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学科最重要、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它有利于学生获得史学知识,增进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历史探究方法。但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史料教学还存在不少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究的问题。下面,笔者以两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18课《美国南北战争》的同课异构课为例,分析史料教学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在执教选修5(人教版)第2章第3节《卤代烃》一节时,笔者结合课标要求和教材内容,设计了两个探究性实验,让学生结合卤代烃的性质,讨论设计方案进行探究,同时笔者也针对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单元视角下的起始课教学,让学生从首课出发,了解全章知识结构与逻辑内涵,单元起始课教学设计贴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实数(第1课时)”为例,让学生了解本章知识的内在关系及新学章节第1课时在全章有什么影响,达到进一步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笔算》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63、64页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这节课应让学生经历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探究过程,在充分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笔算方法。那么,如何将算理与算法有机结合,达到算理与算法的和谐统一?本课设计力求通过数形结合,从形入手,由数深入,突破算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相似文献   

5.
夏楚楚 《历史教学问题》2006,(1):109-110,50
问题讨论法无疑是历史教学应该大力提倡、值得深入开发的教学方法。然而,问题探讨过程中的种种变数与应对策略却往往出乎教师的知识素养与驾驭智慧之外。许多教师在尝试问题教学之后,因事与愿违折而回头“满堂灌”。因此,如何更好地设计、组织和引导问题讨论,是当前历史课程改革面临的一大课题。笔者试结合以下教学案例来说明:某教师以“如何评价林肯”为教学重点,用讨论教学法讲授高一历史《美国内战》一课,教师在课前曾布置准备作业:给学生发了两个重要的补充材料——《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和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译文(笔者注:两个材料的核心…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上完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人教版)中《第九课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后,适时地对本课教学难点“‘澶渊之盟’应持肯定的评价还是否定的评价”的问题,进行了一次生动的辩论赛。引起了学生们的巨大兴趣,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下面,笔者就展示这次活动课的教学过程及反思。  相似文献   

7.
笔者以《新概念英语》第三册第45课为例,探索如何在高中英语阅读课上有效地运用教学策略,合理设计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深层理解文本、提高阅读技能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孔令霞 《考试周刊》2013,(25):120-120
<正>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初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衔接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初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断层,直接影响学生对学科体系的认知和历史教育的延续性,如何实现初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衔接,逐渐成为高中历史教育教学的前沿性问题。笔者尝试从具体的课堂设计入手,以《明朝君权的加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5课)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人教版必修一第4课)为例,谈谈初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问题。初中教材基本上以"通史+单元"的形式、按照历史发展的线索进行编排,要求学生初步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基本规律即可。而高中课程内容则对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9.
【设计说明】闲笔,是写人记事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教学时关注闲笔,有助于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思,咀嚼文章的情味。本设计按照“1+X”阅读课程形态,组合了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5课《藤野先生》、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以及八年级上册第6课推荐阅读篇目《我的母亲》(邹韬奋)等三篇散文,引导学生辨识、鉴赏、学习三篇课文中的“闲笔”,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入理解。  相似文献   

10.
历史教学不能浮于表面。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只热衷于讲授历史的片段,而没有深入地挖掘和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如有些教师在教学人教版八上《历史与社会》中《西欧封建社会与基督教文明》一课时分两条线处理:一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二是基督教文明,未能揭示两者间的深层次联系。当历史教学变成碎片,历史课也就失去它该有的味道。笔者认为历史学习需要寻找历史的连接点,让学生在由史料构建的历史网络中寻找历史事物发展的动因,构建学生自己的历史解释。为此,笔者对这一课进行了再设计。  相似文献   

11.
申超 《贵州教育》2023,(1):29-31
“三新”背景下,历史学科培养学生时空观重要性不言而喻。笔者通过整理国内外关于培养学生时空观的研究现状,结合部编人教版普通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希望能通过课堂教学,以点带面,组织引导学生构建科学的时空框架,逐步提升学生历史时空观念策略实践,培养学生时空观。  相似文献   

12.
如何把握选修内容的教学是老师比较纠结的问题。2014年4月,我很荣幸承担汕头市高二历史公开课,课题为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单元第14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明治维新”。备课过程中,我对如何把握选修模块的教学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高中历史课后作业的有效设计能使教、学、评相互促进,进一步检测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程度,是新教材、新课标下的大势所趋。文章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六单元第20课“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为例,对高中历史课后作业有效设计策略进行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4.
<正>《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学生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拓宽历史视野,发展历史思维,提高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由此,怎样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就成为历史教师必须要加以关注的现实问题。那么,教师该如何正确理解“历史思维”?又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笔者谨结合自己参与《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年“刊网微研”活动执教研讨课的体会,以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6课“两次鸦片战争”的设计为例,谈谈对培养和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思考及实践举措。  相似文献   

15.
专题式教学是《纲要》课教学改革的重要创新,是相对于传统的按章节单元进行教学的常规模式而言的。近年来,为提升《纲要》课教学实效性,各地高校积极探索实践了专题式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效果。《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应遵循历史解释与现实关照相结合、历史叙述与理论阐释相结合、教学需求与学生需求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纲要》课专题式教学过程中,应强化问题导向,科学设计各个专题下的问题体系,从问题设计、问题阐释、问题拓展和问题扩充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完善《纲要》课专题式教学的方法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笔者在教学初三《社会与历史》第四单元第一课《角色与选择》中的消费者这一角色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思路:先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消费者有哪些权利受法律保护,受哪个法律保护。然后通过例子让学生思考:假如我们作为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被侵犯时该怎么办?从中引出“专题探究:在自  相似文献   

17.
2007年第12期《中学历史教学参考》刊登了沈为慧老师的《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一文,同时还发表了陈亚东老师的《从学生教我解读(孔子讲学图〉看历史课程资源的利用及开发》一文。前者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读《孔子讲学图》的精彩课例,后者是对课例的点评以及由这一课例所引发的思考。笔者认为,沈老师对课程资源的敏锐把握,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切实关注,对学习主体的充分尊重,令人折服。  相似文献   

18.
李强 《教学月刊》2013,(1):41-43
一次上完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8课"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后,一个学生来找笔者,说教材第6课"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第26页有幅拉斐尔的壁画《雅典学园》(见图1)有误。  相似文献   

19.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要求中学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历史的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活动和内容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人教版必修二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与五大历史学科素养中的家国情怀有着直接的联系。文章以该课的教学设计为例,浅析家国情怀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教学思路设计】 高一学生对历史事件及其影响的学习往往局限于对教材知识的接受,缺少对历史的思辨性理解和认识。就《新航路的开辟》一课而言,如何让学生知道大航海时代纷繁复杂的时代氛围、如何让学生体会远航过程的艰辛与苦难、如何让学生站在全球史和文明史的角度认识大航海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是本课教学设计之初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