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近来,我时不时有一些小稿被各种报刊采用,周围一些战友总爱问我:“你有什么亲戚在报社,关系一定很硬吧?”对此,我只是一笑了之;我在报社根本没什么“关系”更没什么亲戚呀!当初我刚到团报道组当报道员时,由于上搞心切,就给自己定了目标,每天一篇稿。一晃三个月过去了,我满怀希望地把近一百篇自认为“得意”的新闻稿寄向各级报社,结果泥牛入海,杳无音信,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块搞新闻的料。这时,周围战友的议论也飘到了我的耳中:“现在报社上稿全靠关系,报社没人没关系,稿子写得再好也不会被编辑采用。”于是,我写稿就开…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新闻战线的新兵,刚到报社时常常为找不到新闻线索,写不出新闻而发愁。原因是:老记者们都有自己的关系户和联系单位,手里天天攥着一大把一大把的新闻线索。特别是那些“大腕”记者,报纸上的显要位置好像是他们“承包”了似的,天天都是他们写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3.
端记者、编辑的饭碗,常遇到一个头疼的事儿,就是“关系稿”。弄得不妥当,会使你“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像人”。对此,笔者真是有说不出的滋味。“关系稿”一般来自几个方面:首先,自己身处这个凡人世界,除了父母兄弟儿女,还有上级、同事、同学;还有同乡、亲友、师长。这些关系名正言顺,充满着友爱与温馨,他们见“自己人”在报社当编辑、记者,拍胸脯说:“我某某在报社,这稿子保险登!”其次,“关系户”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几年前,笔者当上了通迅员。开始一段时间,我给报社寄去了一些稿件,然而大多未能采用。有一些好心的编辑在退稿时附言:“由于版面有限,您的稿件不能刊登”。起初,我倒也心安理得,认为自己写的文章本来不错,只是由于“版面有限”而未能见报。但后来越想越不对头,为什么我写的稿子总是“版面有限”呢?想着想着,终于悟  相似文献   

5.
我在少年时代,就向往新闻工作,并经常给报社写稿,反映一些农村青年和周围同学们的生活情景。写了几次之后,上海的青年报社居然给我寄来了一份通讯员登记表。这件事,使我高兴了好一阵子。当通讯员是有任务的,于是与报社的联系增多了。所以,我对朋友们说:“我与新闻结缘是在少年时代。”但真正闯进新闻的大门,真正尝到从事新闻工作的酸甜苦辣,却是在当上记者之后。 屈指算来,从事新闻工作已近四十个春秋。我不愿报流水帐,因  相似文献   

6.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7.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是送稿者。每天来来往往,就象穿梭一样,好热闹哩!”“穿梭送稿”,引起了我的思索。为何会出现“穿梭送稿”现象呢?首先,我想到了“这一半”——恐怕是与有些记者和通讯员上稿心切有关。反正是公家的钱(因为据我了解,极少见有“自费送稿”之例),花它  相似文献   

8.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9.
在一家报社招待所新结识了几个“房友”,经打听,他们都是来报社送稿的。有记者,也有通讯员,有几十上百里来的,也有千里迢迢远道而来的,有坐公共交通车来的,也有开专车来的……后来我到招待所登记处与服务员闲聊,她说:“你不知道,来我们这里住宿的大多  相似文献   

10.
锦州日报社总编辑高深,说报社的“头儿”难当,为啥?是因为“头儿”要当“斌”报人。 何谓“斌”报人?他说:“作为总编辑当然是管总的,报社的总管,两个‘轮子’都得会抓,都得抓好。所以说眼下总编不好当,‘文’总编和‘武’总编都是半个总编,必须是‘斌’总编,‘斌’报人,文武双全”。 高老总的有感而发,发得好!首先,是实际。大家都知道,50年代初期,全国省级以上报社,还都是两个“轮子”一起转的。就拿我们陕西日报前身的群众日报来说,当时还曾做到收支平衡,自负盈亏。可是后来一学苏联真理报,一个“轮子”给丢了,经管部门不但地位下降,而且纯粹成了“后勤保障”。这实际上是按计划经济的要求,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管理,国家拿钱办报的一种模式。当时报社“头儿”的任务比较单一,只要把报办得当地党委和读者没意见,就算万事大吉,可是现在不行了,财政断了“奶”,“皇粮”没人给,活得好坏全靠自己打扑腾。于是乎,就形成这样的局面:没有钱办不成报,钱少了办不好报。“头儿”不仅得抓稿子,还得下劲抓票子,没票子就难以保证有好稿子。你说难不难?其次,是深刻。“斌”报人,内含着辩证法,含着报业发展的方向。现在,报纸质量要  相似文献   

11.
办好服务类节目光有“热线”还不行,“热线”是客观的静态,需要有情感的人去运作,“热线”寸能“热”起来。这就要求作为节目操作者的主持人必须具备一颗“热心”。热爱听众“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作为主持人热爱节目才能办好节启,而热爱节目本质上又是热爱听众。服务类节目接触的都是听众的来电来信,要求为他们解决工作、思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主持人应把为群众排忧解难、指点迷津作为自己神圣的职责,全心全意为他们服务。我收到的众多的听众来信中有人称我同志,有人叫我朋友,有人喊我大哥,有人唤我热心人、好人……他们把…  相似文献   

12.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3.
问:我看过著名评剧演员新凤霞写的一本书《我当小演员的时候》,其中有一篇叫《唱出自己的风格来》,请你谈谈新闻报道怎样写出自己的风格? 答:我也看过这本书,从唱出风格到写出风格,隔行不隔理,有同感。做一个新闻记者,手中的这支笔,要有自己的特色。一个报社有几十、几百名记者,如果每个人都善做一样“风味名菜”,版面上就会是丰盛的“宴会”。所以说,当记者要培养自己的风格。问:怎样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呢? 答:我看有这样三点:  相似文献   

14.
在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武汉晚报推选的消息《看个“咳嗽”要掏1065元》荣获一等奖。我们深感荣幸,特将该文写作过程与写作体会记述于此。百余市民投诉“大处方”武汉晚报有一条为江城百姓所熟识的“新闻110”热线,这条热线一头连着读者,一头连着报社,编辑部一些重大选题往往来自于此。2002年上半年,编辑部在集中研究半年来“新闻110”热线线索时发现,有百余市民对医院医生乱开“大处方”反映强烈,意见集中。但由于这些投诉都不够典型,说得过于笼统,指向不一,加之我们的一些采访被有些医院以技术方面的原因予以搪塞敷衍,有一些零星报道…  相似文献   

15.
回顾2004年,我感觉最幸运的事就是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报社当记者。我进的这家报社非常不景气,发行量仅3万来份。在我进报社后的第一次选题会上,老总一针见血地指出:“报纸发行量上不去的原因主要是报纸缺乏锐气,文章没有棱角”。会上老总定下一个基调,就是以后报社一定要多搞一些批评性报道。会后我荣幸地被委以重任,专门负责采写揭露性的批评报道,专挑人家的阴暗面。我第一次的采访对象是一家英国建材公司,该公司在记者所在城市开了一家大型超市,一开业便雄赳赳气昂昂地打出了“谁价比我低,差价双倍还”的促销口号。可据我在工商局、消费者…  相似文献   

16.
采访京九铁路工地,从北到南花了30天时间,乘吉普车颠簸了4300多公里,每天除吃饭睡觉外都用于赶路、访谈、跑工地、看资料,密密麻麻记满了五个采访本,还背回有关资料10来公斤,然后又早起晚睡地“吭哧”了12天,按原计划写出了6篇(21000字)稿子。报社内外都有好心的同志问我:你呀,干吗那样“投入”?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只觉得自己是在尽一种责任。首先,正是这种尽责任的心理,使我  相似文献   

17.
据我所知,有不少报道员写作水平并不高,但却好高骜远,一出手就是洋洋洒洒一大篇。问其原因,答曰:“写小东西没意思”。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泥牛入海无消息”。我过去也曾因为这样做,结果走了不少弯路,虽然写稿不算少,但见报了了。当我向报社一位编辑求教时,那位编辑  相似文献   

18.
1990年元旦刚过,一封署名“中共百口泉采油厂委员会”的表扬信送到了新疆石油报社,信中称该报记者魏海生是“半个百口泉人”。百口泉是个远离克拉玛依市区七八十公里的小厂,小魏经常到这里采访,给这里的干部、工人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小魏在报社分工跑勘探开发一线,他一跑就是8年。克拉玛依油田有120多个采油、修井等基层队,他几乎都跑遍了,640多个计量站,他已跑了三分之二。有咱工人的味道“油田衰我耻,油田兴我荣。”这是小魏时常用以鞭策和激励自己的话。他以高度的责任心,随时关注着油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初学写稿的同志,往往不愿让身边的人们知道自己的“秘密”,犹如“丑媳妇”怕见近邻似的。对此,我有着切身的体会。我在连队当战士时,是个业余报道爱好者,经常挤时间给报社写稿子。开始,虽然热情很高,但又不敢公开,担心稿子见不了报别  相似文献   

20.
每到报社、电台等新闻单位,一些熟悉的记者、编辑一见面就问你:“近来跑哪去了,抓了点什么……”当初,我对他们的问话不怎么在意,后来,经过工作实践,我才渐渐明白了他们问话的涵义。我从1974年开始,就在基层搞通讯报道工作。当初写稿,对采与写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好,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跑到下边深入采访,往往是了解到一些情况后就忙着写稿,结果一连写了20多篇稿子,都是“泥牛入海”。当时,我认为主要是自己“喝的墨水”少。于是我就关起门来看书,练笔,尽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稿子还是发表不了。后来报社的一位老编辑给我写来了一封诚恳的来信,信中除鼓励我,还指出我写稿中的毛病,并让我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