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我们曾帮助一所小学建立心理档案.在对同年级三个班的学生进行个性及心理健康测验时.发现其中一个班情绪不稳定的学生高达50%.心理健康测验8项指标的平均值均高于另外两个班.心理疾病的检出率达32.5%,也明显高于另外两个班.经深度访谈发现,学生超乎寻常的表现缘于班主任老师自身情绪及个性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杨彦 《考试周刊》2012,(86):151-152
本文旨在研究高职毕业班学生就业心理健康状况,探索影响高职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主要采用SCL-90对289名高职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个别访谈,发现高职毕业班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检出率为28,76%,高于非毕业班学生在校期间的平均心理障碍率,可见当前高职生就业心理健康水平不容乐观,必须积极做好高职生就业心理辅导工作,构建系统的高职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良好的就业心理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SCL-90对289名高职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并进行个别访谈.研究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从而为制定适宜的心理健康对策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并适时建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良好就业心理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4.
李春禄 《中学文科》2007,(12):155-156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界的重视。据某教育科学研究所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心理健康因素的调查研究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况,有10.8%的高中生存在着各种明显的心理问题。在我校的一次心理调查中,对全校两千多名高中学生进行调查,有20%的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心理困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社会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影响,使中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据新华社最近报道:“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疾患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小学占10%,初中占15%,高中占20%。”这些枯燥的数字反映出我国教育工作中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欠佳。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内外学校教育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社会环境的复杂.各类心理障碍人群的日益庞大.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由于心理学科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心理老师一般是刚毕业的心理系毕业生.或是从其他学科转过来的有一定经验的非心理专业老师.  相似文献   

7.
为及时发现“90后”高职毕业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从而提出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文采用症状自测~(SCL一90)对“90后”高职院校的10级毕业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并以11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为参照.研究结果表明是“90后”高职毕业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心理问题检出率在躯体化、焦虑、恐怖等方面明显高于非毕业班学生.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与实施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在高校学生的档案管理中,学籍档案的内容有各学科的成绩记录和政治、品德鉴定等内容,唯独没有心理健康状况的记录。然而大量调查结果表明,从高中到大学这个特殊的年龄和特定的时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学生的比例是相当大的,约占30—40%。因此有必要在新生一入学,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的全面普查,并将其结果进行存档,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这不仅是客观的需要,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科学化的目标和方向。一、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1.有利于客观、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到因材施教。心理档案是对个体心理生活历程、…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与日俱增。本文使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对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出国班学生心理健康的总体状况良好;年级差异性显著;与普通高中生相比,学习焦虑差异性显著;心理健康状况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父母教养方式相关。研究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特殊的学校教育、日趋成熟的自身因素及良好的父母教养方式都会促进出国班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高校大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着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是高校心理教育不能忽视的问题。各高校应该充分认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力度,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学生正确的对待现实情况。  相似文献   

11.
据江苏、浙江两省对1095名中小学生调查,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占16.53%;上海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学生抽样调查结果发现,有20.23%的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原因有诸多方面,但家庭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微观环境,对学生早期发展乃至于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重大和持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教育科研“十五”重点课题《高中文化课“优秀生”与“后进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比研究》调查发现,高中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之比率高达39.79%。国内近年的众多调查还发现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比率小学、初中、高中表现出梯级递增趋势。这些数据以及高中生中发生的众多因心理健康问题而导致的不良事件表明,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关于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与对策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师范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指导策略;方法:采用UPI对266师范新生进行测试、统计、分析;结果;大学新生心理可能有问题的人数占38.3%,男女生、文科与艺术类学生之间在心理问题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结论说明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活动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4.
为了更科学地指导全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以积极主动、自信稳定的阳光心态参加高考,更全面地协助各高中做好高考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近日在杭州举办了“浙江省高考学生心理辅导研讨会”,参加本次研讨会议有来自全省高中和职高的校长、学生工作负责人、高三年级组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近两百人。  相似文献   

15.
当阳市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农村高中,现有6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500余人,在狠抓教学管理工作的同时,针对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厌学”、“抑郁”、“自卑”等心理障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任组长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发展中心”,选派一批责任心强、工作热情高的心理教育专业教师,组成学生心理辅导专班.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求职、步入社会等诸多问题,容易产生心理失衡,研究分析高校毕业班学生的消极心理,不仅有利于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更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本文基于学生工作的实践,总结归纳了当前毕业班学生常见消极心理的典型类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就如何有效的疏导这些心理问题提出了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最直接的推动力来自目前我国小学生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心理品质下降这一实际情况。众多调查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1987年,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同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夏威夷大学合作,对上海市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有27%的学生心理异常;1989年,浙江省心理卫生工作对浙江城乡不同类型学校的2961名4-16岁少年儿童心理卫生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少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达10-15%;今年,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的研究指出,有30%左右的中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及自我意识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往往是伴随学生自身的成长,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而产生,大部分是暂时性、发展性的问题。尽管属暂时性、发展性问题,如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学生的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因而,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不少地方、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逐步发展至今天,呈现出人心所向、势在必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目标,一个是发展性目标,即发展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另一个是防治性目标,即预防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心理偏差,达到心理健康。作为一班之主,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这在班主任工作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目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即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员参与、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加强教材建设;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克分发挥网络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认知状况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常模,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6%;高职学生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在某些方面存在误区。学校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学生将心理咨询作为解决心理困扰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