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帝王,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帝王的称号有天子、皇帝、君王之别。由于帝王乃“至尊之称”,因此古代对其称谓,也就特别慎重、讲究,并出现了许多代称。这些代称,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谦称,也就是帝王的自称;一类是尊称,即臣民百姓对帝王的称谓。一、谦称: (一) 予一人。《礼记·玉藻》曰:“凡自称,天子曰予一人。”“予一人”,即天子的谦称,意思是说我在天下也只是一个人而已,与众人没什么甚异。表示一种谦退。(二) 予小子。《礼记·曲礼下》曰:“天子未除丧,  相似文献   

2.
<正>《文献通考》现存世最早的刊本为元泰定元年西湖书院刻本,其"乐考十三"有关于"房中乐"的记载:隋高祖尝谓群臣曰:自古天子有女乐。晖远对日: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则房中之乐也。高祖大悦。然则房中之乐,非无钟磬也。毛苌、侯芭、孙毓皆云有钟磬是已。郑康成、王肃谓房中之乐,弦歌《周南》、《召南》而不用钟磬之节,后夫人之所讽诵以事君子也。陈统日:妇人尚柔,以静为体,不宜用钟。至隋牛弘修乐,采箫统之说而然之……(卷一四○,中华再造善本)中华书局2011年点校本《文献通考》作:  相似文献   

3.
报刊差错5例     
张港 《今传媒》2003,(6):77
“巡狩”不是“狩猎” 《光明日报》7月2日B3版,《古人的智慧》第四段开头:“《汤问》中说:周穆王西巡狩猎时,碰到能工巧匠偃师。” “巡狩”是一个词,“狩猎”又是一个词,而这里却将两个词捏到了一起,成了“巡狩猎”。 《列子·汤问》的原文是“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下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并没有一个“猎”字。“巡狩”又作“巡守”,《孟子·梁惠王下》“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巡狩”就是天子到下面去巡查,与打猎主事并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正>陈梦家先生《尧典为秦官本尚书考》一文以《尚书·尧典》(汉代始有《尚书》之称,故本文于《书》之统称或秦代之《书》皆称《书》,于汉代今古文本称《尚书》,而《尚书》之《尧典》与《舜典》分合问题,陈氏依伏生《今文尚书》"慎徽五典"以下皆属《尧典》而指称,本文亦一并以《尧典》称之)为秦代所改造之官本,其论据总有三端:"一曰十有二州十有二山及十有二牧","二曰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三曰五载一巡守"。此外,并主《秦誓》为秦代齐地儒生编入。今之  相似文献   

5.
原文;古之传者有言: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曰:“以封汝。”周公入贺。王曰:“戏也。”周公曰:“天子不可戏。”乃封小弱弟于唐。吾意不然。王之弟当封邪,周公宜以时言于王,不待其戏而贺以成之也。不当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戏,以地以人与小弱弟者为之主,其得为圣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从  相似文献   

6.
相台岳氏刊《九经三传》,世称善本。今所传《春秋经传集解》每卷后有“相台岳氏刻梓荆溪家塾”牌记两行(见图),前人因以为相台本群经为岳珂家刻本,又别有《九经三传沿革例》,亦肯定为岳珂所编。按《九经三传沿革例》始著录于《文渊阁目》,一册一为部,凡六部,完成者一册,余均注阙。至《内阁书目》,则云《九经沿革》一册,全;又一册,全。而张萱等注曰:“宋相台岳珂家塾刊本,与《九经总例》相同。”盖其前著录《九经总例》一册,注曰:“《九经》诸本互异,此书总其互异者详辨之。曰书本、曰字画、曰注文、曰音释、曰句读、日脱简、曰考异、凡七则。  相似文献   

7.
梗阳人有狱,将不胜,请纳赂于魏献子。献子将许之。阎没谓叔宽曰:“与子谏乎?吾主以不贿闻于诸侯。今以梗阳之贿殃之,不可。”二人朝而不退。献子将食,问谁于庭,曰:“阎明、叔褒在。”召之,使佐食,比已食,三叹。既饱,献之问焉,曰:“人有言曰:‘唯食忘忧。’吾子一食之间而三叹,何也?”同辞对曰:“吾,小人也。贪馈之始至,惧其不足,故叹。中食而自咎也,曰:岂主之食而有不足,是以再叹。主之既已食,愿以小人之腹为君子之心,属餍而已,是以三叹。”献子曰:“善。”乃辞梗阳人。(《国语·晋语·谏魏献子纳贿》)《国语》是春秋时代的历史书,是分国记事的,注意记录语言,所以称《国语》。全书分《周语》《鲁语》  相似文献   

8.
《古今正史》,为《史通》讨论历代官修史之专章。刘知几将史著类型分为两大类:一曰正史,一曰偏记小说。《杂述》篇云:"是知偏记小说,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本篇通说历代正史,篇末则称:"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通观全书,《史通》开宗明义之"自古帝王编述文籍",即是正史;"其余外传",则名之偏记小说。二者之区别,大抵正史以王言帝纪为中心,其  相似文献   

9.
汉代人贾谊在《新书·春秋》中说:"孙叔敖之为婴儿也,出游而还,忧而不食。其母问其故,泣而对曰:‘今日吾见两头蛇,恐去死无日矣。’母亲曰:‘今蛇安在?’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吾恐他人又见,吾已埋之也。’其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之以福。’"南朝宋人刘义庆之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德行》载有人劝庾亮卖掉被认为是害人的"的卢马",庾曰:"昔孙叔敖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相似文献   

10.
艳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杜预曰:“色美曰艳。”孔颖达曰:“美者,言其形貌美;艳者,言其颜色好。”①竹添光鸿曰:“凡女子称美者言颜色,则艳者其光也。美之尤者, 必有光气动人。”②按:《方言》卷二:“艳,美也……宋、卫、晋、郑之间曰艳……秦、晋之间,美貌谓之娥,美状为窕,美色为艳。”以“色美”释“艳”,不为无据,然与“美”字并列,终嫌意义重复。“艳”当指身材高大。《说文》:“(?),好而长也。从(?),(?),大也。盇声。《春秋传》曰:‘美而  相似文献   

11.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有一段借古人行事以明志的文字。其辞曰:"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  相似文献   

12.
1912年4月8日的《申报·自由谈》海外奇谈专栏上登了这么一篇文章,颇有意思。 男女易形之预言 巴黎有研究人类变化之博士名普莲者,终日刻意研究人类各部之进化退化,迄今已三十余载矣。其发明人所不能知者,已非一端,且一经发明无不表扬之证明之,并著书立说,以供众览,而各处学者亦无不倾心于博士。近闻博士又发明一种经验及其原理,并将其心得告于众人曰:  相似文献   

13.
《诗经·大雅·大明》曰:"天位殷适,使不挟四方。"传曰"纣居天位,而殷之正适也。挟,达也"。失之。今案"挟"当训"持"。《说文·手部》曰:"挟,俾持也。"《楚辞·九歌·国殇》"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王逸注曰"言身虽死,犹带剑持弓,示不舍武也"。持,谓保有之。《吕氏春秋·慎大》"持之其难者也",高诱注曰"持,守也"。守即保有。"位"当读"立","适"当读"敌"。上古位属物部,立属辑部,物辑通转,二字音近相通。《逸周书·允文》"位之宗子",朱右曾校  相似文献   

14.
唐人张祜有一首《集灵台》绝句,诗曰: 虢国夫人承主恩, 平明骑马入都门。却嫌脂粉污颜色, 淡扫蛾眉朝至尊。虢国夫人,杨贵妃之妹,“不施脂粉,自有美艳.常素面朝天。”(《杨妃外传》)诗中的讽喻姑不论,虢国夫人的形象还可以给我们另一方面的启发。她是明智的.不打扮,不粉饰,凭自己的本来面目朝见天子,却能艳压群芳,深得皇帝的恩宠。这又使我们联  相似文献   

15.
《逸礼》为西汉所发现之古文礼经,后亡逸,其篇目成为历代礼家所探讨之重要课题。利用《汉书·艺文志》经传分明与古文经学等体例得出:《天子巡狩礼》《朝贡礼》《鲁郊礼》《禘于太庙礼》为《逸礼》篇目;《明堂阴阳》《军礼》非《逸礼》篇目;《五帝德》《帝系姓》《聘礼志》为《逸记》篇目;《学礼》《弟子职》《弟子籍》《孔子三朝记》阙疑。  相似文献   

16.
冰野 《兰台内外》2007,(1):64-64
“市”最初叫作“市井”,是买卖货物的场所。《国语》有“处工,就官府;处商,就市井;处农,就田野”之说。《汉书》有“商相与语财利干市井”句子。那么。为什么叫作“市井”呢?据《管子》云:“立市必四方,若造井之制,故曰市井”。当然,古籍中关于“市井”的释义还有很多,如《汉书》颜注说:“市,交易之处;井,共汲之所”。《风俗通》所收俗说:“市井,谓至市者当于井上洗濯其物香洁”。较为后人认同的是《春秋井田记》说:“井田之义,一曰无泄地气,二曰无费一家,三曰同风俗,四曰合巧拙,五曰同财货。因井为市,交易而退,故称市井也。”  相似文献   

17.
《诗经·小雅·角弓》一章曰"兄弟婚姻,无胥远矣",二章曰"尔之远矣,民胥然矣;尔之教矣,民胥效矣"。笺训"教"为"教令",失之。"教"与"远"对文,"远"之义为疏远,则"教"当训亲呢。今案"教"当读"胶"。上古胶读见母幽部,教读见母宵部,见纽双声,幽宵旁转,二字音近相通。《广雅·释诂》曰:"学,教也。"《集韵·效韵》曰:"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广韵·肴韵》曰:  相似文献   

18.
羹隐公元年:“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杜预曰:“食而不啜羹,欲以发问也。”杨伯峻曰:“羹,肉汁也。《尔雅·释器》及《仪礼》郑《注》并云:‘肉谓之羹。’此即指上文所舍之肉,盖熟肉必有汁,故亦可日羹。”按:“羹”即肉。上言“肉”,此云“羹”,《传》变其文耳。《尔雅·释器》:“肉谓之羹。”《说文·(?)部》: “(?),鼎实。”段玉裁注:“肉谓之羹,菜谓之芼,皆主谓孰物实于鼎者。”《说文》又云:“(?),五味和羹也。从(?),从羔……羹,小篆从羔,从美。”古代食肉,用鬲、鼎之类的器具烹煮,食用时  相似文献   

19.
一、当乎理 确乎事 酌乎情 清代学者叶燮的《原诗》,是历代诗话中理论性较强的一部力作。其中《内篇》上下,对诗歌创作的理、事、情三要素作了精警的论述,对其他各种文体的写作,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天地之大,古今之变,万象之赜(zé,精深奥妙处),日星河岳,赋物象形,兵刑礼乐,饮食男女,于以发为文章,形为诗赋,其道万千,余得以三语蔽之,曰理,曰事,曰情。”  相似文献   

20.
清代著名文学理论家赵执信在他的《谈龙录》里有这样一段记载:“钱塘洪防思(《长生殿》作者洪升),久于新城(王士祯)之门矣,与余友。一日,并在司寇(王士祯官至刑部尚书,俗称大司寇。)宅论诗。昉思嫉时俗之无章也,曰:‘诗如龙然,首、尾、爪、角、鳞、鬣一不具,非龙也。’司寇哂之曰:‘诗如龙,见其首不见其尾,云中或露一爪一鳞而已,安得全体?是雕塑绘画者耳!’余曰:‘神龙者,屈伸变化,固无定体;恍惚望见者,第指其一鳞一爪,而龙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