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育教学改革中 ,传统语文教育经验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自然 ,传统语文教育也复杂得很 ,应该做深入的研究 ,批判地继承。在这里 ,仅就传统语文教育的几个一般性的特点 ,及其对当代语文教学的启示问题谈谈看法。传统语文教育的一个特点是重视阅读与写作的训练 ,认为学习语文主要就是学习阅读与写作 ,培养阅读与写作的能力。在中国古代 ,上学与“读书”被看作是一回事 ,古人认为 ,学习语文就是要阅读大量的书籍 ,并在阅读的基础上学会写文章 ,对近代所要求的“听”与“说”的能力则不太重视。长期以来 ,研究者把这看作是传统语文教育…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进行语文素质教育,要善于继承和弘扬我国源远流长的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加强记诵,就是开展语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策略。 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向他的朋友吹嘘他读过一首精彩的打虎诗,“第一句好像是什么什么虎,第二句似乎是什么什么苦”,他说,“第三句我记不清了,好在第四句还记得。”朋友不耐烦地催问:“是什么呢?”他回答说:“是厉害得很的意思。”现在我们许多中学生学习语文就停留在“好像似乎”阶段,读书浮  相似文献   

3.
<正>近年来,他致力于课程理念、选修教学、作文教学智慧、语文实践性知识、校本课程开发、教师专业化发展等课题研究。他致力于经典阅读,被《中国教育报》评为2017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鲜明地体现出“教美丽的真语文”教育追求。他赞赏杜甫的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是“绿色阅读”和“绿色作文”的探索者。他,就是曹勇军。其实,学习是需要积累与重复,只有在不断的锻炼与磨砺中,才能找到其中的关卡与技巧,然后真正的“会学”。  相似文献   

4.
钱梦龙先生早就提出“语文老师如果能够把他的学生都培养成爱读书、会读书、多读书、读好书的‘读书人’,那么提高学生的素养就不再是一个遥远而蒙咙的目标了”。又说“阅读能力虽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它是提高语文素养的坚实基础,落实到操作层面,就是一个重要的‘抓手’、抓住了‘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条,就是抓住了语文教育的‘牛鼻子’,语文教育的‘减负’就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陶冶性教学的研究,既是个传统的老题,又是一个鲜活的新题。说它是个“老题”,是因为自古以来,我国的语文教育就持守着陶冶传统,说它是个“新题”,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只是单纯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忽视并冷落了语文的陶冶性作用。  相似文献   

6.
梁昌盛 《山东教育》2010,(11):18-18
刚接新班不久.一个男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叫小航.一个外表斯文、眉目清秀的男孩。之所以注意他,是因为他和同龄孩子比有些“另类”:读书。认不准字;写字,写不成个;课堂上,一副心不在焉的眼神,流露出对知识的迷茫与困惑。  相似文献   

7.
《基础教育课程》2009,(12):71-71
丁有宽——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他被誉为“中国传统教育的现代奇葩”;他被邓小平赞誉为“打不死的小学教师”,他是以个人名义主编语文教材获国家审定通过,并列为与世界各国交流教材的第一位小学老师。他正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丁有宽。  相似文献   

8.
赵建平 《河北教育》2008,(10):43-43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老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之所以要遵循“知”与“情”统一原则,是因为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为了体现这个原则,在中高年级大部分课文的“思考·练习”中安排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习题。正如崔峦同志所说,语文教学要“继承传统,加强教学的情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10.
如何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笔者认为对教师而言关键要把语文课上“活”。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知识的社会。知识,已成为一个现代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基本条件。想要获取知识,就必须运用有效的手段——读书。读书,不仅是一个人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更是培养一个人谈吐、气质、思维方式的最好途径。读书已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一个学生如果仅仅将“读书”停留在语文课本、家庭作业上,他将来肯定不能很好地承载人生。那么,如何让他真正感觉到读书是件“有意”又“有益的事情呢?许多老师和家长也越来越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但仅仅一句“你应该多读书,读书很重要”就够了吗?这里,我想就我个人的想法和做法谈谈如何培养学…  相似文献   

12.
如同文学语境中的诗歌,当代教育语境中的语文在其所在领域是最具精神活力、最容易出争端因而最经常被诟病的部分。这正意味着,语文、语文教育与人们的精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不管以怎样的面目出现在大众的讨论中,语文和语文教育都是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最值得关注也最需要关注的话题之一。我之所以提到语文、语文教育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面目”问题,是因为我感觉到,在各种各样的讨论中,语文和语文教育常常成为“他者”,常常失去其本源上的意义。或者说,人们对于其本体性的认识常常是模糊的。究其缘由,主要问题就出在把“人文性”或者“工…  相似文献   

13.
祁加领 《甘肃教育》2007,(3S):22-23
语文教育家吕叔湘曾下断语:“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活”是语文教学的精髓,是打开语文教学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4.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字符,学语文就要朗读。朗读、背诵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是朗读与理解的意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则形象地说明了读书量的积累,会产生质的飞跃。前人把接受教育叫作“念书”,是不无道理的,值得注意的是,朗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而到了现在几乎“失传”,成为语文教学的“死角”,琅琅的读书声在校园里渐渐地悄无声息。原  相似文献   

15.
当把这个问题给一位从事写作的人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他会这样说:“我喜欢读书是因为我喜欢写作!”但实际上那个读书仅仅为了写作的人,不过是一个“邮差”,或者一个尾巴主义作家,而非真正地道的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别的作家,那就绝对不会有他这位作家;如果在他之前没有一位说过什么的人,那他也就不会有什么东西能说给读  相似文献   

16.
教师,特别是班主任,不仅肩负着教书的责任,更肩负着育人的重担.班主任在育人岗位上要关注学生的心灵,用爱心去教育每一个学生,才能获得真正的教育效果.花匠之所以能把一棵棵的幼苗培养成长,是因为他了解幼苗的生长特点;驯兽师之所以能把凶猛的老虎、狮子驯服,是因为他掌握了猛兽的生活习性;医生之所以能对症下药,把病人冶好,是因为他了解了病人的病况,掌握了药性和药效.同样的道理,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前提条件就是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学生才会师其亲,信其道教师才能走近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吕叔湘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认为,“活”应包括三方面: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学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个实践者,始终埋头耕耘在杏坛基层;他是一个创新者,不但超越了别人,而且还不断地超越自己;他是一个快乐者,至今诗意地栖居在绿色语文中。他,就是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赵谦翔,即“绿色语文”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回顾自己多年来的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尝试“扩展式语文教学”,是他的“戊戌变法”:实验“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昌叔湘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关键在于一个‘活’字。”又说:“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讲活了。”可见“活”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那么怎样才算“活”呢?有人说课堂活跃热闹就是“活”。其实这是“活”的表面而不是实质。我们认为,“活”起码应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在理解基础上体现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其二,灵活机动地驾驭教材和使用教材;  相似文献   

20.
王岩俊 《现代语文》2014,(1):107-108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传统语文教学的主要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的宝贵经验,要求我们在从事语文教学中重视朗读的重要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说明了书读得多语文水平就会大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