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祁志浩 《文化学刊》2012,(6):177-180
"唐宋变革"论是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长期备受瞩目的重大课题之一。其成说既久,流变有加,影响不可谓不深。但回顾和总结一个世纪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如李华瑞教授在《"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一文中所说:"中国学界认识唐宋之际社会变动甚早.更不乏真知灼见。但始终没有从范式的角度特别关注唐宋的社会变革,即便有也是从五个社会形态理论出发把宋代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个阶段加以认识”。《唐宋社会变革论纲》(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论纲》)则恰是针对学术界的此种不足,试图从理论范式的角度给唐宋变革以全新的解释,可谓是一部极富张力的佳作。  相似文献   

2.
日本僧人空海(774-835),随日本的第17次遣唐使入唐,归国后应"一多后生"的要求,撰成了<文镜秘府论>一书,书中保留了大量六朝至唐代的重要文献.但此书直至清末,才由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志>中谈及,并指出此书盖为诗文声病而作.后来虽然罗根泽、郭绍虞等前辈学者对<文镜秘府论>较为重视,在其论著中大量征引该书的材料,丰富和深化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释“”———兼论《公》中之“公”自保利博物馆 (polymuseum)收藏西周中期的青铜器———“公”以来 ,已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学界于其铭文读释和文物价值 ,大部分已取得一致看法 ,唯有个别文字的读释尚存在分歧。如“公”之“”字 ,李学勤先生释“”为“遂” ,裘锡圭先生读为“豳” ,美国学者或以“X”代之 ,以示不能确定。近来 ,刘雨先生著《豳公考》一文 ,认为该字应读“豳” ,“读为‘遂’肯定是错误的”。①笔者近期亦对此字进行了一番分析比较 ,并考稽史料 ,发现该字实为“燧”字 ,青铜器应称为“燧公”。李学勤先生…  相似文献   

4.
最早提出“国家形象”一词的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Kenneth Boulding),他在1959年的《国家形象和国际体系》一文中指出:“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认知的结合,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国内学者汤光鸿在《论国家形象》一文中认为,国家形象是“外部公众和内部公众对某国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  相似文献   

5.
2003年8月18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题为《富阳惊现“唐宋大曲”》的热点追踪文章,引起了音乐界的震惊。被该文称之为“唐宋大曲”的,那是一直流传于浙江富阳乡间的“古亭音乐”。据研究“古亭音乐”的学者陶明辉称:它来自南宋宫廷,属宫廷音乐,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南宋景炎三年(1278)元军攻入临安,宋朝崩溃,宫廷乐师纷纷流亡隐居在浙江富阳的真佳溪村,由此,此乐便流落民间。“古亭音乐”可以称之为音乐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6.
《中国梦文学史》(先秦两汉部分),傅正谷著,光明日报出版社1993年出版。 梦与文学有不解之缘。把写梦的作品当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类来进行史的考察,目前尚未有过。傅正谷的《中国梦文学史》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填补空白之作。在这部书中,作者独辟蹊径,采取了“论”、“史”结合的方式,先以“总论”解决理论前提,继而以“史”带“论”,以“论”说“史”,描述与评论并轨同行,最后的“结论”再做理论研讨。该书独特的任务、独特的观点、独特的体例和独特的写法,是以往文学史著作中所罕见的,从而形成了该书的一个显著特色。有评论者指出,该书“材料丰富,立论大胆,至于其中某些新见,虽然还有可斟酌的余地,但也不失为有启发性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7.
2005年7月10日至13日,由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教育学院和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学会联合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武汉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的专家、学者91人,提交了论文54篇,另有口头报告26次。大会以会议报告、讨论、《论文集》和代表性学术著作展等形式,对中国古代散文作了较为全面而有成效的研讨,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回顾与展望,谋求中国古代散文研究可持续发展大会首先对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作了回顾与展望。谭家健《十年来古典散文研…  相似文献   

8.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在对外传播领域开展了一系列研究,“跨文化传播论坛”余音绕梁,为业界瞩目,为中国软实力建设提供了可贵的借鉴。同时,由研究中心精心策划的《向世界说明中国——赵启正演讲谈话录》、《智慧传播——赵启正论交流艺术》、《当代中国国家形象定位与传播》、《日本韩国国家形象的塑造与形成》、《危机事件报道案例分析》等图书也颇受业界好评。研究中心的境外涉华舆情研究也在对外宣传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开办此栏目,就是借助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的研究平台,展示相关成果供读者交流分享。 《关于国家形象传播的思考》一文的作者对国家形象传播的很多思考言之有理,其中对美国和日本的国家形象分析,颇有新意。例如,在最近美国《时代》周刊公布的国家形象调查中,由于美国的国家道德权威和国家信誉受到了空前损害,而导致现如今美国的形象欠佳,但日本的得票率却不低。反观中国,作者在思考之余,也发出了我们在国际上还没有一部像《辛德勒名单》那样的作品的感叹。  相似文献   

9.
漳州文化传统对郑子瑜学术操作的影响毛策神交新加坡华裔学者郑子瑜先生已经好多年了。近年来,他曾在大陆出版了《诗论与诗记》、《挑灯集》、《中国修辞学史稿》、《唐宋八大家古文修辞偶疏举要》、《郑子瑜学术论著自选集》等学术、文艺著作。加上他分别在新加坡、日本...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越来越受到各国中国文学研究者的重视,处于不同文化背景而采用多种视点展开研究的非汉语的成果,不仅使《文心雕龙》赢得了新的读者,而且为它的研究赋予了崭新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从文化交流史的角度去探讨《文心雕龙》在异国传播研究的历史。 关于《文心雕龙》在日本的传播,我读过土田杏村、太田青丘、户田浩晓、兴膳宏等学者的论文,他们对《文心雕龙》传播轨迹的挖掘与描述,引起了我对历史上日本学人对中国文学理论容纳摄取倾向的思考;另外,在我读到的日本古典文学著述当中,也发现了几则上述论文未曾涉及的材料。我愿把这些材料与我的看法简述如下,以供研讨。 一 上述论文都已指出:在宇多天皇宽平年间(889—897),藤原佐世辑录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当中杂家部及别集部均有“文心雕龙十卷刘勰撰”的著录,这说明九世纪后半叶《文心雕龙》便已东渐日本。实际上,从都良香对《文心雕龙》的引用来看,它传入日本的时间表还应提前。  相似文献   

11.
春秋礼乐文化的解体和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叙述了春秋前期礼乐文化的一般状态 ,而后集中讨论春秋后期礼乐文化的危机和演变。论文强调 ,在春秋后期的政治危机中 ,人对礼的关注从形式性转向合理性 ,礼文化的重点由“礼乐”转向“礼政” ,礼作为政治秩序原则的意义在政治理性化的过程中突出出来。而思想家的关注的焦点 ,不再关注那些华丽典雅的仪典文化 ,而更关注现实生活世界的混乱与安宁。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早期的珠玉崇拜和水崇拜联系在一起。神话中的珠意象往往伴随出现水及水族动物 ,索珠、赠珠神话的神灵角色都是水神。早期的玉神话和水崇拜密不可分 ,玉和水的渊源极深 ,玉神话突出表现水的润物功能。早期珠玉神话沿着优美的方向发展 ,出现众多女性神灵。到了后来 ,珠玉出现阴阳之分 ,受到传统哲学的影响。神话中的珠玉意象往往寄托先民的长生之想 ,而珠玉作为美饰意象则是后来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黄薇 《中国文化研究》2006,11(3):150-157
本文通过对《野草》封面图像语言符码的考释,探寻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的历史关联性。文章认为:最早阐释《野草》意义内涵的是与这本书共时存在的书面图像,颜色和构图成为文本精神的象征表达和形象展示。在启蒙事业中鲁迅与中西艺术文化发生广泛的历史联系。经由鲁迅参与制作的书籍图像传播广远,是建构现代中国思想和艺术文化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4.
The major distinctive feature of cultural goods is that consumers must learn how to consume them, implying that preferences should be modelled as intertemporally dependent. The canonical model in the literature uses a habit formation analogy. In this paper, we discuss in detail, though in the simplest setup, a consistent preference structure for that model. Then, we derive the implications for the dynamics of two aggregate equilibrium models, a fixed price model and a flexible price model. The learning-by-consuming behaviour is characterised by a preference structure displaying bounded adjacent complementarity in the demand for the cultural good. This implies that there will be short run complementarity between the stocks of culture and financial wealth and that the adjustment of the demand for cultural goods, or of their relative price, will have some inertia. In the exogenous price model, we find that increases in income will raise the long run demand for cultural goods while increases in the relative price will decrease it. In the endogenous price model, an increase in the supply of cultural goods will imply an initial undershooting of the price of cultural goods followed by an upward transition process. Our results seem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empirical results on the demand for cultural goods and seem to offer an explanation for the Baumol and Bowen paradox.JEL Classification: Z1, E21Earlier versions of this paper have been presented at the 1st Conference of the Sociedade Portuguesa de Investigação em Economia (SPiE, 1997) and at the Xth Conference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ultural Economics International, 1998, Barcelona.  相似文献   

15.
刘勰所谓"情文"容易被误认为审美之文,即当代文论中的"文学"。我们认为"情文"乃五性外发为情,以言为媒介而成辞章。本文通过考察先秦至六朝的性情之辨对此予以论证,并阐明"情文"所指及它在哪一层面触及狭义文学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6.
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儒、道生命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意识带有甚深的文化内涵。本文考索中国古代生命意识的觉醒过程 ,并重点论述儒家重生命社会意义、道德价值的生命观和道家生命即是意义、尚无为的养生观 ,以此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金敏 《文化交流》2013,(1):12-15
吴越人以舟师主水上作战,以步兵主陆上作战。步兵作战以近体格斗为主,这样短兵器就显示了威力。剑,锋利、短小,便于随身携带,既可用于装饰,又可防身杀敌,故古人常有佩剑的风习。剑,对吴越人来讲,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格斗武器。  相似文献   

18.
19.
Abstract

This essay diagnoses how humanitarian non-governmental organisations are filling a sovereign vacuum created ironically by governments outsourcing their governing functions; this outsourcing marks a transformation of the Westphalian order of states. The proliferation of non-state actors facilitates the politicisation of human rights around how to recognise who or what is a human being endowed with natural rights, and who is a terrorist or outlaw. By tracing the connections between human rights and governmentality, I contend that human rights advocates must acknowledge that their cosy relationship with powerful militaries has resulted in humanitarian interventions using the language of rights to justify neocolonial projects that often intensify human suffering. Humanitarianism may function as a deterritorialised form of governmentality that offers a theatrical illusion of protection and security, while undermining their possibilities structurally. Indeed, I demonstrate how powerful states not only use human rights and humanitarian legitimations for their particularist geopolitical and economic ends, but also direct humanitarian NGOs strategically by proxy for their own interests.  相似文献   

20.
景观地图与社区地图作为生态博物馆的实践工具,能够帮助人们阅读本地景观、展示地方价值、识别发展问题,同时增强社区凝聚力,促进乡村遗产价值传播。地图工具伴随生态博物馆实践在欧洲得到了广泛应用。对意大利实践中的地图工具进行理论研究与案例解读,总结经验要点,并结合国内实践相关问题,提出促进国内生态博物馆建设以及乡村遗产保护和乡村振兴的启示:地图工具能够有效增强居民对本地景观价值的意识;生态博物馆的实践不能忽略乡村社会经济发展议题;生态博物馆实践中应有更多文化景观视角研究的介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