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吴静  郝刚  姬慧 《太原大学学报》2011,12(2):131-134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地震多发国,2011年3月11日发生了自有记载以来最大的一次地震,由地震引发的核危机更是给全世界民众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核恐慌。日本的防震救灾体系和应急避难所的基本体系在全世界都处于领先地位,在应急避难所的研究和设置建设方面也处于前沿地位。在“3.11”大地震中,根据媒体的报道,应急避难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日本在国民防震减灾教育与震后救援等许多方面的做法及经验,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2.
"笼子"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用以指类似"牢笼"的处境。人受困其中,却无法摆脱。它也可指"避难所",躲避其中,人可以逃避现实,而代价却是永远无法解决生存环境中的矛盾。"避难所"住得太久,终将变成"牢笼"。艾米莉为求精神上的避难,画地为牢地躲在豪宅里,而豪宅成了她一生的牢笼。  相似文献   

3.
日本幼儿园十分重视避难训练。在此,我结合在日本研修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和见闻,把日本幼儿园的避难训练情况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4.
发生灾害时如何有序地避难是减少灾害损失的重要课题。在日本随处可见的避难引导图,在引导有序避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日本幼儿园十分重视避难训练。在此,我结合在日本研修时搜集到的有关资料和见闻,把日本幼儿园的避难训练情况介绍给大家。在日本,平时开展避难训练是“为了非常时期而准备,诱导、培养儿童安全、敏捷、迅速地避难”。训练的重点是让孩子集中和统一行动。一、避难训练的必需品背兜:要为一两岁行走还有困难的孩子准备背兜,背兜拉链一头要缝上两根带子,以防拉链松开,孩子掉下来。诱导绳:在烟雾弥漫、四周能见度差的情况下使用,帮助幼儿顺利逃离险境。教师随身携带的物品:幼儿出席簿、哨子、急救箱、扩音器、家庭联络簿、电话卡或硬币。教师应时…  相似文献   

6.
唐山市是地震多发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是其地震预防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基于WVD,OVD对唐山市中心城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空间布局上看,研究区北部、东南、南部地区为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区的盲区,路南区、路北区避震场所较为合理,开平区、丰南区应急避难责任区服务半径小,应急避难能力有限;第二,从建设上看,研究区北部凤凰新城应结合城市绿地等建设紧急避难场所,东部开平公园应加强硬件建设并提升其应急能力,南部应增设新的避难场所,开辟唐山市第二医院到凤凰山公园的生命通道,利用第二医院起落飞机的优势,提升凤凰山公园应急避难能力;第三,从研究方法上看,WVD较OVD更能全面考虑应急避难场所本身的应急能力。  相似文献   

7.
一个城市在建设规划时,有关政府部门一定要制定详尽的防灾减灾规范,构建完善的防灾减灾体系。 从整个城市防灾减灾体系来看,上海相比于世界上的发达城市,差距是长期的避难场所的不足。  相似文献   

8.
东日本大地震发生后,"海啸来时各自飞(tsunami tendenko)"备受关注,声名鹊起。在日语里,"海啸来时各自飞"意味着"海啸避难时,每个人只顾自己,不等待任何人,即使是自己的骨肉至亲"。在日本东北地区,人们把它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避难手段代代相传。在海啸来临之前的短暂时间内迅速避难到海拔高的地方,是唯一有效的延续家族命运的方法。按照通俗的理解,这个词语仅仅强调保护自己的生命。但是,根据关于东日本大地震的调查数据,它还包含以下三层意义:促进他人的避难;构筑信任的基础;缓解生者的愧疚。  相似文献   

9.
应急避难绿地对黄山市中心城区规划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规模的急速扩大和人口的过度集中,健立健全城市应急避难绿地系统,完善城市规划体系已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艰巨任务。在城市的各类防灾系统中,应急避难绿地是一种既能为城市提供自然空间又有助于防灾救援的有效手段。文章通过分析城市防灾绿地规划设计的方法及其在整个城市规划中发挥的作用.结合黄山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规划的特点提出应急避难绿地的可行性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0.
根据避难所具有庇护效应,提出并研究了具有避难所的May合作系统.通过构造适当的Lya-punov函数,证得系统存在唯一的全局渐近稳定的正平衡点,这表明避难所的大小不改变系统的稳定性态.其后,用隐函数定理探究两种群平衡密度与避难所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具有避难所的种群的平衡密度会随着避难所的增大而增大,而没有避难所的种群的平衡密度则随着对方种群避难所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1.
提高村镇建筑抗震设防能力的基本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村镇建筑在抗震设防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从规划、设计、管理等几方面提出了基本满足现阶段抗震防灾需要,又切实可行的对策和措施,对村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结合汶川地震震害调查报告会及对汶川地震中建筑物震害的资料研究,分析汶川地震中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探讨这3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供实际工程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时期的散文创作,作为汶川地震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当代灾难文学史上应有其意义。文章通过作品评析,从情感取向、思想内涵以及表现方式诸方面指出,汶川地震散文创作试图摆脱和超越简单地以表现救灾场面、传达集体情绪为中心的固定且僵化的模式,而在更具普遍意义的层面上探索灾难与人性及生存体验的结合点,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拓展和深化了中国当代灾难文学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14.
地震是威胁人类安全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不仅严重威胁了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还给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震灾后的心理问题,一方面表现为恐惧、悲伤、焦虑等负性情绪反应,另一方面还包括不良的躯体症状与行为反应。按照一些基本的途径做好震灾后心理健康的重建工作,是当前最重要的一项社会性工作。在震灾后及时地总结经验,建立心理援助的制度化服务体系是震灾后心理健康长期维护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从汶川地震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地震损失惨重,建筑物毁坏极多,土木建筑工程结构问题引起了很多结构工程师的关注,试从中国地震活动概况、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方面谈谈对建筑结构抗震的思考。  相似文献   

16.
由于选修校际公选课的学生来自于不同的高校,其专业背景差异很大,所以校际公选课与校内公选课的教学思路和方法有很大不同。本文以“地震与地震灾害”课程为例,详细分析了校际公选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刊编辑部在参阅主要媒体关于四川汶川地震信息资料基础上,将四川汶川地震灾情和全国人民支援抗震救灾实践轭要,摘编成文,并配合之简要介绍了1949年后中国特大地震概况及汶川地震留给地学界最有探索性的命题——地震可测性与地震不可测性。  相似文献   

18.
试论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切实建立健全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把地震监测预报这个基础工作做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本文从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提高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树立科学的防震减灾发展观等三个方面讨论了推进地震监测预报体系建设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对破坏力巨大的地震的预测、预报,既是地震理论上的难题,也是技术上、实践上和政治政策上的难题。在我国曾有过成功的经验,但也有人为因素不能回避的惨痛的教训。在学术上存在着地震不可预测预报与地震可预测预报的尖锐争论,而这种争论又因为掺杂了政治上的因素而变得更加微妙、复杂、纠缠不清和难以深入,也制约着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地震不可预测预报论是目前的主流观点。不可预测预报论与可预测预报论的学术立场分歧也必然延伸到人们的防震减灾的社会实践当中。六十余年来,可预测预报论者积极进行预测预报上的学术创新,先后诞生过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翁文波的信息预测理论和天灾预测法、耿庆国的旱震关系理论、钱复业等的"潮汐力谐振共振短临前兆模型"、钱学森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论"与"定性与定量的综合集成法"等等理论和技术成果。可预测预报论突破传统科学的还原论思维模式,积极发展现代系统论的思维模式,并挖掘中国古代传统科学中的一些要素和整理利用中国古代积累下来的对自然灾变观测的丰富资料,进行理论创新,并在地震预测预报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仍然克服不了种种理论的批判和质疑。尽管如此,可预测预报论者仍坚信如果能更好地克服思想上、体制上的障碍,中国地震预测预报科学研究工作者能创新出一种"半经验半理论的系统科学方法"的地震预测预报理论,在该领域为人类的科学进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20.
首先对我国的自然灾害的分类及分布作一概述,又着重分析了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自然灾害多发和突发的原因。通过对年初雪灾及汶川地震中政府对自然灾害管理的表现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下减灾措施:建立专门的灾害管理机构,建立健全灾害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民众的减灾意识培养,加强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和重视减灾中的社会力量。其中,加强灾后正确有效的心理干预为汶川地震后减灾工作中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