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什么是差错?顾名思义,差错者,不正确也。差错是报纸上与政策、法律、事实、规定和办报人愿望相违背的内容、文字和图片。差错的种类很多,有小差错和大差错,有技术性差错和政治性差错,有文字差错和图片差错,有内容差错和标题差错,有编排差错和印刷差错等等。办报的人都想把自己的报纸办好。这个“好”包括的内容很广,不出差错或少出差错,应该说,也是其中的一条。报纸差错的普遍性和破坏性  相似文献   

2.
最近听到一些报纸上出差错的事,有的错得实在邪乎。有家报纸没有识破作者的编造,刊出:“杨宗保是女娃娃”,另外好几家报刊也以讹传讹,接连转载。有的小报错字连篇,有的报纸重稿成灾。诸如此类的“新闻”,说明报纸编辑把关的机制还有问题。把关是编辑的一项主要职责。所谓把关,就是一手掌绿灯,为好的稿件放行,让它们在版面的适当位置上同广大读者见面;一手掌红灯,拦住形形色色的差错,不许它们钻到版面上去捣乱。报纸上有无差错,差错多少,直接关系到报纸的质量和声誉。有的重大政治性差错见了报,会在国内外造成恶劣影响。消灭差错对各家报纸都是大事。  相似文献   

3.
如果明天出报,邱继臣一定要在今天夜里《战友报》印出来的第一刻看到它,不管这个时间是晚上12点,还是凌晨两点。将已经校改过四五遍的报纸再读一遍,发现没有错误,他才能睡下。这样做,不完全是为了避免差错,他说,他是把这张报纸当成了生命。他的办报法——“打准结合点,让不同的读者都有看点” 来报社之前,邱继臣做了十几年理论工作,养成了探究本质的思维习惯。1998年到任战友报社社长,他首先要把握的就是这份报纸的定位,因为定位是任何一个媒体生存的理由和运转的起点。“当好军区党委的喉舌,当好基层官兵的益友”,这是他朴素但准确的概括。他说,他的“窍门”就是抓住两者的结合点,让不同的读者都找到自己的看点,特别是让战士喜读爱看。 尽管他说许多事都是相通的,但他还是把南京政治学院  相似文献   

4.
我们的报纸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令的任务,同时也承担着纯洁祖国语言的任务。因此报纸的新闻报道、文章、评论、标题,要力求鲜明、准确、生动、可读,尽可能堵住政治性差错、事实差错和文字差错。报纸的编辑应是“堵错”的主要“把关者”。报纸的编辑好比是一支足球队的守门员,施展浑身解数,扑跌腾挪,把各个环节“踢”来的差错“拒之门外”。要把报纸办成一张没有差错的报纸是很不容易的事,不过现在有些报纸的差错实在多得离  相似文献   

5.
防止报纸差错,事关大局,事关报纸声誉。我在浙江日报夜编部当了10年二版组版编辑,其后又干了5年阅检大样的工作,在防止报纸差错方面有经验,也有教训,今草成此文,以求教于同仁。 第一种方法,从文内前后表述相互矛盾中来发现差错,减少和消除差错。 所谓“文内前后表述相互矛盾”,我排了一下,一共有12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6.
由于职业关系,我常常翻阅各家报纸的《读者来信》专栏。有一个问题应当引起重视,就是“读者来信”的时效性问题。报纸对新闻的时效比较重视,但“对读者来信”的时效,有相当多的编辑人员就不那么重视了。不少报纸把“读者来信”当成“长效稿”  相似文献   

7.
近一时期负责审读报纸,所以对报纸中出现的问题便格外留意,于是粗略归纳了一下,把一些比较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差错选出来,进行点评分析,和大家共同探讨,我相信这些差错在其他地方党报中也可能会不同程度存在,现把家丑拿出来晒一晒,给大家做个借鉴。  相似文献   

8.
为了保证报纸出版质量,提升新闻媒体形象,许多中央级大报和省级党报都设立了“第一读者”这一职位,增设一道关口,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报纸的差错率,努力将完整准确的信息传递给广大受众。所谓“第一读者”,其实就是报纸出版环节检查工作的延伸和继续,是对各个版面付印后的再检查,也就是整个出版过程的最后一关。如何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环节遗漏的差错,  相似文献   

9.
报纸的质量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宣传质量和编校质量,前者是根本,后者是基础,党报的导向性、权威性、服务性,也主要是通过这两者来体现的。县市报近几年的发展,数量速度都很快,但质量效益却不高。集中反映在报纸上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差错不断,有的竟出现“更正”的“更正”之类错上加错的现象。屡屡发生的差错已影响到报业的发展,给我们办报人敲响了警钟。作为报人,对报纸差错是特别头疼  相似文献   

10.
范晓中 《青年记者》2006,(20):47-47
有一句成语叫“小题大作”,比喻把小事当成大事来办或进行宣传,当然不值得。我反其道而议之,叫做“大题何妨小作”。对于报纸来说,尤属必要。把小题目凑成大文章,乃是办报之大忌,尤其是“时间就是金钱”的今天,更要注意这个问题。如何适应当今形势,适应广大读者的阅读心态,编、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处处留心有新闻”。回顾自己多年当通讯员的经历,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所谓留心,就是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注意,特别容易懂,特别容易记,特别容易联想。具体到通讯员,就是对写稿有兴趣,由开始当成任务来完成到逐渐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凡是与写稿有关系的,别人不当回事,自己却很当回事,观察、思考、琢磨、研究,别人熟视无睹,自己却抓住不放。有了这股劲,对“留心”就算悟出了一点“真谛”。那身在基层的通讯员又该怎样留心呢?一是留心报纸动态。把读报、学报、评报、“见”报作为自己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13.
提出防止和消灭报纸上的差错,并不自今日始。远的不说,近几年来从新闻领导机关到语言学界就不断发出呼吁,要求切实解决这一问题。但是,报纸上的差错还是不断出现,成了“年年有、年年说”,“屡议屡犯”的“老大难问题”。拿我们光明日报的情况来说,也不例外。比如。风靡一时”错成“风糜一时”,“瞩目”错成“嘱目”,植物的“茎”错成“径”,“号码簿”错成“号码薄”,“候鸟”错成“侯鸟”,“闻雷失箸”错成“闻雷失著”,“覆灭”错成“复灭”。  相似文献   

14.
报纸杂志化     
所谓“报纸杂志化”,实际上就是把诸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整合,构成所谓深度报道。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大部分受众希望新闻事件发生后,新闻媒体特别是报纸能够立即全方位、多角度地提供新闻信息,希望从报纸上获得到的信息,使自己不仅能够“知其然”,还能够“知其所以然”。而杂志化恰恰体现了报纸对读者要求的顺应。一个成功的“杂志化”报纸,对每件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都应该有深入全面的报道,同时保持版面清晰和良好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5.
博览     
新闻活动是社会的认识活动长期以来,我们都是讲新闻事业的性质,也就是报纸、电台、电视台等等新闻单位的性质,从「阶级斗争的工具」到「社会舆论工具」或「社会舆论机关」等等,见仁见智,不一而足。不管这些说法对还是不对,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报刊等自己的活动当成整个新闻活动看待的.  相似文献   

16.
报纸出现文字差错,也是一种社会污染。消灭报纸差错决不是什么咬文嚼字的“雕虫小技”,而是事关新闻宣传质量和报纸生命力的大事。报纸文字需要综合治理。仅就稿件处理流程讲,至少需要把好“三关”。作者严把“书写关”。稿件书写得潦草,往往是报纸文字差错的“污染源”。有的作者写起字来龙飞凤舞,“五”“王”不分,“3”“了”一样,“干”“于”相似,“土”“士”无异,让编辑简直像认天书一样猜字。编辑很是有些苦衷。有的报纸将。货款”误为“贷款”,将“牧区”误为“特区”,将“四川省井研县”误为“四川省井不开县”,将“电话一拨就通”误为“电话一拔就通”等等,原因之一是字迹潦草造成的。不是有家小报上还出现“31人注目”(应为“引人注目”)的笑话吗?这  相似文献   

17.
报纸是极其重要的宣传工具和人民生活的教科书。防止报纸出现差错是办好报纸的一件大事。出了差错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本文结合巴音郭楞报办报的实际情况,浅谈报纸各种差错的误区、产生原因及防止办法,抛砖引玉,期望报界同仁交流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把党报办好。 报纸差错的主要类型 根据地州级党报的实践,经常容易出现的差错主要有以下几种(绝大多数出报前已及时纠正,个别的已见报): 一、错别字、语句不通、用词不当。比如“即使”写成“既使”。用错成语的现象也较普遍,如“怨天尤人”写成“怨天忧人”、“名不副实”写成“名不符实”。  相似文献   

18.
江西九江11月26日发生了5.7级地震,余震波及到周边湖北、湖南、江苏、安徽等省的部分县市。然而,就是这样一起灾难却成了少数媒体所谓的新闻“盛宴”。地震发生的次日,我正在湖北某地,当地的几家都市类报纸都拿出大量版面来关注此事。但在一些报纸上,严肃的灾难新闻被娱乐化和琐碎化了。比如有的报纸把视角集中在“金丝猴上窜下跳”“鱼儿受惊‘难上钩’”这些动物的“体验”上了;有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地震成婚礼上热门话题”“裹着被子跑下楼”“街上的电线在跳舞”这些市民讲述的琐事上了;有的“特派记者”虽然到了灾区,看到和采访的也就是…  相似文献   

19.
图书质量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无错不成书”来概括长期以来我国的图书质量状况虽然十分生动,但却不够准确。因为图书质量包括书的内容质量、编校质量、装帧设计质量和印刷装订质量,近年来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装订质量已有很大起色,“无错不成书”的错主要是指图书的内容和文字技术差错。内容、文字差错所反映的主要是图书的编校质量,人们自然就把图书质量差归罪于编辑、校对人员的工作粗放,以及出版社三审三校制度落实得不好。这样说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这只是从一个较表面的层次来看待图书质量问题。长期的、普遍性的图书质量滑坡,决不仅仅是从业人员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办报难免出差错,要想没差错,除非不办报。”还有人说,“报纸出差错那是家常便饭,何须小题大作?”这话对实际工作具有很大危害。它说明,报纸出差错存在着普遍性、经常性,而又未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工厂生产须注重产品质量,多出优质品,不出或少出次品,使用户满意,让顾客放心,以保持工厂的声誉和信誉。办报也有个保持报纸声誉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