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移动数据通讯技术与互联网结合而产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之上所开展的移动教育,将真正地解决和实现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梦想。  相似文献   

2.
移动教育全球学习的新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基于先进的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育,较以前的教育模式有很大的进步。随着新世纪的来临,终身教育成为现代社会的需要。要真正解决和实现教学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的梦想,基于移动数据通信技术与互联网结合而产生的移动互联网技术之上所开展的移动教育是一大途径。  相似文献   

3.
学校与家长通过有效合作,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而随着移动终端、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移动云计算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移动云计算下的家校合作模式,以移动通信无线数据传输及云技术为支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客户端软件为媒介,实现家校合作的无线移动、资源共享和永久在线,将成为家校合作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开展的数字化学习,随着移动计算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移动学习方式已逐步被学习者所接受,但是,移动学习资源的有效建设直接影响到用户对移动学习的接受程度。本文基于LTCS移动学习综合设计模型,即充分考虑地点、技术、文化和满意度四个变量的基础上,给出了程序设计类课程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移动学习是伴随着移动终端的发展而新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将成为未来远程教育的一个新趋势。移动学习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有效结合移动计算技术,使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自己想要的知识信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最终实现学习的社会化、终身化。本文对移动学习资源的现状和发展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移动学习资源建设的总体设计框架。  相似文献   

6.
《石家庄学院学报》2016,(3):151-154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智慧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移动云计算技术为基于智能手机的教学空间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线上教育、线下共享、教学互联的教学空间充分发挥当下资源的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7.
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3G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以手机等移动信息终端为载体,以移动通讯技术为依托的移动互联网发展日趋成熟,这一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会。创新3G时代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精心设计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利用移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能力,主动加强移动互联网信息监控及舆情分析工作,积极构建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校园网络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随着移动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移动应用程序出现在诸多领域,移动应用开发成为了一个关键问题。本文立足于移动开发技术的背景,从现有的移动应用开发现状,对比不同移动平台的开发技术,比较三种主要的移动应用开发方式,以中间件技术的开发模式,对移动应用程序上内容的实现进行了阐述,结合校园学习资源,以三种平台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两个终端的移动客户端为例,初步实现了一个简易校园移动学习应用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移动教育的理念与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移动教育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教学活动。本文主要讨论了移动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环境。其中移动教育的环境包括统一的教学平台、设备自适应的资源组织、统一的消息传递系统等。作者对移动教育环境的基本结构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试验给出结论,并对移动教育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在移动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移动图书馆已经成为人们触手可及的知识文库,人们可以在任何地点,随时获取图书馆的任何信息和资源。本文将着重介绍移动信息技术与图书馆的有机结合方式,通过对3G、4G、WAP等技术在移动图书馆中的应用,来探讨全新的移动图书馆服务平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移动教育是随着移动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教育方式,其目标是实现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教学活动.本文主要讨论了移动教育的理念和技术环境.其中移动教育的环境包括统一的教学平台、设备自适应的资源组织、统一的消息传递系统等.作者对移动教育环境的基本结构及其关键技术进行了讨论,最后通过试验给出结论,并对移动教育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社区老年教育是实现社区养老、终生教育的有效途径,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教育产业的不断创新,为社区老年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本文从社区老年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成功的实践案例,探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社区老年教育中的应用:形成个性化教学方案;降低运营成本,合理配置资源;拓展资金来源,吸纳社会力量;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师范生开设"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使职前教师具备基本的教育技术能力,使其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更应融合到"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不同情境下有效学习。然而要想在移动学习环境下进一步开展"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实践教学,就必须从三个方面进行准备:首先,要把握移动学习的特点,从课程设计最初就要考虑到教学活动是否能够与移动学习环境相适应,在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模式的优化;其次,建立适合移动学习环境的教学资源库,实现"教育技术与应用"课程学习资源的优化;最后,要注重手持移动学习平台的选择,对于能够承载移动学习资源的各种平台进行合理的选择与使用,实现移动终端优势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基于WAP的移动教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息息相关,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基于先进的因特网和多媒体技术的网络教育,移动通信技术与因特网结合而产生的WAP因特网技术给人以全新的交互和资源共享环境。移动教育是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教育模式,是利用一切时间进行实时和实用的有效学习手段。以手机为教学终端,以移动通信网络为运行环境,以移动因特网和广播电视资源为教学资源,是构成交互性强(手机课堂)、实时性强(手机电视)的移动教学系统。  相似文献   

15.
翟轶  韩涛 《天津教育》2021,(1):56-57
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的通知,《计划》旨在促进“互联网+教育”的实施,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全面普及,教育行业也走向了智能科技化,教育教学App层出不穷,它们是“互联网+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上,教师们尝试以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移动工具为依托,借助各种教育App开展信息化教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移动学习资讯网的调查数据表明课程内容枯燥是制约移动学习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探究虚拟现实技术在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中的应用可行性,基于NDI视频传输共享协议构建IP化的网络制作环境,将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移动学习资源开发体现其情境性、感染性及交互性等特性;并以《爱国主义那些事儿》为例开展实践研究,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移动学习的情境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深度融合,移动技术日趋成熟,如果能将移动技术有效地引入现代教育,必将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本文尝试将移动技术与教育领域信息系统相结合,通过分析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学和教务等信息系统的现状,提出了开发移动校园智能综合平台的必要性,阐述了移动校园智能综合平台的架构、功能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移动教育在课程教学中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 什么是移动教育?总的来说移动教育是指在移动计算设备如手机的帮助下,借助无线移动网和国际互联网,方便教师和学生在任意时间和地点开展教学的教学活动。从这里可以看出,借助移动计算设备的和移动通信网络系统的帮助,是开展移动教育的基本要求。摆脱教学在时间和地点上的约束,提高教学灵活性和效果是移动教育的最终目标。本文分析了移动教育的特点,并在课程教学中利用移动教育方式进行了初步的实践,最后对当前开展移动教育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9.
移动学习可随时随地开展的便捷性,也使学习者经常处在外界干扰中,面临着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如何促进中小学教师在移动技术环境下实现有效的专业发展,围绕怎样实现教师在零碎的时间和非系统性的学习中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这一核心问题,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创建了基于微型资源的自我反思学习模式、基于校本研修的团队成长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同行互助模式等移动技术环境下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五种模式。  相似文献   

20.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深刻地改变着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介绍了清华大学在研究生学术交流工作中,结合社交媒体,探索基于移动互联网的“O2O”学术交流新模式——微沙龙,实现了对传统学术交流模式的有益补充,使随时随地开展学术交流成为可能。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有效培育学生学术交流习惯,促进跨学科学术交流,激发创新潜力,建设更为自主、活跃的高校学术交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