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淑娟 《甘肃教育》2020,(5):167-167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让阅读教学的课堂成为张扬学生个性的广阔天地。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阅读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张扬个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那么,如何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引领学生进行阅读实践呢?  相似文献   

3.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活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新课标要求教师不能一味把自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是一种“死读书”。  相似文献   

5.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信地想、大胆地说,赋予他们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给他们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相似文献   

6.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下面我对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及想像能力发表一些粗浅的想法。  相似文献   

7.
阅读能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学生对各科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的。”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要我读”到“我要读”。  相似文献   

8.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那么如何对在阅读过程中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及想像能力呢?  相似文献   

9.
侯明 《江西教育》2003,(23):19-20
一、重“大量阅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这是说阅读是写作的先导,没有读的“耕耘”,就没有写的“收获”。多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式,而且可以促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和技巧,并内化学生自己的认识,从而指导学生的写作实践。学生是阅读的主人。阅读活动要创设一种类似专题科学探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主动阅读、探索、发现、体验,对大量的语言信息的搜集、分析、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创造力。这种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阒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如果阅读没有读者自己的个性体验,那么这种阅读是没有任何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1.
课外阅读应当是一种享受,可是很多学生没有感受到它的快乐。因为没有快乐,所以没有兴趣;因为没有兴趣,所以就“支一支,动一动”:当老师没有布置课外阅读时,很多学生就会“停工罢读”;当老师对课外阅读的情况不作检查时,不少学生就会“偷工减料”。学生为什么会把充满乐趣的课外阅读当成一种作业,看成一种负担呢?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没有真正感受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没有对文本本身产生兴趣;他们课外阅读的动力仅仅是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羡慕的目光。研究表明,兴趣有内在和外在之分,内在的兴趣会使学生对阅读过程本身产生…  相似文献   

12.
冯馨 《小学语文》2007,(10):25-26
最近推荐学生看了“双桅船经典系列丛书”中的《夏洛的网》。总希望他们能通过阅读有所收获。“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写阅读日记。指导学生写阅读日记,是我在平时阅读作文教学中最常用的一种形式,实践的效果也颇让人满意。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日记是他们十分乐意接受的一种形式。主要是因为阅读日记可以让他们做到每天读一点,随时写一点,积少成多。在他们看来这种形式比较轻松,没有负担,一边读一边写不会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审美乐趣。”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阅读主体(学生)对客体(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逐渐积累了一些关于个性化阅读的经验,与大家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4.
徐爱莲 《现代语文》2013,(12):129-130
新课程下的名著阅读教学有两种极端的做法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种是重“读”轻“讲”,一种是重“讲”轻“读”。重“读”轻“讲”是指教师只要求学生阅读哪部名著,至于该如何阅读,需达到一个怎样的目标,一概不做出具体明示,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地阅读,读完了事。重“讲”轻“读”是指教师代替学生的阅读,把名著的相关资料发下,如整理好的故事梗概,历来中考中常见的题目及答案,至于学生是否真正沉心阅读,名著到底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感悟,教者并没有关注。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学生拓展课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那么,我们的名著阅读课该教什么,又该如何教呢?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什么是阅读?阅读是一种从书面言语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这里说的都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什么叫创造性阅读?俄国诗人克里雅日宁说:“读书有三种: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他说的第三种阅读,就是读出了新意,超越了文章本身,探索和发现出书中没有说的新答案,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创造性阅读的特点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读懂到…  相似文献   

16.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学生是阅读的个体,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只有"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才能真正开启学生色彩各异的丰富世界。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教育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种怪现象,学生在自习课上看看报纸、杂志就被老师看成是“不务正业”,学生花上点时间阅读文学名篇名著更是不能也不敢。学生没有自己阅读的时空,没有更多的与文学打交道的机会,理解文字的能力当然就差,以至于许多学生的知识面窄,语言运用能力差,这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施行语文“课改”来说,当然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于是,一种与“语文  相似文献   

18.
要珊珊 《新疆教育》2013,(11):120-120
阅读的过程就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化的阋读,就失去了创造性,只是一种“死读书”。在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响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民主、和谐、人人参与的活动课堂。本文就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马凤娟 《成才之路》2010,(11):45-45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的阅读,只能是一种机械的"死读书,读死书"。长此以往,不仅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而且会导致学生养成遇事"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的恶习。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没有个性的阅读,没有创造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我们知道,阅读教学中,学生是阅读的个体,教师不厌其烦的分析和讲解,严重影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个人的高度民主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了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封闭着学生思维与智慧的头脑。而只有个性化的阅读,才能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创设民主、和谐、人人参与活动的课堂。教师只有"蹲下来"走近学生,走进他们的心灵,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