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的报纸从一开始起步就依托着文化的滋养。这种滋养,从上个世纪初的报纸副刊到时下不少报纸的文化周刊、人文周刊一直得以体现。上个世纪初,深受启蒙主义思想影响的文化人大多成为报业发展的重要推手,胡适、鲁迅、郭沫若、叶圣陶等文学大家更是报业人员出身。他们的介入使文化担当了报业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羊城晚报副刊《博闻周刊》亲和力的表现方式及成因,结合当代中国报业发展形势和传媒业竞争态势,分析了《博闻周刊》因其亲和力带来的影响,并探讨新时期国内报纸副刊发展新趋势。  相似文献   

3.
重视报纸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优良传统。我国的报纸副刊历经了百多年的发展演变,优雅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一直是副刊的生命。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有些副刊更是已经成了报纸的品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速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业的发展,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报纸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4.
文建秋 《新闻窗》2008,(2):86-87
在中国,报纸副刊的发展和演变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重视副刊,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的加速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的发展,报纸副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作为思想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坚持弘扬优秀文化,引领时代风气是报纸副刊的文化责任和使命担当.同时,在今天全媒体的新业态环境中,正是副刊对自身文学特质的强调,对文化品质的追求,为报纸赢得了新的、更大的生存空间,副刊的文化面孔将成为一份报纸的识别条码和金字招牌.  相似文献   

6.
副刊,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素养和品位。"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著名报人赵超构一语道出了副刊的地位。好的报纸副刊,是陶冶读者情操、净化读者心灵的"精神家园"。然而,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副刊已成为报纸争夺读者眼球的一个重要武器,有些副刊更是已经成了报纸的品牌。然而,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化趋势加  相似文献   

7.
何菁 《青年记者》2017,(6):52-53
在报业竞争日趋激烈、网络媒介攻城略地的形势下,地方报纸副刊必须突出本地身份,打好本地文化资源这副牌,才能扩大话语权、争取新发展.京江晚报副刊立足于地域文化资源,以文化传承、精神引领作为办刊理想.“名城”版推出六年以来,精心策划、采写、刊出了一组组有分量的文化报道,成为京江晚报最具影响力的版面之一,拥有了一大批忠实读者. 报纸的水准由报纸的性质、办报宗旨和读者对象确定.报纸副刊就思想水平、文化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而言,一般都要达到较高的标准,内容应该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名城”版丰富了京江晚报副刊的品种,不仅有传统的文学周刊、时尚的生活周刊,还有了对文化领域的全景描述与深度发掘.  相似文献   

8.
报纸分为新闻版和专副刊版,新闻的特点是“短、平、快”,而副刊则是慢性的,软性的,它的特质是文化。报纸副刊在中国报业史和思想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鲁迅的《阿Q正传》在报纸副刊中刊载,著名作家张恨水的长篇小说在报纸副刊上连载,五四时期,报纸副刊受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影响,大批提倡民主、反封建的文章成为全国瞩目的舆论中心。如今,报纸副刊在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仍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报纸在发展,副刊也在发展,如何在新形势下,  相似文献   

9.
副刊,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彰显着报纸的品位,也代表着报纸追求的境界。更有研究者称"副刊是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大足日报》创办于1984年,近30年来,报纸多次改版,但一直保留了副刊,且其地位不断得到强化,常年坚持了《龙水湖》(文学副刊)、《大观》(地域文化副刊)和《读书》三个副刊交替出刊,形成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的报业发生了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不仅表现为报纸的信息量剧增,各报竞相扩版,报纸变得越来越厚,而且,作为报纸重要组成部分的副刊,也脱胎换骨,从传统的纯文艺性副刊模式中挣脱出来,蜕变成涵盖面很广的综合性副刊。到90年代中期,综合性副刊继尔裂变为版块式周刊,使得副刊的涵盖面更广更细。副刊的容量从来没有这样巨大,  相似文献   

11.
报纸文学副刊不“副”,更不是“负刊”,而是为报纸增光添彩的“富刊”,既是报纸的特色和品位体现,也是政治家办报的责任和义务。办好副刊不仅有助于报纸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也彰显了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主管主办者应以有效举措办好副刊,承担起兴文化的使命职责。在互联网时代副刊也要与时俱进,在与正刊形成刚柔相济、呼应烘托效果的同时,吸引读者、团结作者,既要做好大众文学园地,又要积极创新,争取用更新更好的样式繁荣文学事业、做优做强报业。  相似文献   

12.
从1897年第一张报纸副刊——《字林沪报》附张《消闲报》问世,到目前报纸副刊形态的多元格局,伴随着中国社会的大转型、大变革,报纸副刊走过百余年的发展道路。百余年来,报纸副刊以其独特的文化传播方式,丰富大众精神生活,推动思想文化革命,传播新文学,已经成为滋养民族文化的一条血脉。  相似文献   

13.
<正>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哈尔滨日报》副刊始终活跃在读者的视野当中。如今,面对报业市场呈现出的越来越严重的副刊"同质化"现象的挑战,笔者作为编辑结合实际出发,深入思考,分析副刊的定位,探讨报纸副刊同质化的今天如何因地制宜,用原创的稿件和版面提高报纸的创新影响力,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在《哈尔滨日报》副刊改版之初,其倡导的"主流媒  相似文献   

14.
梁杰 《传媒》2000,(6):27-28
90年代初,随着全国报业几次扩版的浪潮,各报的周末版、星期刊、周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副刊一改其在新闻历史上曾是"附张"附页"的附属身份,显示出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教育报的文化、生活、社会周刊也在此时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温州,一直以来以经济模式名扬天下。而掩盖在商名之下的是温州悠久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底蕴、精湛的百工技艺、新颖的文化创意。作为地方媒体,我们有责任告诉世人一个全面的、立体的温州:作为党报副刊。我们更深知,每一个版面其实就是这座城市的一扇文化窗口。从每周4个版的瓯越副刊到每周7个版的瓯越副刊加人文周刊,再到如今每周10个版的瓯越副刊加文化周刊,在如今好多报社削减专副刊的大潮中,温州日报的副刊版面反而越来越多,领域愈加拓展,内容愈加丰富,成为温州新闻界一个叫得响的品牌。  相似文献   

16.
数字化,是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从传统走来的报纸,如何紧贴时代脉搏,用数字化时代的新理念引领报纸经营发展,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传统的“定义”告诉我们:副刊是报纸上用文学体裁反映社会、文艺色彩较浓、给读者提供美的享受的固定版面。当下,如果囿于传统的理念和模式经营副刊,必定失去昔日光彩和众多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副刊要焕发生机,重塑辉煌,就必须求新求变,紧紧抓住“文化”这根主线,彰显文化魅力,助推产业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副刊成为时尚亮丽叫好又叫座的“后花园”、“文博馆”和文化发展的“产业园”。  相似文献   

17.
谢庆立 《青年记者》2008,(10):94-95
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新闻事业迅速发展,报纸副刊编辑形态由基本定型发展到成熟阶段。城市报业的竞争、市民文化的需求、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及特定时代文化启蒙的需要,促使编辑主体不断探索编辑规范,初步形成了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按这一时期报纸副刊的发展脉络,本文把早期报纸副刊的编辑思想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对此进行梳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8.
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了人们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意识也随之增强,而报纸的文化副刊顺应这一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培养文学新人为主的文学副刊,到二十一世纪初以新闻性和服务性见长的综合性副刊,再到今天大量涌现挖掘整理地方传统文化,全面介绍地方文明史的文化性副刊,在副刊中开辟专门的版面系统整理和介绍地方文化,几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专刊、副刊的崛起,已是报业发展必然趋势。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人们意识到大众传播要走向分众传播,部分综合性版面要细化成各种专版,广播则要有相当一部分频道走向窄播。也就是说,“大锅饭”要逐步地开出“小锅菜”。这是市场发展细分化要求媒体多样性的必然结果。说起来,专刊、周刊实际上都是副刊,或称是副刊的变种,可以视作副刊的范畴。所以有的报纸合称为“专副刊”,是相对于新闻版正刊而言的。副刊是中国报纸的一大特色,注重副刊则是中国报业的优良传统。西方的报纸很少有精心经营副刊的。东南亚一些华文报纸和港澳台的报纸副刊是繁荣的…  相似文献   

20.
副刊代表着一张报纸的文化品位和“软实力”,体现着报纸编辑的办报智慧与社会责任。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繁荣发展方面,在引领文化潮流、传播生活新知、丰富人们精神生活方面,报纸副刊特别是主流报纸的副刊,应该扮演一个活跃的角色。就应对媒体竞争而言,副刊是报纸的独有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