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存在主义的视角看狄金森的死亡主题诗歌,一方面反映了诗人和存在主义思想的许多契合之处,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领悟到了狄金森对死亡独特的体验;她对死的痴迷和向往就是对永生的追求,她的死亡主题诗歌赋予和升华了生命中的真与美,永恒和不朽。  相似文献   

2.
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500多首死亡诗中,用"心灵之眼"对死亡主题进行了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索。本文通过最具代表性的死亡诗的分析,结合其书信,揭示出狄金森对死亡"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体验及她对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狄金森死亡主题诗歌的陌生化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陌生化理论分析爱米莉·狄金森的死亡诗歌,探讨她的死亡诗歌主题与创作手法的陌生化效应。在狄金森看来,永恒可以通过诗歌的艺术美实现,而她的艺术美也超前体现了现代文学中的解构主义、陌生化效应的应用,从而帮助她实现了对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狄金森是对美国诗歌有重大影响的女诗人。她以独特的写作风格描写诗人们很少触及的诸如死亡这样的主题。在她的诗中 ,死亡就是永生。而狄金森对待死亡的态度 ,缘于她的家庭背景、宗教信仰和个人经历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王君玲 《文教资料》2015,(2):17-18,27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一位具有开拓精神的勇士,她的大胆创新和现代性诗歌风格赢得世界各地读者的青睐。狄金森"超前性"的最重要一方面,在于狄金森对爱情、痛苦、死亡与其他类似主题的执著,在于其诗歌中所表现出的强烈自我否定。狄金森智慧的深度、思想的力量都以自我否定这一独特方式承载在她的诗歌中,深入她的诗歌内部,这是读者接近狄金森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6.
艾米莉·狄金森具有对自然、宇宙、人生最具独创、最具深奥的观察力,她以自由的灵魂书写出一个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世界。死亡之谜作为宇宙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关注。在她的“死亡”诗中,狄金森除了一如既往地使用突兀而大胆的意象、圣经隐喻以及为造成韵律上的起伏跌宕而使用短破折号外,她还有效地利用矛盾并置这一创作技巧,从而使其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出她的神秘宇宙人生观。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艾米丽·狄金森都被学界认为是一个归隐的学者.也有人批评她忽视了同时代的新闻,认为她写的诗都只是琐碎小事.事实上,如果细读她的诗歌,不难发现,世事和社会的变迁都未逃过她敏锐的视觉.例如,她以独特的视角写死亡.她写爱的成长、燃烧、消亡.她把大自然描写地惟妙惟肖,触及深刻的哲学.本文主要分析艾米丽·狄金森诗歌的死亡主题,以期从她的经验中获得对死亡、世界和人生的感悟.  相似文献   

8.
李元 《考试周刊》2011,(45):15-16
狄金森被称为是"隐居的白衣修女"。她的诗朴素纯真如孩童,她渴慕爱情却孤独一生。艾米莉的诗里有忧郁如海,她的语言会热烈如火;她会冷静地谈论死亡,她会愤怒地斥责上帝的不公。艾米莉·狄金森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她内心恐惧、忧伤、渴望和挫败感的复杂情绪的纠结增添了她的诗作的魅力。艾米莉穷尽一生追寻理想的爱情,思考爱与生命的永恒,探索生命与死亡的真谛,她用寻找爱的眼睛发现自然中的美。  相似文献   

9.
死亡是艾米莉·狄金森在诗作中关注的焦点主题之一.狄金森将死亡作为一个人生的参照系,对生命进行逆向透视,剖析人生,从而观照生存、想象死亡和体验死亡并对死亡加以本质思考.她把人生的智慧放在死亡的境遇中加以拷问与确证,将大限将至的惶恐不安转化成延续生命的可能性存在,达到活力迸发与从容悲悯的完美结合之境.狄金森的经典性死亡诗作中,蕴含了“如何生活”的人生哲理,隐喻了人生的法则:克制、退守、放弃和领会,呈现出其特有的某种生命智慧形式.  相似文献   

10.
英美现代派诗歌先驱艾米莉·狄金森对死亡有着非同一般的兴趣,留下了600多首关于这一主题的诗篇.这些诗深刻地反映了她本人对死亡的矛盾心理.一方面,她认为死亡给人带来了恐惧、焦虑与绝望,死亡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冰冷痛苦的,因此她否定了死亡;另一方面,由于受基督教教义和爱默生超验主义的影响,她又认为死亡是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并坚信人死后可以得到永生,因此她又肯定了死亡,并渴望死亡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人们往往从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反映的主题把她的诗分为爱情诗、死亡诗、自然诗、宗教诗等,笔者认为狄金森的诗有一些表现的是性爱的诗,和单纯表现爱情的诗是有所区别的。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批评的"升华说",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性爱诗,诗人采用了意象,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手法,对性爱进行了描写,表达了她对情爱、性爱的渴求。  相似文献   

12.
艾米莉·狄金森死亡诗修辞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艾米莉·狄金森在她的诗中,从各个角度研究了死亡,并表达了她的真情实感。为了使她的死亡诗更加生动,更有吸引力,她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去达到她的目的,其中主要运用了隐喻、拟人、象征、联觉等四种修辞手法。正是她熟练掌握这些修辞手法,使她赢得美国最伟大诗人之一的称号。  相似文献   

13.
李哲 《文教资料》2009,(9):25-26
本文简述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生活经历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艾米莉大量不朽的诗篇,介绍了狄金森的美学观点,以及她的反传统手法,同时还介绍了狄金森的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14.
狄金森在诗歌创作和情感世界两方面所遭受的悲剧性的挫折使得她的人格产生了裂变,这些在狄金森的作品及书信中得到了体现。文章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角度,剖析了她的恋父情结及其移置失败后的从自虐到白恋,最后选择隐居并钟情于死亡诗歌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轨迹。  相似文献   

15.
艾米莉·狄金森具有对自然、宇宙、人生最具独创、最具深奥的观察力,她以自由的灵魂书写出一个神秘而和谐的宇宙世界。死亡之谜作为宇宙人生奥秘的重要部分,则备受诗人关注。在她的“死亡”诗中,狄金森除了一如既往地使用突兀而大胆的意象、圣经隐喻以及为造成韵律上的起伏跌宕而使用短破折号外,她还有效地利用矛盾并置这一创作技巧,从而使其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反映出她的神秘宇宙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狄金森对"死亡"的理解独具一格。她笔下"不确定"的"死亡"不仅让"死亡"不再如谜般难解,也让世人对"死亡"有了多维度、全方位解读,从而客观对待"生"、"死",不再畏惧"死亡"。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述了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经历,以及其生活经历对诗人诗歌创作的影响;通过艾米莉大量不朽的诗篇,介绍了狄金森的美学观点,以及她的反传统手法,同时还介绍了狄金森的诗歌主题.  相似文献   

18.
狄金森一生苦苦地追寻爱情,却终老独身;她渴望成名,但在世时仅发表几首诗;她从 小深受宗教的熏染,然而终生未成为基督徒。狄金森的一生充满了痛苦、矛盾和压力,她的诗歌再 现了她的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前20年,批评家们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看法尚欠统一;30年代起,她的诗人地位得到普遍认可。50、60年代后,她的"伟大"诗人的地位已毋庸置疑;到80年代,艾米莉.狄金森被认可为西方经典作家之一。30年代前,对艾米莉.狄金森诗歌的评价主要是印象式的。此后,社会历史式的批评兴起,40到70年代出版了大量研究她的生平和影响的文章和著作。60、70年代出现的艾米莉.狄金森诗歌心理分析批评和女性主义批评是个显著的现象。80年代批评界美化艾米莉.狄金森和90年代批评重心向原稿的转移堪称艾米莉.狄金森诗歌批评史上的转折。  相似文献   

20.
葛亮  程娟 《文教资料》2007,(16):104-106
死亡的主题在常人看来是伤感凄凉的,而狄金森凭借对死亡的浓厚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把死亡描述得有血有肉,有形有体。她将死亡看作是“回归”、“超脱”和“永恒”,给死亡赋予了至美的意味,反映了其对生死问题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