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亮 《文化交流》2010,(10):37-40
为中国穷人“拉赞助” 25岁的魏可欣是一个阳光的美国女孩。出生在旧金山的她。从小对中国和中文一点也不陌生,因为那里有大量的华人.魏可欣也有不步华裔朋友。从念大学起,她就开始向一位中国留学生认真学习汉语,并从这时候起拥有了自己的中文名字。  相似文献   

2.
林少波 《职业圈》2014,(13):118-118
经常有年轻的朋友给我微博私信咨询。 前阵子有个女生私信我,诉说了烦恼:明年毕业,但不喜欢本行业外贸,想从事美容业学习美容技能和中医养生。可是呢,又担心选择自己喜欢的会面临生存问题,想追寻自己喜欢的但又怕束缚。因为她看美容行业报道说,美容师很难找到结婚对象,因为工作时间和面对的人大部分是女性。她说她害怕我在《毕业5年决定你的一生2》里提到的“职场黑暗期”,怕熬不过去就又面临结婚,不想晚婚被剩。  相似文献   

3.
我的一个朋友是做投资的,所供职的老板是个德国人。这次,他很沮丧地找到我,与我诉苦说,他简直无法理解自己的这位老板,因为他的性格实在古怪得很。待我细问才知道,原来前些日子,这位老板回德国了,而朋友接到一桩颇具风险的投资业务,虽然没有什么把握,但朋友凭着直觉,果断出手,做成了这个业务。结果证明了朋友的直觉是正确的,为公司狠狠赚了一笔钱。但当老板回来,仔细询问之后,居然大发雷霆,指责他玩忽职守,冒险投资,被重重地罚了一次款,因此就有些闷闷不乐。  相似文献   

4.
我的朋友打电话给我,告诉我一个令她异常懊恼的消息:她那没有结婚的女儿怀孕了。我的朋友向我叙述她的女儿终于说出这件事时那可怕的一幕。朋友夫妇谴责她,斥骂她,用各种所能想像到的恶劣的语言来责备她。我的心为他们疼痛。我能帮助他们在这条鸿沟之上架起一座理解的桥梁吗?我觉得很沮丧,因为面对这种困境,我也想不出好办法来。但  相似文献   

5.
德国的学校     
早就听说西方国家学校的种种传闻,那么在德国这个严谨守矩但同样崇尚自由的国家,学校又是怎样的呢?走进勃朗克一级中学,我就想从中寻找答案。来到学校,没有门卫把守,自己动手开启校门后便进入了学校。你不要期待会有类似"热烈欢迎"的大幅标语等着你,当然也不会有类似校办主任那样的中层干部引领你。你尽管可以自己行动,无论遇到什么人,顶多"毛耿"(德语"早上好")一下,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只有你眼神中有需要帮助的意思流露出来时,他(她)才会热情地询问你。环顾底楼大厅,进入眼帘的是花花绿绿、富有动感的一片:只见一头巨象正悠悠地向你走  相似文献   

6.
博客雄起时,网友打招呼都是:"今天,你博了吗?"弄得我老惭愧,因为我是没有博客的人。而从6月9日开始,你又要接受另一句口头禅翻来覆去地肉麻:"今天,你世界杯了吗?"在此,我要奉劝那些非球迷们,最好不要表示对世界杯鄙视,因为在你鄙视之前,别人会先鄙视你:切,跟不上潮流,现在连女人都看世界杯了。可女人看球经常受到质疑,看球还是看人?甚至有人断言,女人若是只知道一个球员,那么必然是贝克汉姆。但外行看热闹又何错之有?看贝帅哥也是一种看球的方式。记得有个朋友的女友看球是以巴乔为标准的,每逢比赛先问一句:"有巴乔没有?"有则看,没有则不看。对此,朋友痛心疾首。我安慰他:有这个前提,她就有可能被你培养成球迷,至少不  相似文献   

7.
上帝的奖赏 1963年,一位叫玛莉班尼的女孩写信给《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因为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一句“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捣蛋的戴维(她的弟弟)得到的却是一只甜饼。她想问一问无所不知的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是公平的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一些象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  相似文献   

8.
追思     
在我国外宣领域中曾经活跃着一位不平凡的女性。于国内她名不见经传,但在海外新闻界却有一定的知名度。前不久我们走访了她的亲人、朋友和同事,他们讲述了关于她的事情,我们记录下这些略带传奇的故事,奉呈给读者,以使得外宣界的朋友们,特别是年轻的朋友知道她、记得她——李伯悌。多彩的人生履历李伯悌原名陈庆纹,1918年出生在钟鸣鼎食和翰墨诗书之家。在她5岁时父母把她带到了美国,在西雅图、芝加哥等地学习。李伯悌  相似文献   

9.
情书     
我有一位朋友告诉我,她至今还保留着当初恋爱时男朋友写给她的情书,并按照时间顺序将情书一一编了号,说虽然结婚五六年了,但现在没事还常拿出来一封一封地读。我好生羡慕朋友的这份细心,能将那些情书保留至今,而我就没有那份温馨和甜蜜了。  相似文献   

10.
我要把老师关进笼子。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梦想,就是上面那句看似疯狂的话。这个想法的起因要追溯到我读中学的时候,那时,班级里有一个天生残疾的女孩,她双腿萎缩,腰部以下没有任何知觉。因为家穷,买不起轮椅,她爸爸就用木头为她削了个拐杖,让她柱着。当时的班主任是个三十多岁的女老师,她格外关照那个女孩子,经常在课间的时候扶着她出去吹吹风,有时候甚至背着她去上侧所。女孩的脸上渐渐露出了笑容,而总也不离身的拐杖终于被放到了课桌旁——因为有老师的失持,拐杖还有什么用?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职业圈》2004,(12)
《职业圈·好财路》编辑部: 您们好! 我2001年从警察学校毕业,由于不包分配,考了两年的公务员,但由于竞争太激烈,终究还是放弃了。因为所学的专业性太强,以至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只能到处打打零工,这个朋友酒吧做做吧台,那个朋友网吧看看夜场,还去酒店当过保安。因为没赚什么钱,就是连谈女朋友的勇气也没有。家里人也天天在耳朵边唠叨。朋友们好一点的当上了公务员,最差的也是  相似文献   

12.
交流     
我是一位中学生,半个月前发现了《文化博览》,主要是被她的封面吸引住了,打开看,才发现她很精彩。毕竟我只是名小女生,在这忙碌的学习生活中,变得麻木了点,但《文化博览》给了我新的活力、新的知识和新的思维。看了《文化博览》的约稿启事,我的心被触动了。于是,不知是什么力量让我提笔给你们写信,也不知什么力量让我认真地去找美文,可以推荐给《文化博览》、推荐给四方朋友的美文。  相似文献   

13.
杨柳轻扬     
她的美,无声无息最初认识杨柳是因为工作关系,后来熟了,就成了朋友。熟了以后,她问我对她的最初印象是什么,为什么别人都说她有点“冷”?我直言不讳,开始对她的印象就是觉得她有点难以接近,因为她是主持人嘛,很自然的就想到:傲呗。其实后来交往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人们的最初印象确实会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偏见。其实我觉得她的“冷”和难以接近是因为她的“静”。她不张扬,总是很静。很多人在一起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喜欢听别人说话。女孩但凡长得漂亮点儿,又是主持人,总会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们有点望而生畏,但是又渴望和她们相识,于是会在心  相似文献   

14.
那天,她接到朋友的电话,约她喝茶。那是个久未谋面的朋友,上中学时和她关系不错,后来他长年在外,听说如今混得挺好,有房有车。下班后,她故作轻松地和老公打了个招呼,便优雅地赴约去了。当她抹着淡妆,拎着小包,出现在  相似文献   

15.
永远不晚     
有一个女孩子,1979年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播音员。白领丽人,有着体面的工作,拿着优渥的薪水,令人眼馋。可她并不快乐,因为不满足,她想干出另一番事业。第三年,她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结果名落孙山。一年后,她又考了一次,依旧没被提名。当时她已经29岁了,同龄的女孩子早已结婚生子,享受天伦之乐了。她自己也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她又有些不甘,闷闷不乐。母亲是位知识女性,告诉她:"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的命运,什么时候都不晚。""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她看到了希望。她埋头苦读,第三次走上考场。30岁那  相似文献   

16.
铁凝不仅写小说 ,也写散文、随笔 ,还写过诗 ;铁凝不仅写短篇小说 ,她的中篇、长篇亦成就颇丰。但本文只以她的短篇为研究对象。铁凝是一位懂得艺术辩证法的作家 ,在她的诸多作品中 ,各种艺术元素在对抗、对比之中达到了互补互衬 ,统一和谐。她懂得“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小说也自有小说的规矩”;1 她也深入思考并尝试着“犯规”,并以为 :“懂得并且有力量‘犯规’,和懂得并且善于遵守规矩同样重要。”2铁凝把短篇小说比作体操项目中的吊环和平衡木。她的短篇精彩 ,恰是因为走在一根“犯规”和“遵守规矩”的艺术平衡木上 ,恰是紧握着艺术元素…  相似文献   

17.
朱波 《职业圈》2005,(11):34-35
在成都生活的外国人很少有不知道Cancy'sCountryStore的(中文意思为乡村小店),虽然它刚开业不到两年,但在成都的老外圈里已经享有盛名.在不到50平方米的小店里,你不仅能买到地道的国外美食,还能体会到纯正地异国风情,这就是Cancy's CountryStore.Cancy'sCountryStore只卖小食品而且以进口零食为主,巧克力、饼干、饮料都是主推商品,店里也有一些做西餐、烧烤的原材料和配料.它的主人是一位年仅27岁年轻女性.她叫秦月,英文名就叫Cancy.  相似文献   

18.
本刊2008年第6期的封面是一位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她站在一片废墟之前,拿着话筒进行现场的报道。当时我们只知道,作为央视的记者她也到了地震灾区前方;从她的面容上我们看到了憔悴和坚强。于是我们把她当作地震中媒体工作者形象代言人。后来我们了解到,她不仅于地震发生后次日就去了四川地震灾区,更于6月20日重返四川。她说,如果没有这一次重返,不知道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会是什么样子,第二次赴川是对她灵魂的救赎。回京后,她应允了《对外传播》的约稿。但后来,她的状况同许多从前线回来的人一样,说自己无法提笔,因为脑海中的影像太多、也太难忘了,它们互相叠映着,浓得化不开……可是,电话这一端的我们分明地感受到了她的思考。其实赶赴地震前线的记者很多,仅中央电视台在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就派出了五批记者共124人次深入一线展开报道。她两赴四川的经历也不是唯一的。然而我们仍想展现她的心灵轨迹,我们希望"5·12"汶川地震带给人们的思考能够延续。于是在她第二次回京一周后,本刊对她进行了采访。她的名字叫田超颖。  相似文献   

19.
挫折的礼物     
有一个博学的人遇见上帝,他生气地问上帝:"我是个博学的人,为什么你不给我成名的机会呢?"上帝无奈地回答:"你虽然博学,但样样都只尝试了一点儿,不够深入,用什么去成名呢?"  相似文献   

20.
清清茉莉     
绿荷 《文化博览》2006,(11):42-43
她是十六岁那年认识他的。那年,他已经二十八岁了,是最年轻的教授,出了名的作家,他是她的校友,来学校做报告,带着他的新书。之前,她看过他的书,那么细腻生动,感动得让她落泪,她觉得,自己已经暗暗喜欢了那个男人,虽然她还没有见过他。正是初夏,她站在夹道欢迎他的队伍里,穿着白裙子,瘦而矮,不是一眼让人记住的女子。他演讲,带着激情,很多女孩子崇拜地看着他,她更是。他那么清秀俊朗,她找他签名时,他抬起头,灿然一笑。她的脸腾地红了,她哆嗦着手,拿着那本淡蓝色的书——《我的清清茉莉花》。封面上,是缤纷的茉莉花。像她,淡淡地,散发着幽香。十六岁的花季,为了他,初次绽放了。雷南,多好听的名字。圣诞节,她寄了一张贺年卡,祝他快乐。他回了一张,问他,你是那个眼睛大大的女孩子吗?她有些失望,因为她的眼睛细细的,并不大,她想,他一定是记错人了。但能收到他的贺年卡她高兴坏了。十八岁,她去了他所在的大学。但他走了,因为离了婚,他出国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