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痴心不变     
我是一名参加军报第7期、第9期和第12期新闻函授的学员。入伍7年来,虽然工作岗位调换了多次,但我对函授中心的喜爱之情和对中心老师的感激之情却痴心不变、与日俱增。1996年3月,刚刚穿上军装的我,便在团报道组组长的极力怂恿和大力推荐下,报名参加了中心的函授学习。随着一期期函授通讯和《新闻与成才》(现为《军事记者》)的如期而至,我对新闻写作的基础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中心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我试着写了一些稿件,没想当年就在《新闻与成才》杂志和函授通讯中各见稿一篇。我也成了官兵心目中的“兵秀才”、“笔杆子…  相似文献   

2.
1月上旬,笔者从成都军区某师上报的~份调查报告中获悉:该师3年来拜《新闻与成才》为“师”的216名官兵,个个学有所获,人人受益匪浅。69%的官兵转业复退后找到理想工作,31%的成为部队机关的“笔杆子”。这个师在培养报道骨干时,始终视《新闻与成才》为育才的良师,成才的益友。他们每年要为每个报道员订阅一份《新闻与成才》、并鼓励新闻爱好者及机关干部订闭该杂志,从中学习新闻知识,掌握写作要领。报道员余新入伍后酷爱新闻写作,可苦于无师指教,进步缓慢。一次偶然机会。他看到《新闻与成才》杂志,爱不释手,从此他视《新闻…  相似文献   

3.
1977年,单佐满穿上军装没过多久,一位干事到他所在新兵连选挑“笔杆子”,问他新闻由哪三部分组成。他回答:“导语、主体和结尾。”后花了一天时间采写篇消息算是干事对他的考核,结果合格,单佐满成了师宣传科报道组的一员。不到一个月,他采写的通讯《喜看红四台,又创新成绩》在原乌鲁木齐军区《战胜报》头版头条加按语刊出。这一年,他共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60余篇。“我是从黄土地走来的农民儿子,父亲给予我忠厚、真诚、助人为乐的品性是我一生的精神源泉”。也正像他说的,无论当排长还是干事,单佐满始终没有改变自己对新闻…  相似文献   

4.
围绕去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一版头条消息的写作,在新闻界和读者中引起了不同的议论。分别刊登在《新闻战线》1996年第8期上的《一条违反新闻写作原则的新闻稿》和1997年第2期上的《什么是新闻的写作原则?》,就是一例。无疑这对于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建设,改进新闻的写作,是有益处的。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关心新闻事业和包括努力提高业务素质在内的新闻队伍的全面建设,多次提出要“出精品,出人才”,要培养“新闻名家”,要做到“业务精”,要“脚踏实地,在打好思想政治和业务根底上,老老实实地下一番真功夫…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非事件性新闻”? 1963年第1期《新闻业务》上,曾发表了寄晨同志撰写的《在工作中感到的几个问题》一文其中就提出了“非事件性新闻”这个概念。该文谈到新闻写作时认为,还有一类新闻不能完全用我们所肯定的新闻写作理论的框框去套,作者说:“这里所指的主要是一部分非事件性的新闻,有人也称之为组织性的新闻”。从此,“非事件性新闻”在新闻界就作为一个新闻种类被提出来了。1980年5月新华社在国内新闻业务改革座谈会上,又重点研究了改进“非事件性新闻”的写作问题。接着在该社业务刊物上接连发表了几篇探讨性文章。随后,一些新闻刊物也相继发表了探讨性的文章。比如1981年第1期《新闻战线》上发表了张铭青同志的《探讨“非事件性新闻”》一文;1982年第1期《福建日报通讯》上发表了祁泰同志的《“非事件性新闻”浅析》;1982年第11期上海《青年报之友》上编发了《关于非事件性新闻》的材料,等等。  相似文献   

6.
刘练文上中学时就常有散文、诗歌在家乡小报、校园文学上“点缀装饰”,深受老师的器重和同学的钦佩。1994年12月,刘练文带着未圆的大学梦,来到了大别山深处某部当了一名装甲兵。火热的军营生活立刻拨动了他的写作之弦,激发了他的写作灵感。一本《新闻写作入门》、几本《新闻与成才》杂志便是他的最好老师。凭着灵性和较好的写作功底,他投出的第一篇新闻稿件《“闷葫芦”变成了“金喇叭”》很快被《前卫报》刊用了。首战告捷,他棒着散发油墨香味的报纸,又雄心勃勃地参加了解放军报社第七届新闻函授学习。不久,他被挑选到团报道组当专…  相似文献   

7.
踩着改革开放的激越鼓点,传呼基层官兵新的心声。解放军报头版的《集思广益》小言论专栏,在努力求新的实践中度过了她十岁华诞。十年来,这个议论风生的“群言堂”,采用了军内外作者1160多篇来稿,成为我国报纸微型新闻评论园地一朵虽不起眼却也清新幽香的小花。最近,它又被评为第二届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名专栏。 编辑《集思广益》这一栏目的解放军报评论部是一个富有战斗力的评论创作集体。原主任苏建军是总部机关的“笔杆子”,主持军报评论部工作以后,凭着苦钻和勤奋很快进入“角色”,成为政论行家。副主任刘格文曾是当年以新闻言论和杂文写作蜚声文坛的“杨柳榭”的成员,他的一些言论作品曾在军内外产生过较大影响。他积极协助部主任谋划言论工作,亲自写作编辑重点言论,出手的言论具有思想深邃、论证  相似文献   

8.
烟台航运大队宣传干事王晨钟情于业余新闻写作,笔耕不辍。4年中,他采写的新闻稿件被中央、省级单位采用260多篇,他本人连年被上级机关和新闻单位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荣获新闻报道一等奖。为此,船运大队先后四次为他荣记三等功。去年《陆军船艇》杂志社聘请他为首批特约通讯员。爱岗敬业、勤于耕耘是王晨立足岗位,热心业余报道的动力源泉。1992年毕业于炮兵指挥学院的他,来到了烟台警备区教导队,当上了一名炮兵侦察专业的教员。但他怎么也想不到一双操炮的手竟也“摇”起笔杆子,与新闻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警备区…  相似文献   

9.
端详着这位采访过成百上千人的被采访对象,我们明白,仅凭手中这支稚幼的笔,是无力概括出他20多年新闻生涯中的耕耘与收获,欢乐与痛苦的,因此,只有选择地选好新闻角度这个小侧面。20年前,团报道组长在新兵连的黑板报上发现了初露“小才”的岳林才,在分下者连队第36天就从施工坑道调到报道组,从此握起了笔杆子。不久,他便在驻地《安康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站岗》和《党旗颂》。然而.就在他新闻之路刚举步不久就遇到挫折。那天,热情极高的岳林才拿着一篇报道部队修桥的稿件请政治处领导审查,不想却挨了一顿批。原因是他在稿…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曾磊鑫、韦金明报道:日前,驻藏某旅召开2003年新闻工作总结表彰会,该旅政委宋景原和旅长夏怀军亲手为士官报道员晏良缀上金灿灿的二等功奖章。这已经是他在2003年获得的第四项荣誉。晏良2002年开始学习新闻写作,是解放军报新闻函授中心第12期的“优秀学员”。两年多来,他认真研读《军事记者》、《新闻写作简明教程》、《吹毛求疵》等函授教材,虚心向辅导老师请教,积极采写稿件,使自己从一名仅有初中文化的“打工仔”,迅速成长为一名“兵记者”,学写新闻第一年便发表稿件110余篇,荣立三等功一次。2003年,晏良戒骄戒躁,勤奋学习,扎实写…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夏邑县审计局把培养“笔杆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千方百计为“笔杆子”提供写作创作条件,局里为他们购买了10多部电脑,信封、邮票等费用全部解决。同时定期不定期聘请新闻、文学方面的行家到该局为大家传技,让“笔杆子”参加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新闻、文学培训班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用事实说话”的争论,是由尹连根引起的:1999年他在《新闻传播》上发表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随后《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陈力丹又在《采写编》2002年第4期上发表了题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的文章,似乎是从更高的层次对问题进行了论述,随后在理论界各有不同角度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真正的老师     
自从几十篇稿件见报后,自己便有了什么“秀才”、“笔杆子”等雅号,不少学员前来向我请教写作技巧,并尊称“老师”,让我很难为情。压根没想到我一个不足两年兵龄的普通战士,居然会成了军校大学生的老师,心中那股兴奋劲就甭提了。直到有一天,学员队孙教导员带着几个学员一起邀请我到他们队为新学员们讲一堂新闻写作课,我这才慌了手脚。讲新闻写作课对我来说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我哭丧着脸去找政委,寻找救策。政委听完我的话后,微笑着问我:“小王,你能在短时间内发那么多稿件,靠的是什么?”“全靠《新闻与成才》的启发和…  相似文献   

14.
蔡惠福《运用深度报道强化军事新闻的指导性》 (《新闻与成才》1994年第4期) 文有仁《毛泽东与新闻写作》(《新闻与写作》1994年第4期) 郭东斌《在舆论导向中发挥“空调机”作用》 (《新闻战线》1994年第4期) 满运来《大变革给新闻宣传带来的新课题》(《中国记者》1994年第4期) 东旦《昏昏与昭昭》(《新闻记者》1994年第  相似文献   

15.
当看到自己采写的稿件《跨进营门先认亲》刊登在今年6月19日的《解放军报》第三版时,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禁不住热泪直流。是啊,在军报上稿是我从事业余新闻写作两年来梦寐以求的夙愿,如今终于如愿以偿,我怎能不高兴呢?回顾两年来的新闻写作历程,可以用“热恋”两字来表达我的痴迷程度。每天发下的《解放军报》等报,班里第一读者与最后读者肯定是我,我对报纸的爱惜与享用的程度如同守财奴惜金如命,为此还经常跟战友们红脸粗脖子。每当自己头脑中产生灵感,哪怕是“半夜三更梦醒时分”,都要拿起笔杆子操练。每当嗅觉中闻到有…  相似文献   

16.
尊敬的主编: 您好! 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平时喜读《新闻与写作》,受益匪浅,于是今年也订了一份。昨天收到今年的第一期,爱不释手,直至深夜1:30方读完。《新闻与写作》办刊之优点自不必说,我来信只是针对一个问题谈一谈。 不知您发现没有,贵刊时有一些错字出现,如今年第一期第15页右半部分倒数第6行:“……往往对个问题避而不谈”……”其中漏了“这”字,第16页左半部分正数第5行:“(均见《穆青散文集》年365页)……”其中“年”应改为“第”;第30页左半部分倒数第3行:“……笔者处过理一篇人物专访……”其中“处过理”应改为“处理过”。当然这可  相似文献   

17.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2):28-29
《再现时代长河中的真金子》、《为中外新闻人铸一座丰碑》、《“无冕之王”修筑的“长城”》、《一座指点经典新闻的文库》……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10多家新闻理论权威报刊纷纷发表消息或书评,对白庆祥主编的500万字《中外新闻名著鉴赏大辞典》进行报道和评论,在新闻界和新闻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白庆祥现任中国经济时报大连记者站副站长,主任记者。这位1976年就投身新闻事业的黑龙江人,进过电台,干过杂志,编过报纸,他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不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也在新闻理论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丘育端 《新闻与写作》2006,(1):M0002-M0002
《新闻与写作》是新闻业内很优秀的学习刊物,是新闻工作者提高业务水平的学校。对我们这些喜爱写作的人,也是一本优秀的辅导教材。2005年第11期中,“记者节专题”栏目的郭洪新、祝璐、李蕾等6人的文章,亲切感人。  相似文献   

19.
《新闻与写作》2005,(1):48-48
我是一个新闻爱好者,非常喜欢《新闻与写作》,已连续订阅了八年,从中受益匪浅。但是,看完每期《新闻与写作》后,总会留下小小的遗憾。《新闻与写作》的佳作赏析、业务交流、来稿评析等栏目,根据栏目的性质,经常需要附上所要赏析、交流、评析的“原文”或“例文”,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也便于读者学习理解。  相似文献   

20.
程道才教授是一位新闻写作研究的勤奋耕耘者。他的新著———《新闻写作基础》,已于2004年10月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这是他近年来在新闻写作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反映了他对新闻写作理论与实践的新思考。作者在该书的“前言”中写道:“《新闻写作基础》是一部专门探讨新闻写作规律与方法的著作。与一些侧重于介绍新闻写作方法、技巧的新闻写作著作不同的是,本书除了介绍上述内容之外,十分注意从写作理论方面进行探索,力求以理论统帅与指导具体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认真读完全书,笔者认为,这段文字对该书的特点概括得十分准确。注意从理论上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