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来话长。《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的采访、写作和发表,距今已有22个年头了。通常,有些事做过后便遗忘了,而这篇报道,却使我们常有记忆犹新之感。这也许是由于深深的激动强化了记忆的缘故,所以我还能写出这篇回忆。这篇报道发表于1960年2日28日的《中国青年报》。第二天,《人民日报》即全文转载,并加了热情洋溢的编者按。接  相似文献   

2.
去年,我在青藏公路沿线奔波采访了两个多月,行程二千公里。期间,在《青海日报》发表系列通讯二十五篇,消息及其他题材十四篇,合计近四万字。这次采访,对我来说,在业务上,在毅力、意志及工作方法上,都是难得的锻炼。这几篇日记,是我采访生活的一些真实写照。六月二十三日星期日夜深人静,高原古城西宁睡了。我在灯下翻阅着有关青藏公路的历史、地质、气象等资料。明天就要出发了,第一次接受这样的采访  相似文献   

3.
今年5月7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刊登了我写的访问日本的一篇报道《一位日本朋友的忠告》。报道发表后,有几位中央领导同志对此文作了批示,认为报道中提出的问题值得重视,后来国务院办公厅又将这篇报道转发给各部和各省的领导同志参阅。这篇不足一千字的文章引起领导同志的如此重视,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新闻与写作》编辑部的同志希望我谈谈采写这篇报道的体会。我想了想,其实没有什么更多新的经验和体会可谈的。如果硬要说一点,那么还是大家常说的那一条:平时多思考,采访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四大期间,我作为正式代表,除了开会,还每天赶写一篇《十四大手记》,在《经济日报》上发表,前后连续写了九篇。这些手记见报后,在读者中引起了一点反响。我心里很清楚,这九篇《手记》都属于“急就章”,读者之所以产生一点兴趣,无非是看在“一边开会,一边写稿”的份上。其实,这对新闻工作者来说,本是天经地义的事。怎么会想起写《手记》?许多朋友这样问我。我的回答是:“逼”出来的。我这次是第二次写党代会手记。1987年,党的十三大期间,我也写了九篇手记。当时的情况是,分配给《经济日报》采访十三大的记者名额只有两个(其  相似文献   

5.
这是距今31年前的事,是我终生难忘的一次采访。1980年5月15日《河南日报》一版通栏发表了一篇本报消息,肩题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同志永垂不朽主题是:刘少奇同志骨灰迎送仪式在郑州举行副题是:王首道、刘澜涛、王光美等同志乘专机前来迎接,刘杰、赵文甫同志随机前往护送。我和刘志章同志参加了这次全程采访。周淑丽同志拍摄了照片。  相似文献   

6.
1997年底,中共黑龙江省委《党的生活》杂志为配合省委提出的“抓住第二次机遇、搞好第二次创业”的战略部署,组织了一次“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报道记者大行动”,并从1998年第1期开始,以系列报道的形式隆重推出。我采写的新闻述评《让劳动者真正当家做主》作为首篇报道发表后,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反响。活动结束后,这篇报道被评为唯一的一篇优秀文章一等奖。 通过对这次采写实践的回顾,我有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7.
《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人民日报》(1966.2.7)上发表之后,在全国各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同时,这篇报道的作者穆青、冯健、周原的名字和焦裕禄一样,在亿万人民群众的心目中扎下了根。 6月中旬,三位作者之一的冯健同志来古城西安开会。借此机会,我特意拜访了他,向他请教有关新闻业务方面的知识。冯健同志曾任新华社副社长,现为《燎望》周刊社顾问、中国新闻学院教授。他说,我就《人民呼唤焦裕禄》这篇报道的采访过程来谈谈开掘主题的问题。在新闻采访中,开掘主题的过程就是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只有认识了它,才能报道它;认识正确,报道  相似文献   

8.
宣传改革、支持改革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然而,怎样把进行中的改革报道好,搞得引人入胜,与人民群众心心相通,这是我们在新闻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们组织并执笔采写的《本报对贵阳街头280多行人的随机调查表明:改革是群众最关心的话题》的报道6月21日在贵州日报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都在一版显著位置转载,不少同行也认为这篇报道有新意、有突破。我们为什么要组织这次采访,又是怎样完成这次报道的呢?去年十月,报社为  相似文献   

9.
1981年8月3日,《北京日报》一版发表了通讯《一幕发人深省的悲剧》,报道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生冯大兴,从“业务学习尖子”堕落成为“抢劫盗窃犯”的思想蜕变过程。我参加了这次采访,至今仍留有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10.
王敏 《中国地市报人》2011,(11):104-105
隐性采访由来已久。早在1890年,美国女记者内利·布莱(真名为伊丽莎白·科克伦)假扮精神病人住进布莱克韦尔岛精神病院,调查病人受虐待情况,并写了3篇长篇报道,以《疯人院的10天》为题在《纽约世界报》上发表,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这是世界新闻史上较早的有影响的隐性采访,被奉为隐性采访史上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1.
去年9月28日,山东滕州籍运动员毛新源在第11届亚运会上为山东夺得了第一块金牌。我采写了现场短新闻《妈妈心系亚运》。这里,想就这篇新闻的采写前后谈点感想。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有句名言:吃人家嚼过的馍没滋味。作为一名记者更是如此。多年来我就把“不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重复报道别人报道过的东西”作为一条规矩,严格要求自己。在自己的采访范围内,重要新闻力求报道在他人之前。这次亚运宣传,我共发了6篇稿,其中有4篇被新华社播发,两篇被《中国体育报》刊用。诸如94岁的枣庄市政协常委郭允生,把女儿从台湾寄  相似文献   

12.
《普通人的故事》是大众日报的一个名牌栏目,并获首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为了增加这个栏目的可读性、形象直观性,我尝试着用图文相结合的方式,采写了《杨金明:爱心创奇迹》、《房东奶奶张静怡》两篇新闻稿,两篇稿件发表后,当日就被评为优等稿,开创了这个名牌栏目用摄影形式报道的先例,受到大众日报编委们的好评。通过这两篇优等稿的采写,我受到以下启示:一、深入生活发现素材摄影记者只有多深入生活,才能了解和发现许多方面的新闻线索,有了好的线索,再经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才能抓拍到一些有情感的、典型的精彩瞬间。2000年3月10日,在德州市德城区官屯乡堤岭村采访,我  相似文献   

13.
我是一九八三年开始搞通讯报道的。全年,只在县广播站发表了四篇稿子,省级新闻单位就别想。经老通讯员介绍:要想搞好通讯报道,首先要熟悉新闻业务知识,向‘哑巴’老师求教。于是,我就订阅了一九八四年度《新闻通讯》,其中《新闻业务研究》、《采访札记》、《通讯员生活》等专栏,办的生动活泼,有比有  相似文献   

14.
对从事新闻工作已逾10年的我来说,除厚厚的一摞剪报本外,还有两大抽屉各级新闻单位颁发的获奖证书。在这些证书中最让我自豪的是一套连环奖的证书:一篇十分简短的现场新闻,竟获4份奖励证书。这篇发表于1997年的报道,当年先后被评为河北省新闻奖一等奖、新华社中国时事报道好新闻三等奖、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二等奖、《人民日报》现场短新闻竞赛二等奖。这篇新闻就是《张胜利讲第一课》。1997年6月20日,我在保定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采访,办公室主任说,中国希望工程救助第一人张胜利今天从上海第一师范毕业归来,一会儿就到了。我喜出望外,在第一…  相似文献   

15.
情系雁翎队     
《雁翎队》这篇报道,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在延安采写的,发表在1943年8月22日的《解放日报》上,距今已整整58年了。 1943年的“七·七”前夕,《解放日报》编辑部为纪念抗日战争六周年,曾组织编辑记者采写一批反映敌后军民英勇抗战事迹的报道,以鼓舞全国抗战军民的斗志。当时编辑部派我去中央党校采访,那里正有一些从敌后根据地来的部队干部在集中学习。他们几乎人人都有一些不平凡的战斗经历,都能讲出一些可歌可泣的故事。但是,找谁好呢?我考虑了很久,决定采访来自冀中的同志。因为1939年我曾随八路军120师主力挺进冀中,在那里打过近一年的游击战。那里艰  相似文献   

16.
1983年春夏之交,我去长江流域作了一次采访,写了《长江,愿你早日恢复青春》和《浩浩长江,何日百舸争航?》两篇通讯,发表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 有位青年记者曾经问我:长江流域那么广阔,记者只身一人,如何在比较短的时间里,掌握全局,抓取主要问题,及时写出报道呢?我的回答是:  相似文献   

17.
杨勇 《军事记者》2013,(11):70-70
基层是新闻报道的源头活水,只有深入基层、深入基层一线、深入火热生活,写出的稿子才会有现场的温度、有思想的深度。作为报道人员,只有到活水中,才能逮到活蹦乱跳的“大鱼”。就拿我最近发表在《解放军报》上的一篇题为《“新闻发言人”列入训练内容》一文来说吧。写这篇稿子时,我们单位正在与兄弟单位联合开展首都防空军事演习活动,采访期间.我无意中看到了师宣传科干事张涛手中拿的一份“军事新闻发布会脚本”.这立刻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我感觉这里面肯定有“文章”。  相似文献   

18.
《新铁路工地巡礼》专栏关于铁路建设的系列报道,赢得社会各界好评,特别是在铁路战线引起强烈反响。我有幸参加这次采访,写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不愧为开路先锋》两篇通讯。这次报道之所以成功,除了报社领导重视之外,更重要的是记者在下基层、跑现场,深入第一线,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直接交谈接触中获得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19.
去年12月1日,我采写的批评报道《黄岩热电厂锅炉故障供汽‘打摆子’黄罐集团出口桔罐难产火烧眉毛》在报上刊登后,引起了较强的社会反响,台州日报就这一问题,连续发表了六篇跟踪报道,促使有关部门不但解决了供汽问题,确保了桔罐顺利生产,还促使久拖未决的热电厂三期工程于今年1月11日动工。最后,我以一篇《热电厂保证供汽,桔罐生产进展顺利》的消息,为这次“供汽”问题的报道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20.
今年三月上旬,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我省造林绿化,实现今年消灭全省宜林荒山的战略目标,省委办公厅负责组织的有省报、省电视台、省广播电台及其它新闻单位参加的“灭荒督办行”系列宣传报道活动。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采访。在历时近10天的时间里,行程近2000公里,调查研究了随州、丹江口、郧县、郧西4个县(市),采写了4篇消息。在这4篇报道中,除《万众一心,克难猛进,郧县大打灭荒攻坚战》这一篇为正面表扬稿外,其余三篇都是抓问题的批评性报道。稿件见报后,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同时也受到省委督办处、省林业部门及报社内部的好评。 这次采访实践,使我对应当重视舆论监督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报优良传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