提高,从而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  相似文献   

2.
结合作者工作实际,分析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提高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水平的具体途径,包括: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意识;为研究生开设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研究生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科技论文写作水平;导师对研究生论文写作进行有效指导等。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的科技写作水平不仅关系到我国科研成果的传播与交流,也关系到科研成果能否被国内外广大读者所理解和应用。本文结合作者工作实践,对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要点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针对研究生作者的常见写作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同时也对论文发表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并从编辑角度为研究生作者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当前医学研究生普遍存在着英文论文写作和发表的困难和挑战。部分医学高等院校虽已开设相关课程,但仅适宜作为写作通识教育。美国高校写作中心在教育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国医学高等院校可以尝试英文写作通识教育的基础上设立“医学英文论文写作中心”,采用“以学术英语教师为主、医学期刊英文编辑为辅、研究生导师为补充”的合作模式,着力提升研究生的英文论文写作和发表技能,加快稿件发表进程,促进科研成果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科技论文写作是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内容,从端正写作态度,构建学术道德,掌握写作规范,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该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指出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作者在原有"论文写作"内容外,增加了写作前的准备、投稿及与编辑的联系、图表绘制、参考文献管理等内容,使课程内容更为全面,贯穿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整个流程。  相似文献   

7.
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青 《教学研究》2008,(4):315-317
科技论文写作是研究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科技论文写作课程的内容,从端正写作态度,构建学术道德,掌握写作规范,提高写作能力,以及培养创新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该课程在研究生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指出教学中应注重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从科技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和传统科技论文教学的弊端入手,提出在研究生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知识讲授和论文写作的技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论文写作的实践中学会写作,把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纳入考试范围等方面来培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硕士研究生所特有的过渡性特点,指出了培养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从工作安排、课程设置、科研工作、论文写作四个方面分析了现存研究生培养体制在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上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从五个方面对提高硕士生科研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0.
英文科技论文已经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加强广大研究生尤其是理工科类研究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十分重要.结合近年来为中国计量大学理工科专业所开设的"英文科技论文写作"课程过程中的教学实践,探讨研究理工科高等学校研究生英文论文写作课的案例教学模式、环节及其实效性,以期提高研究生的学术英语写作水平与道德素养,从而帮助研究生能够更加规范、有效、高质量地撰写、发表相关专业科技学术论文.  相似文献   

11.
重视研究生稿源,加强对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5所高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刊登研究生(第1作者)论文及研究生论文有基金资助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第一作者为研究生的论文在学报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且其基金论文比例也很高,个别高校达100%。指出学报编辑应重视研究生稿源的开发,加强对研究生作者群的培养,使之成为学报重要的作者群体。  相似文献   

12.
学报是高校的重要窗口,要发挥其作用,必须重视学报编辑工作规范,加强学报内在质量,注重论文的学术性和信息量。提高出版时效。重视学报投入,加强管理,培养高素质编辑。新世纪编辑面临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挑战,工作中应不断总结经验、更新知识,成为编、校、审三合一的多面手,以适应时代的发展,使编辑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3.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展迅速、竞争日趋激烈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真正具有学术创新价值的论文,并以高质量的编校将学术成果呈现给作者和读者,是学术期刊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学术期刊编辑应具备丰厚的学术积累和前瞻性的学术眼光,高效进行组稿、约稿以及优质稿件的选择、编校,这样才能使期刊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张之洞《劝刻书说》“延聘通人、甄择秘籍、详校精雕”的主张对学术期刊编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校文科学报审稿机制的科学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稿不力是导致当前高校文科学报质量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保证和提高高校文科学报质量,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就必须从强化学报编辑对"三审制"的认识、建立以编辑为主导的审稿决策机制、实行学科专家复审和专职主编终审、建立审稿专家数据库、实行专家匿名审稿、缩短审稿时滞、有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甄别稿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审稿制度,使审稿机制科学化。  相似文献   

15.
网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高校学报编辑模式,使编者、作者、读者之间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电脑和网络成为最重要的编辑工具,整个编辑工作流程更趋简便,更符合现代化的要求,也使高校学报编辑形式更加丰富多样,光盘版和网络版成为高校学报的重要出版形式.  相似文献   

16.
如何评价学报质量,是一个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学报质量包括外在质量和内在质量,其核心是内在质量,关键在于评价标准。同属学报客观上存在地域上的差别以及隶属关系、内容、形式、受众面的不同,使用同样的评价标准,其公平、公正将受到怀疑。学报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不论其进入哪种检索系统,相互之间并不具备质量评价的功能,更不具备对作者文稿质量以及作者本人的评价。作者文稿是学报质量的主体,但任何学报的刊载或转载表现为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再传播,对作者文稿质量毫无提升的意义。现行的评价方式,对究竟是作者文稿质量决定学报质量,还是学报质量决定文稿质量,多少有些模糊,导致学报质量的评价进入误区。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英文版学报作为一所研究型大学的窗口在提高该校国际国内知名度的重要性,分析了办好英文版学报与提高师生员工素质尤其是提高他们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关系.提出学校管理层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采取一定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向英文版学报投稿以达到良性互动的效果,使英文版学报尽快成为国内外的知名刊物.  相似文献   

18.
7种高校学报工学版的载文和作者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工学版)》、《郑州大学学报(工学版)》、《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7种高校学报工学版2006—2008年3年的载文数据为考察对象,分析了此7种学报工学版的载文量、出版时滞、论文的基金资助情况、第一作者地域分布、年龄分布和职称与学历概况以及7种高校学报工学版目前被国外重要数据库和国内各类核心期刊数据库的收录情况,同时对如何加强高校学报工学版的相互协作和扩大学术影响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编辑人员要强化编辑的政治意识,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纪律教育,制定有效、科学的管理制度,以便合理运用情感对编辑工作的影响,生产出健康而高质量的出版物。  相似文献   

20.
The feedback provided to authors by reviewers as part of a double-blind peer-review process was examined for two Australian conferences, one special international edition book and six international special edition journals (originating in the UK). The research sought to identify consistency of decision-making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feedback for authors, in terms of the amount written and the tone of comments. The recommendation of acceptance or rejection of papers under the peer-review process is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reviewers agreeing with each other more often than they disagree. The feedback provided is mostly constructive and designed to help authors with rewrites and resubmissions. However, the amount of written commentary provided by reviewers is limited and in one-third of cases, the reviewers disagreed with each other, which generates additional work for the trackchairs and editors.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while imperfect, the process requires policy and managerial changes if good-quality reviews are to be encoura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