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蒙古族的地神(斡脱坚)崇拜观念,是与天神(腾格里)崇拜相呼应的一种宗教文化现象,是萨满教自然崇拜中仅次于天神崇拜的一项具有代表性的宗教活动,源自于普遍信奉萨满教的远古北方草原民族。蒙古人认为天神是创造万物的父亲,地神是滋养万物的母亲。他们不但崇拜地神,还要对地神进行祭祀,把食物的精华(德吉)献给大地。对今人而言,崇拜地神有崇尚自然、爱护地球的积极意义和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论周代天神性质与山岳崇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代天神崇拜的天就是山岳崇拜,他们以为天神就居住在山岳之上,故称之为“天室”山。周代天神是周族的部族神,认为他们的祖先神死后都升到天上,实即天室山上。周人称嵩山为“天室”,但同时他们又把此山称为“崇”山(嵩、崧同),“崇”即“宗山”之义,亦即文献中的“冢山”。“崇山”就是指死去的祖先神所聚集的宗堂、宗室。所以天神-山岳崇拜的性质实际上就是祖先神崇拜。东方殷人及其后人表示敌忾时用箭射盛血的革囊以示“射天”,这正好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冲突和对立。天神-山岳崇拜主要盛行在西北地区,这也代表了炎黄文化神权崇拜的特点。周代的天神-山岳崇拜以豫西太行山为线遍布黄河中游及上游地区,这也正好是我国平原与高原山岳的分界线。周人克商之后,就形成以中岳嵩山为主的五岳崇拜。战国时代以来,周室及中原国家衰落,代之而兴的是东方的泰山与西方的昆仑山崇拜  相似文献   

3.
天神崇拜观念源自于萨满教的自然崇拜,是古代北方草原民族所共有的。蒙古族天神崇拜形成于蒙古族共同体成立之前,成吉思汗在自己的言行中对其进行了强化,且得到了萨满巫师的大力支持。正因为有"天是世间的主宰"、"汗权是天授予的"、"天意天命不可违"、"天降福祉为黎民"等的信仰,所以蒙古人就对腾格里(长生天)崇拜有加,且世代传承祭祀,直至今天。对当代人而言,天神崇拜包含有遵从、敬畏、爱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生态平衡等朴素的思想内涵,值得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蒙古牧人常常赋予马以神性,把马视为神灵和保护神,因此,对马的图腾崇拜不仅仅表现在蒙古族的生产、生活中,而且也反映在蒙古族的祭祀习俗中。马崇拜成为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马崇拜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祭祀文化,丰富了蒙古族的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对水神的崇拜和祭祀习俗,是古代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中诸多自然物崇拜的一种,是自古以来随着草原民族的演化、融合而逐步形成的,并在其祭祀方式上表现为祭祀河流、湖泊、山泉、水井等不同形式。从保护生态这个角度看,蒙古族历代传承的水神崇拜习俗以及对水的诸多禁忌,是用以规范人们的爱水护水行为,有着文明进步的文化内涵,值得研究传承和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山神崇拜在彝族的原始宗教信仰中是普遍存在的,是彝族自然崇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山神观念的形成、对山神的祭祀仪式、山神崇拜的文化内涵几方面对彝族的山神崇拜作探讨。  相似文献   

7.
铜鼓是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物。铜鼓纹饰体现了南方民族原始的太阳崇拜观念、云雷崇拜观念、河神崇拜观念、蛙神崇拜观念,这些原始崇拜观念以人类生殖崇拜文化和农业丰殖崇拜文化为核心。  相似文献   

8.
原始中国人的神灵观念大致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1)早期灵魂观念的形成,其遗存最早可以追溯到北京山顶洞人和江西仙人洞遗址;(2)图腾:这经历了从动物崇拜到灵物崇拜的过程,而灵物崇拜在很大程度上已具有民族信仰的意义;(3)后世的祖先崇拜在原始社会也有了一定的雏型,并且越来越小家庭化;(4)以太阳为主的天体或天神崇拜与农耕和畜牧活动密切相关,它应是后来商周时期"帝"和"天"观念的前身;(5)原始社会早中期祭祀与生产生活以及祖先崇拜有关,已经出现了祭坛等形式;(6)与青铜时代接壤的祭祀可视作原始社会时期晚期祭祀,以良渚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最为典型.通过对这些观念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实际上就是以后中国宗教信仰中神灵观念的基本形态.  相似文献   

9.
周秦时期关中地方的开发获得突出成就.考察关中经济重心移动的轨迹,可以发现关中西部地区得到早期开发,而后以咸阳为中心的关中中部地区成为经济重心的发展趋势.秦定都咸阳,开始了新的农业跃进的高潮.而这一历史变化的策划和指挥中心,就设在咸阳.咸阳附近也自此成为关中经济的重心地带.秦人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祭祀格局中对河川的崇拜特别突出,也值得我们重视.咸阳形胜,因生态地理条件和经济地理形势的优越,有力地促成了秦始皇的帝业.回顾秦人由雍城到咸阳的历程,可以与"鸡峰"到"凤台"神话传说情节的演变对应思考.  相似文献   

10.
云南永仁直苴的赛装节是楚雄州丰富的民族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传统的农耕活动密切相关,其祭祀过程中的崇拜心理内容和形式都随着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生演变。存在至今的赛装节,在崇拜心理方面是一个由“集体无意识”当中的“出生”原型传承而不,虽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但核心都是与生命的繁衍生息有关,与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强烈愿望息息相关。从稻作祭祀到赛装节的演变,实际上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传承稻作文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诗经·秦风》十篇是研究秦人西部文化风貌的重要史料,其中前五篇为一组,从《车鄰》至《终南》,产生于西周后期;后五篇为一组,从《黄鸟》至《权舆》,产生于春秋时期。两组诗以秦人在与戎狄的斗争中发展、立国、壮大为主线,展示了早期秦文化中显著的重军功、尚气概、轻礼义、重真情的西部特色。这种尚武与纯情的完美结合,正是秦人快速崛起、后来居上的文化奥秘。  相似文献   

12.
尊崇女性盐神的区域目前只有云南省德宏州(阿昌族)和甘肃省礼县(古称西陲)。早期秦文化是西陲"盐婆婆"神崇拜习俗最原始的文化基因,当地民众在崇拜"盐婆婆"神的同时,基于生存层面的现实性需要对其又进行规束和监管,表现为尊崇与羁绊的二元对立。  相似文献   

13.
秦人有重视交通的传统。而蜀道的经营,尤其显著地表现出秦人以交通建设促成政治军事进取条件的成功。蜀道连接了关中和蜀地两处"天府",为秦的统一准备了条件。西部地区因蜀道的沟通,以经济文化区域的突出优势,长期成为统一帝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水汶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5):42-44,78
近年来,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对《诗经》进行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诗经》的美,是浸润着礼乐文化精神的理想美。《诗经》祭祖诗是《诗经》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一段时期以来,却往往被人忽视。事实上,《诗经》祭祖诗是礼乐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及丰富的礼学内涵。本文拟在考察《诗经》祭祖诗的基础上,试对其礼学内涵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5.
张浩文长篇小说《绝秦书》以诗意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关中文化生活全景,堪称关中生活“清明上河图”。作品记载民国十八年年馑的笔调是冷静内敛的,同时又饱含深情,成功地为灾难立碑,为天地立心。《绝秦书》用先抑后扬的的叙述方式全面记录了这场灾难发生和恶化的历史原因、文化原因和人文原因,塑造的主人公乡绅周克文这一形象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最真实最丰满的人物之一。论文旨在从灾难前、灾难中以及父子之争三个角度分析这一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6.
"周秦文化互补",是指关中特别是指其西府宝鸡市传统文化的主要模式,系"周文化"与"秦文化"的对立统一,今日应以前者为主导。关中"西府"宝鸡市的凤翔"秦文化具有改革开放、自强不息、广纳贤才等品格在文化领域,对秦文化的"焚书坑儒"和霸道,应予反思和批判。周公创设的"仁政",开创并奠定了中国数千年来以仁爱、和谐、礼乐、"无逸"和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等为价值观念选择的政治-文化模式,使中华文明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在本土数千年绵延不断的文明体。西安大都市圈即关中文化建设战略,要使"以人为本"价值观建设与关中地域的传统文化资源相结合,包括应抓住继承发挥源自本地的周公仁政价值观念遗产,并促其向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人为本"转化,关天区这里也有一个"两河流域",指的是泾河和渭河,它们都与关天和西府关系密切。关天地域文化具有"泾仁渭霸"结构.  相似文献   

17.
秦诗指春秋时代的秦人之诗,包括传世已久的《秦风》十诗和出于地下的石鼓文以及秦公大墓石磬铭文等韵文,其总体气象激越而苍凉,笔致沉静而灵动。在秦人不断"周化"的过程中,秦诗获得了发生的契机,并随着秦人总体文化水平提高而不断发展,至春秋中后期其文学水准和价值达到顶峰。具有显著礼乐特质的春秋秦文化是秦诗发生的基本文化语境,持久的文化接触和华夏民族认同则是其生成和发展的内在动因。  相似文献   

18.
上古“中”观念蕴于《易》象,且与先民的太阳神崇拜有关,由之而来的“中国”概念也属于早期人类寻找大地中心的普遍知识。三代“中国”概念的演进背后是夏商周四方文化区系的交流和对中央政权认同的历史。这种“贡赋制共同体”的真实存在使得《诗经》中四方歌诗的采集和编订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9.
咸阳任家咀秦人墓地发掘的242座墓葬,依照仿铜陶礼器墓和日用陶器墓两大类,以及两者之间可对比的器物,约略分为六期。任家咀秦墓出土器物反映了秦与楚、晋、周及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交流的史实,同时反映了秦迁都咸阳前后实施变法的历史背景。整个墓地从春秋至秦统一,延续时间长,中间无缺环,出土器物丰富,对于建立秦墓分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