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言会根据时代的变更而不断变化、发展,语言的运用是否得体与语法、逻辑等都有很大的关联,但与人们的习惯更是有着紧密的联系。"买单"与"埋单"这两个词在词义上有着很大的差别,但是随着人们的使用习惯,已经不再注意其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首艘航母的诞生,原本只出现在方言中的"走你"一词成了流行语。为了对这一词的来龙去脉和使用作出详细的描写和解释,现从语义、语法、语用三个平面进行分析,研究流行语"走你"的来源、涵义、结构、使用语境等问题,呈现出词义虚化、语法关系模糊,使用固定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被动式和处置式是汉语中两种相互对立的句式,但"给"可以充任其中任何一种的语法标记词,甚至在一些歧义句中,它可以既表被动又表处置。"给"最初是表达给予义的动词,后来在适宜的句法环境中,随着动词词义虚化,经过重新分析,它就逐渐演变成被动或处置的语法标记。同时,"给"的语法化过程也符合"语义地图连续性假说"。  相似文献   

4.
予词“给”[kei]的来源没有定论,但可将“给予”义作为予词“给”最先获得的意义。从历时的角度对“给”的词义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并把“给”的词义演变分为三个模式,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佐证可以说明“给”词义的语法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的""地""得"是现代汉语中高频使用的3个结构助词,日常书面用语中经常混淆使用,常会造成表情达意和理解的偏误。本文以晋城新闻媒体用语中"的""地""得"的错误用例为语料,通过分析其差错原因,探讨结构助词的具体语法功能及使用规则。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历时和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基于CCL语料库,重点考察"脚"和"足"的词义演变过程与动因。发现:第一,"脚"最早出现于篆体字中,历经朝代更迭,词义发生扩大,词义辐射范围扩大,从指称身体部位逐步转移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乃至文学中。"足"最早出现于甲骨文中,但至今词义变化不大,词义基本局限于身体部位与物体支撑物及物体的基础与下部三方面;第二,二者词义于汉发生重叠,到唐"足"的大部分词义被"脚"覆盖,"脚"基本实现了从"小腿"到"脚掌"的转变;第三,隐喻的象似性在二者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与普通话相比,河南罗山方言的"些"的意义和用法都很特殊。根据表达的词汇意义可分为三类:一,词汇意义实在的"些";二,词汇意义有虚化迹象的"些";三,词汇意义完全虚化的"些"。分别从语法格式、语法意义、词义特征及语用等角度对这三类"些"进行讨论,从而揭示出罗山方言"些"的特征。而且,当今罗山方言"些"词义的三种形态正反映了"些"词义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通过"X了""ad.+X"类词语的虚化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汉语中,存在着从表达评价、判断到表达语气这样一条语法化途径。该途径说明在语法化过程中,词义、句式义、功能义是相互作用的。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语气词"吧"是一个决断行为的标志。  相似文献   

9.
前辈时贤对"一味"的词义演变的解释稍显笼统,不够详细透彻。笔者将从语言学与认知学的角度,对"一"、"味"语素义历时演变探讨"一味"词汇化道路上两个阶段的演变,并最终完成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古文字字形记录了"人"与"民"的原始含义,二者造字之初是截然对立的"最贵者"与奴隶。但是随着词义的发展演变,二者的对立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论语》中"人"字出现了219次,"民"字49次。通过对这些材料的逐条分析,找到二者所体现的关系。从而证明春秋时期二者虽大量保留原始含义但已经有了变化,即出现了泛指人的情况,词义发生了泛化。  相似文献   

11.
"对"是现代汉语常用介词之一,具有多种语法意义。本文从介词"对"的语法意义、"对"字结构及其句法功能、"对"与相关介词的替换关系、"对"的语用和篇章功能四个方面出发,总结和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介词"对"的研究,并对相关课题的研究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2.
复音形式的"无有"是由单音词"无"和"有"经历词汇化和语法化的过程逐渐演变来的。组合的复音词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词形逐渐凝固,词义逐渐虚化。"无有"在使用的过程中又逐渐呈现出地域的差异性,使用范围和频率都逐渐缩小,直至被新词"没"和"没有"取代。  相似文献   

13.
"be"和"是"分别是现代英汉语里的高频词,二词的语法特征具有多面性,既具备动词的语法特性,又与典型动词有一些差异,带有其他词类的特征。该文讨论了"be"和"是"的词类范畴,并对比分析二词在句法语义方面以及作为焦点标记的相似相异之处,对于英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语中"抓"和"握"词义相近又有区别,本文首先考察了"抓"和"握"在字典中的相关记述,并指出了一些不符合字典定义的例句。接着对相关先行研究进行总结,指出存在的问题点。最后结合实例围绕着持有动作的侧重点、持有时间、持有目的、手和对象物之间的距离等问题分析了二者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60名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对"深"、"浅"词义掌握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1)3个年龄组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深"、"浅"词义的掌握上存在显著差异,9-10岁儿童在掌握上的得分显著提高;(2)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对"深"的掌握要显著好于"浅"的掌握,对"深"、"浅"表示距离、颜色含义的掌握显著好于表示时间、程度含义的掌握;(3)中度智力落后儿童在"深"、"浅"词义掌握上的得分随着实验任务难度的增加而下降。教育者在教学中,可适当增加对智力落后儿童"浅"等负向词的词义掌握的教育。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研究常常仅从句法结构的角度分析,认为"曷其"、"彼其"中的"其"可有可无,或释为"助词无义",或以为可以不译。本文从汉语认知功能、篇章语法的角度分析了相关例句,指出这些"其"在特定的语境中都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安徽枞阳方言话语标记"好人吧"的核心义是表否定,主要包括对观点的否定和对言语双方所提及的事物的否定。其语用功能表现为弱化语力、标示劝止和话轮延续三个方面。话语标记"好人吧"是经过否定语境中重新释义而来,语法化和词义的主观化同步。  相似文献   

18.
对网络中流行的“严重”一词进行词义和用法的描写分析,探究“严重”在网络用语中出现了一种类似于程度副词的语法功能这一现象,并从语义基础、语言的“更新”以及语用者的心理等方面对其作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语法意义和显性标记两方面分析"只得"和"只好",旨在解释二者的互换条件和区分二者。在选项合意性方面,"只好"的合意性源于选项的数量;"只得"的合意性则源于视点的变换。在情感凸显性方面,"只好"的情感量高,"只得"的情感量低。叙述客观性方面,"只好"无此用法,"只得"能满足客观语境的需要。显性标记使用频率差建立了二者的标记系统,并帮助区分二者的各项语法意义差异功能,分有心理委屈类,行为反常类。  相似文献   

20.
文通过从古典诗词和文学名著里等摘取的诸例句,分析了“把”一字词性词义的演变、语法特征及所表达的丰富的意义内涵。在正确认识和分析该词的基础上,针对多义词汉译维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