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字本图书是低视力人群重要的信息来源和学习资源,公共图书馆作为大字本图书主要的馆藏地,肩负着大字本图书阅读推广服务的重要职责。通过5W1H分析法,提出公共图书馆大字本图书阅读推广服务对策,包括服务时间、地点的选择、服务团队的建设以及服务方法等,以期对公共图书馆开展大字本图书阅读推广服务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
许多读者都知道毛泽东晚年读新印大字本线装书的事。但对毛泽东晚年读书为什么要重新排印成大字线装本、到底读了哪些新印的大字本线装书等有关情况,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笔者作为毛主席晚年的图书管理员,在此略加披露。  相似文献   

3.
目前学术界所用《论语注疏》的通行版本是清代阮元所刻的《十三经注疏》本,新近我们又从日本影印回南宋蜀大字本,这个版本有很高的校勘价值。本文在详细比勘阮刻本与蜀大字本的基础上,抽取了部分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包括很多蜀大字本能够对阮刻本补充脱文、提供异文、纠正误文的资料,论述了蜀大字本的校勘价值,希望大家能够注意这个本子,利用这个本子。  相似文献   

4.
毛晋汲古阁旧藏蜀大字本《孔氏家语》为南宋孝宗时刊本,二卷十六叶以前残阙,汲古阁本即据之翻刻,阙卷补以他本。汲古阁本《家语》版片后归吴郡沈氏宝翰楼,时间当在康熙十年前,现存汲古阁本《家语》多为宝翰楼印本。毛晋后得之酒家本残书并非宋本,而是明陆治校注本,后归钱谦益,毁于绛云楼之火。毛氏据酒家本钞补蜀大字本,此本清末归萧穆,有同文书局等石印本,再归刘世珩,有玉海堂影刻本,二卷十六叶以前绝非王肃注,不可信据。  相似文献   

5.
《明史艺文志稿》是黄虞稷在《千顷堂书目》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杭世骏、卢文弨曾辗转得见。雍正九年,杭氏得到两种从史馆抄出的文本:一是陆奎勋的经史二册本,一是全祖望的只有明人著作的五册本。乾隆间,卢文招从朱奂借得志稿,取以校订《千顷堂书目》。从体例来看,陆氏二册本与朱氏本应出于黄氏原稿,而全氏五册本或与熊赐履进呈本《明史艺文志》五卷有关。  相似文献   

6.
大字本     
大字本,主要特征是字大、开本大。大字本正文多用三号或四号仿宋体,开本多为16开,分平装、线装两种。 早在60年代,为了让年事已高的中央首长阅读方便,人民出版社排印过几种大字本。1970年底至1971年初,为适应党政军高级干部学习马克思列宁  相似文献   

7.
方厚枢 《出版科学》2005,(4):61-64,24
介绍了1972-1976年为毛泽东印制大字线装书的有关情况.从印制<鲁迅全集>(1958年版10卷本)开始到毛泽东逝世前,共印制129种,大字线装书伴随毛泽东走完生命的最后几年路程.  相似文献   

8.
1996年,我走完了人生中重要的一站,成为一名退休职工,进入了安度晚年的日子。我最早为党报写稿是在1963年,而真正成为一名党报通讯员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那时起,我先后获得100多个优秀通讯员的奖状、证书和各种新闻奖,大约在地市以上报刊发表4000余篇新闻稿和其他稿  相似文献   

9.
张升 《历史档案》2020,(1):113-119
国家图书馆藏明弘治年间碧云馆活字印本《鹖冠子》三卷,是编修《四库全书》本及聚珍本《鹖冠子》所用之底本,该书前附有馆臣所拟的一则提要稿。这则提要稿比较特殊,以往从未被学者视为《四库》提要稿,因此,本文拟对该提要稿之写作过程及作用作初步考述。一《四库》底本《鹖冠子》《鹖冠子》三卷,三册,宋陆佃(1042—1102)撰解,故又称《鹖冠子解》,明碧云馆活字印本,每半页10行,行20字,白口,四周单边,注大字低一格。板心上刊"宁"字,下刊"活字板""弘治年"或"碧云馆"。共计133叶。书中有较多朱笔在原书上的校改痕迹,也有一些朱笔签条,偶有墨笔签条。这些校改与签条均应出自四库馆臣之手。  相似文献   

10.
王春龄,上虞县百官镇人,生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卒于民国二年(1913),一生游幕,虽名不见传,但为后世遗留近10万字信稿、公交稿、布告稿、禀稿、账册和收费规目等,还有几件游幕时使用过的随身物品,为研究游幕人活动及其政治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其所留文稿和物品多在“文革”时被焚,仅少部分被保存了下来。残存的遗稿中,最早一份是清光绪二年。最晚一份是宣统二年,游幕地点在浙江省宁波(鄞县)、乐清、嘉兴(秀水)、海盐、诸暨(暨阳)和德清等地,文稿内容主要涉及县级政治运作、财政收支和游幕人生活等。  相似文献   

11.
<正>该证书毛笔填写,从右往左竖排。右侧为骑马线并加盖骑缝章。证书上方是两面五星红旗簇拥下的"毕业证书"四个大字,楷书。证书下边是两支笔簇拥着中国共产党党徽,证书两边的装饰图案除了书、本、笔、显微镜等文化用品之外,还在右侧绘制了象征农业的稻穗,左侧绘制了象征工业的机器。证书上贴有二寸免冠照片并加盖钢印。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是有时间的 没有时间,不成其新闻。所谓新闻的时效性,说到底,也就是新闻的时间性。这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新闻本身的时间,二是新闻传播的时间。 (路透社达拉斯1963年11月23日电)急电:肯尼迪总统今天在这里遭到刺客枪击身死。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导语,没有一个多余的字。所谓五要素,样样齐备。 我们感兴趣的是时间。这里也有两个时间,一是肯尼迪遇刺的时间(今天,即11月23日),二是稿  相似文献   

13.
"文革"十年期间,百花凋零,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工作也自然全面停顿了,但因为她的特殊身份,除奉命出版过一些"大字本"外,也曾出版了带有强烈时代印迹的<金光大道>等图书.  相似文献   

14.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二月,朝廷开馆修《四库全书》。《四库》馆纂修官对经办之书均需拟定提要,交总纂官核定。我们目前普遍见到的提要收于《四库全书总目》或是各阁本《四库全书》的书前提要。但是,这些提要是经总纂官修订过的,与各纂修官初拟的提要稿有或多或少的差异。因此,通过比较提要草稿与定本,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四库全书》编修情况。可惜的是,目前存世的提要稿不多(主要是余集、邵晋涵、翁方纲、姚鼐四人的提要稿),尤其是大典本提要稿就更少。近日获读陈昌图《南屏山房集》,发现其卷21保存有12篇大典本提要,是目前所知个人拟就的数量最多的大典本提要  相似文献   

15.
高正伟 《图书馆杂志》2012,(2):75-81,74
《孟子赵注》版本可考者实始于宋,其主要有三个系统:一是经注本系统,即《孟子》与赵岐注的合本,也可称单注本或章句本系统;二是与伪孙奭疏相结合的注疏本系统;三是晚起于清代焦循《孟子正义》的新注疏本系统。经注本系统宋元以刻本为主,包括蜀大字本、巾箱本、小字本、岳氏本、世彩堂本等;明清刻本、抄本皆有,包括吴抄校本、永怀堂本、毛抄校本、何氏兄弟抄校本、戴震抄校本、孔本、韩本等等。各版本之间有较为复杂的源流关系。  相似文献   

16.
张兵 《军事记者》2008,(7):53-54
2008年5月10日,人民军队报在二版头条位置刊发了一篇消息:《“草船借箭”进试卷》。稿件见报后,引来不少好评。一些读者称赞此稿内容颇有新意读来令人眼睛一亮。此稿被报社评为当月优质稿。  相似文献   

17.
正迄今为止,《燕山夜话》共有四个版本,即北京出版社1963年8月初版合集本,北京出版社1979年4月新版合集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10月版《燕山夜话》并附《三家村札记》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0年11月《燕山夜话》注释本。其中,初版合集本共分五集,每集收录杂文30篇,共150篇。1979年4月版的《燕山夜话》是"文革"后出版的第一个合集本,文前有邓拓1958年的留影,邓拓1963年3月为初版合集本写的自序手迹,邓拓夫人丁一岚的《不单  相似文献   

18.
今人对手稿本《人间词话》的性质或有误解,整理词话时所普遍采用的“刊稿、未刊稿,删稿”三分法似是而非。“通行本”曾用以指称徐调孚校注本、王幼安校订本等,但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现今的研究,应予舍弃。在理论形态和版本样态上,为《人间词话》或王国维词学寻找“终极”的做法可能会劳而少功,《学报》本与《时报》本都不足以胜任这方面的学术诉求。  相似文献   

19.
《传媒观察》2013,(1):64-64
创刊80年的美国《新闻周刊》,于2012年年底发布了最后一本纸质杂志,封面采用前《新闻周刊》在纽约大厦的黑白老照片,并用醒目大字告诉读者,这是其“最后一期纸质发行”。  相似文献   

20.
冀勤 《中国编辑》2007,(6):76-78
结识周振甫先生还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事,记不得当时为什么去中国青年出版社访他,只记得他文质彬彬、不善言谈、一副书生气很浓的样子.1963年我进中华书局,在审阅陆侃如、牟世金介绍《文心雕龙))的知识读物时,突然想到周振甫已做了《文心雕龙》选注,就对文学组组长徐调孚同志建议,何不出个选注本,更便于读者阅读原著,调孚同志有同感,便派我去了解进展情况并酌情约稿。于是我第二次拜访周先生,并向他约了稿。而这桩事正式提上日程已是1975年我从干校回京恢复工作以后,读者看到这个选本已进入80年代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