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宋代是咏梅诗的高峰期,梅花自宋以后,文人对其认识发生了变化,审美意趣得到深度的开拓发展.梅尧臣作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写作了大量的咏梅诗,对其咏梅诗的分析,能窥视北宋初期咪梅诗的发展情形及趋势.对梅氏的咏梅诗进行分类,并将他的咏梅诗置于其整体诗歌的创作中和咏梅诗发展的整个历史中,来阐释其咏梅诗的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2.
高启是元末明初的著名诗人,咏梅是他诗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高启继承了传统咏梅诗的写法,塑造出一个个孤高、隐逸的梅花形象。在此基础上他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态变化融入梅花形象,使之突破传统的束缚,赋予梅花崭新的情感内涵,具体表现为孤高中的激愤之情、乱离惊惧之感和故友挚交之情。他打破了两宋以来重复单调的咏梅模式,为咏梅诗的发展开辟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3.
陆游咏梅诗创作取得了突出成就。其咏梅诗中梅之意象是丰富多彩的,也是独特的,既有归隐山野的隐士意象,也有贞刚气节的志士意象,还有关女仙人意象。其多彩多姿的梅花意象产生与腐朽的南宋王朝对陆游等爱国志士的打压是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宋代文人崇雅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其咏梅诗既打上了时代烙印又是诗人自身内心的写照。  相似文献   

4.
阳羡词派是清代非常重要的一个词派.阳羡词人创作了数量颇多的咏梅词.其咏梅词中萦绕着深深的故国之思:题梅花图以抒故国情怀、咏梅怀古以抒故国之思、相约探梅中流露故国之思.阳羡词人咏梅词中故国之思的产生与他们对咏梅文学的继承,阳羡地域的探梅习俗,以及他们身处易代的人生遭遇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比较了陆游、辛弃疾的咏梅词的异同:两人咏梅,都是词人审美观念的外化、人格理想的寄托,但是两人审美情趣与人格内涵却有差异;两人咏梅,都有意或无意地将梅花作为身世的寄托。但是,陆游咏梅词的寄托,似乎与自己的经历遭遇不甚吻合;而辛弃疾赋梅,则往往不离自己的身世,其雄心、其智略、其幽愤之情、其身世之感,都在不经意之中,从字里行间隐隐泛出。  相似文献   

6.
陆游的咏梅诗词数量之多,内容之丰是空前绝后的。这既表现了梅的外在美,也表现了梅的品性美,并借此象征其人格美。长期以来,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专家学者认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在意境上与陆游完全“相反”,甚至于对陆游的其他咏梅诗词也给予否定。本文全面分析了陆游的咏梅诗词,兼对郭老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7.
陆游的咏梅诗词数量之多,内容之丰是空前绝后的.这既表现了梅的外在美,也表现了梅的品性美,并借此象征其人格美.长期以来,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专家学者认为毛泽东<卜算子·咏梅>在意境上与陆游完全"相反",甚至于对陆游的其他咏梅诗词也给予否定.本文全面分析了陆游的咏梅诗词,兼对郭老的观点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8.
费静珠 《考试周刊》2010,(32):29-32
纵观历代咏梅诗词,诗人们或从花时(如早梅,盛开之梅,落梅)来写,或从花色品种(如白梅、红梅、墨梅、腊梅)落笔;或者写其形貌,或描绘其精神品格;或咏梅以托情,或咏梅以言志。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相似文献   

9.
吴文英是南宋词坛上大量填写咏梅词的词人之一,他赋予了梅花以丰富的内涵,透过其词作和词作所具有的独特的艺术创造性,我们可以充分感受词人寄托于梅花身上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时其咏梅词以词旨深藏,词意幽深的独特魅力。展现了宋词幽微深曲、韵味悠长的一面。  相似文献   

10.
本文全面揭示了咏梅成为元遗民诗人话语特征的历史文化原因与现实因素,及咏梅诗的时代特征,从而明确元遗民咏梅诗在中国咏梅诗史和中国诗歌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主要从两个方面浅议李清照咏梅词的个性特征:一是借咏梅表现恋爱婚姻中的女性情怀。二是以咏梅表现南渡流亡时的今昔之感与乡关家国之思。  相似文献   

12.
况周颐晚年避居上海期间,与梅兰芳曾有来往,创作了大量咏梅词。这种高水平的交往,在各自领域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主要论述况周颐与梅兰芳的交往,简要分析其咏梅词。  相似文献   

13.
“不知蕴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这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漱玉词》中咏梅的名句。李清照平生著作甚丰.其咏梅词虽只9首.但却曲尽梅姿之妙,梅香之幽,梅骨之傲。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咏梅的诗词,其中李清照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赋予梅以更深广的思想内涵,她把梅的生命历程与自己的身世际遇、人生道路加以对照,写梅同时也是在写自己,关照梅同时也是在关照自我.李清照咏梅,不单单是赞扬它的品格,同时也是在写自己的人生,抒自己的情怀,这就赋予了梅独特的思想内涵,而这正是她的独到之处.在艺术手法上,李清照给予梅更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特色,突出了其生命美.在词人笔下,梅的每一种情态都融注了自己浓烈的情感,词人赋予了梅以人一般的生命和灵性,使它也会有人一样的情感.李清照咏梅词确实做到了情与景的完美交融,也正因为此,才使其咏梅词具有了无限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5.
姜夔现存词八十七首,其中写梅及与梅相关的词占二十八首。姜夔的咏梅词具有丰富的音乐性,陈模《怀古录》卷中:“美成、尧章,以其晓音律,自能撰词调,故人尤服之。”独特的结构形式亦使得他的咏梅词精深华妙。正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论姜夔,“既爱其文,又爱其深于礼乐”,内在的含蓄羡是姜夔咏梅词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16.
梅意象的建立,既是一种社会历史的演进,又是一种化传统的渗透。六朝是咏梅诗的初兴期,唐朝是咏梅诗的成熟期.宋朝则是咏梅诗的巅峰期。梅意象与中国传统的道德化相互结合,表现出一种不随流俗的品格和坚贞傲岸的精神,历代咏梅诗作又是中国传统贬谪化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代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和布衣文人姜夔爱梅成癖,创作了许多咏梅诗词。他们的这种爱梅情结是与所处时代环境及其生平际遇和抱负息息相关的。两人的咏梅词都普遍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均重神韵而轻形质。但由于个人境遇和艺术主张的不同,他们的咏梅词在语言特色等方面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在苏轼所创作能编年的四首咏梅词中,除《西江月·咏梅》一词具有文字游戏性质外,其余三首分别作于密州、黄州、惠州时期,在某种程度上,以咏梅的形式折射出了作者在三个不同阶段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9.
宋代咏花诗非常繁荣,"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杨万里对梅花表现出特殊的偏爱,在其现存的四千二百余首诗中有一百四十首咏梅诗,这个数目在宋代,乃至历代诗人中都不多见。分析其原因,梅花不但契合了杨万里在诗中表达情志的需要,更与他个人的志趣、品节有关。通过考察杨万里咏梅诗,我们将不难发现,清新可爱的梅花是杨万里诗品和人格最好、最真的写照。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同志喜欢梅花,他的<咏梅>词为人们勾勒出一幅美丽动人的梅花傲雪图.翻译名家竞相将其译为英文.本文从诗歌的意象美、音响美和形象美等出发,对<咏梅>的四种英译文进行了比较与鉴赏,探析了诗歌翻译独特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