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哈贝马斯从四个方面对伽达默尔的诠释学进行了批判:哈贝马斯认为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缺乏批判精神;哈贝马斯批判了伽达默尔的语言本体论;哈贝马斯认为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历史向度的理解存在问题;哈贝马斯批判了伽达默尔对诠释学的普遍性的看法。从哈贝马斯对伽达默尔的批判中不难看出,哈贝马斯的"批判的诠释学"与传统的诠释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通过解读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中本体论与诠释学的关系,可见语言在伽达默尔诠释学中的中心作用。继而通过与海德格尔的语言与诠释学的关系思想的比较,有助于我们理解伽达默哲学诠释学理论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一方面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传统,另一方面在批判近代科学理性的同时恢复实践理性的本来面目,因而他的诠释学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哲学的诠释学,或者诠释学的实践哲学。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作为实践哲学,在《真理与方法》中表现为对理解的应用性问题的强调;而在其后期思想中,伽氏试图以诠释学的实践哲学来维护或确立人文科学知识与真理的合法地位,把实践哲学看作具有基础意义的哲学。诠释学的理解本体论离不开语言的对话,对话也是实践哲学的基本条件,因而对话精神是伽达默尔实现诠释学实践哲学理想的有力工具。伽达默尔认为人类未来社会的最终理想就是交谈共同体。  相似文献   

4.
语言伴生于人类社会的产生,其对人类的重要意义不言而明。本文从传统语言观对语言的工具性理解着笔,进而分析了从施莱尔马赫到伽达默尔几代哲学诠释学家的语言观,借此,可以明显看出他们所理解的语言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并逐渐从对语言的工具性认识深入到本体性认识。  相似文献   

5.
评析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贝马斯批判的社会哲学是一个复杂的、多层面的“理性联盟系统”。哈贝马斯从自身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观察问题的立场出发,在对胡塞尔生活世界的现象学分析与改造的过程中,突显了理性的现实性;在对伽达默尔语言理解理论的研讨与修正的过程中,突显了理性的批判性;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的诠译与继承的过程中,突显了理性的重构性,从而在对不同哲学思想观点的取舍抑扬的肯定的否定中,形塑出哈贝马斯以“理解”为核心、语言为本,溶社会批判理论、普遍语用学、社会进化理论为统一构架的“交往行动理论”。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诠释学专注语言作为开端性言说的神秘,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着重于解释理解之谜,巴赫金的存在主义诠释学主张有着独立意识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三位大师的诠释学思想虽各具不同特点,但在思想的现代性上却一脉相通,即他们都主张诠释学的意义只能在对话中生成。论文通过"谁与谁的对话"、"对话是如何展开"、"对话有何意义"三个问题视域来分别挖掘大师们各自的对话思想的特点与意义,在尊重差异中实现各种诠释学对话思想的互补共存,以此深入理解现代诠释学的内在精神。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解释学的奠基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从三个方面对主体论哲学展开了批判在美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提出了艺术作品本体论;在解释学领域,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非主体对文本的一种主体性行为,而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语言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工具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由此,伽达默尔把现代解释学引向了解构之路。  相似文献   

8.
德国诠释学家伽达默尔曾经有"作为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的说法。围绕这一说法,国内诠释学界就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问题以及"诠释学在何种意义上是实践哲学"诸问题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论争。深入思考可以发现,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实现了整个西方诠释学的"实践哲学转向",这一转向以《真理与方法》的初稿写作(1955—1956)、公开讲演(1957)和正式出版(1960)为不同的时间节点,而其晚期思想不过是这一转向的进一步延续。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之所以成为实践哲学,不是因为它着力探究"伦理学"或"政治学"领域中的实践问题,而是因为它将"理解"本身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予以哲学思考。伽达默尔是要在诠释学中恢复实践哲学传统,而不是要把诠释学改造为伦理学。在当代中国经典诠释学的理论建构中,必须注重"实践哲学导向",尤其是亟待展开"对普遍东西的具体化"这一伟大主题的方法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本体论基础上把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伽达默尔而言,方法论并不是他所关注的,他也不想提出任何可以做出正确诠释的方法论,哲学诠释学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近、现代西方哲学中,传统诠释学与科学哲学分属于欧洲大陆哲学与英美哲学传统,一度呈现出水火不容的分裂态势。但在20世纪中叶,科学哲学与诠释学皆发生本体论转向,库恩开辟了科学哲学的新方向——历史主义,伽达默尔将诠释学最终发展为本体论诠释学。随着科学哲学与诠释学的转向,二者在理解上有了共同的交汇点——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解释学的奠基性著作《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从三个方面对主体论哲学展开了批判。在美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论美学,提出了艺术作品本体论;在解释学领域,伽达默尔认为,理解并非主体对文本的一种主体性行为,而是读者和文本的对话过程,在语言学领域,伽达默尔批判了工具主义语言观,认为语言的本质是诗,由此,伽达默尔把现代解释学引向了解构之路。,  相似文献   

12.
"具体化"是关联伽迭默尔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重要概念,体现着诠释学的实践哲学雏度和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维度,表明了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理论连续性和互涉性.厘清这一概念在伽达默尔思想中的地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他的诠释学和实践哲学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3.
时间间距是构建伽达默尔理解本体论诠释学的阿基米德点,时间间距为视域融合提供了可能,为意义的创生提供了渠道.理解时间间距的诠释学意蕴对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石磊 《中学物理》2011,(3):17-18
1现代诠释学基本观点分析 诠释学是关于文本意义理解和解释的理论,旨在解读暗含于文本的意义与探求文本意义的理解.现代诠释学代表人物伽达默尔在著作《真理与方法》一书中,从哲学的层面阐释了文本意义理解的实质.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和哈贝马斯的解释学思想透现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思潮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之间的张力。而另外两位哲学家波普尔和伽达默尔的思想也颇具特色,波普尔的证伪主义思想显示出另一类的历史偶因论视角,至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思想则是无批判和反认识论的。由此,哈贝马斯在与德里达、波普尔以及伽达默尔的对话中得出合理性理解是可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在海德格尔看来,本体论是关于此在在事实/实践世界中的在此之在的诠释学,一种"事实诠释学";而诠释学乃是对此在的在此之在的揭示.这样,他不仅建立起了一种迥异于传统本体论的新的本体论,而且实现了诠释学发展的本体论转向,为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形成和发展开启了道路.在<真理与方法>中,伽达默尔将本体论、诠释学和艺术统一起来;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在海德格尔转向语言的启示下,将语言置于哲学诠释学的中心地位,发展出了自己的语词本体论.  相似文献   

17.
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在前见基础上所发生的过去语言和现在语言的融合过程,一切理解活动都需要语言的媒介才能实现,语言是理解的中心。哈贝马斯批判伽达默尔对前见给予的合法性地位,认为在技术理性主宰的时代,语言被权力扭曲成了一种意识形态,因而理解的前提应该是建立在普遍语用学基础上的交往行为。出场学表明,决定理解活动得以发生的前提既不是由权威和传统所构成的前见,也不是脱离实践活动的交往关系,而是交往实践及其历史构境。  相似文献   

18.
诠释学和真理是紧密相连的,在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诠释学真理观占有重要的作用,它是在古希腊、认识论和存在论真理观发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伽达默尔的真理观中,是在把真理与人类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它推广到艺术、历史和语言领域,从而使真理观获得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视域融合”是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核心概念,其形成虽晚,却有着异常深厚的思想史背景。该概念在伽达默尔哲学中具体指理解的过程性实质,是历史和现在、客体和主体、他者和自我的无限融合过程。意义境域的基本开放性和前见解的特殊性赋予了“视域融合”基本的超越性、开放性和个体性。在当前多元对话的语境中,将此概念纳入到现代性论域进行其现代性意义检审已具备比较成熟的条件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突破了西方传统的思维方式,实现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变,把意义世界的建构作为自己的主题。而诠释学的这种突破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与中国古代哲学的一致性。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正是致力于建构意义世界(天人合一),以及追寻达到这种境界的途径(悟)。因此,中国古代哲学对于诠释学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在真理的建构、方法的选择、国学的借鉴等三方面,中国哲学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