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除了遵循一般童话中的惩恶扬善、锄强扶弱、劫富济贫及褒美贬丑等主题外,还以唯美主义观点探讨"幸福"、"真爱"、"心灵之美"、"灵魂"等重大命题。王尔德的童话故事颠覆了以往传统故事的模式,在传统的童话故事中往往都是以喜剧结尾的,但是在王尔德的故事中死亡却很常见。本文分析了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情节,阐述了其对读者产生的心灵震撼,从而发现其童话的崇高目标。  相似文献   

2.
田汉的早期创作是对于“新浪漫主义”的自觉实践,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重要地位.作品中频繁出现的“死亡”情节体现了作者对于现实与艺术的思考.本文将以“死亡”为线索,探讨田汉早期剧作的艺术特征与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写了一个又一个淫纵的场面,字里行间又都透出两个可怖的字眼--死亡.纵欲与死亡,是<金瓶梅>全部情节所努力说明和最终体现出来的主题.这是一个永远新鲜的、以生命的代价不断予以证实的人类生存的主题,从中给人们以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写了一个又一个淫纵的场面,字里行间又都透出两个可怖的字眼-死亡。纵欲与死亡,是《金瓶梅》全部情节所努力说明和最终体现出来的主题。这是一个永远新鲜的、以生命的代价不断予以证实的人类生存的主题,从中给人们以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边城》和《雪国》的死亡意识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小说中大量描写了死亡,尤其在《边城》和《雪国》中,巧妙地安排死亡情节,小说的悲剧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分析这两部小说中的死亡情节,追问作家的死亡体验和宗教在两个作家创作中的影响,从而挖掘出两个作家不同的死亡意识和死亡观。  相似文献   

6.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叙述了众多人物的死亡。对人物死亡的叙述可分为客观地叙述和抒情的叙述。这些死亡叙事不仅是作者在客观地叙述英雄们的命运,更是作者塑造英雄个性、承载自己伦理价值判断和情感的重要手段,而且这些死亡叙事也增加了小说情节的逻辑连贯性和可读性。  相似文献   

7.
交通肇事罪中“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认定在现实司法实践中面临困境。本文通过对“因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证明标准问题进行实证分析,以通过该证明标准的明确达到指引司法实践中如何准确认定交通肇事罪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为了便于司法认定和正确追究责任,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致人死亡”情节的证明标准应当为:若肇事者采取积极的救助行为便有可能使被害人免除死亡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新刑法增设的对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的情节。实践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复杂多样 ,刑法条文的精神只限于因逃逸过失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部世情小说《金瓶梅》有关死亡事件的叙述比比皆是.《金瓶梅》中的人物死亡原因复杂多样,但以非正常死亡居多.死亡事件在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和体现作者创作主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体现出了以“丑”为“美”的独特审美意蕴,对小说美学意识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生老病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再自然不过的现象。近代小说家李涵秋在其小说《广陵潮》中,以死亡叙事开始,又以死亡的完美落幕结束。小说中大量死亡事例的书写,既是李涵秋用来点指江山,激扬文字的工具,同时还暗含着作者对于社会变迁的观感,对于过渡人物的点评,更有对于生命意义的尊重。用包含情感的笔墨来点染情节的发展,小说体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1.
《林兰香》中的死亡叙事在推进情节发展、串联人物关系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联属人物,推动情节;收结人物,减少枝蔓;埋下伏笔,预示下文;善善恶恶,暗含报应;怀念往事,营造气氛。《林兰香》是从《金瓶梅》到《红楼梦》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从死亡叙事中也能看出《林兰香》的桥梁作用。《林兰香》死亡叙事更多的来自感伤、追忆、梦幻。  相似文献   

12.
死亡是文学的永恒母题,在戏剧中,死亡的作用尤为凸出。它一方面促进情节的发展,另一方面,借助死亡情节的设置,剧作家的主旨得以提升并给予读者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事故频频发生,交通肇事逃逸也呈逐年递增趋势。然而,我国现行刑法对交通肇事罪的规定还较为笼统,交通肇事逃逸及“因逃逸致人死亡”只是作为一个量刑情节发生作用,依据我国刑法理论并结合司法实践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特征和罪过形式进行剖析,进而对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疑难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第五代儿童文学作家的杰出代表,薛涛的作品一直以精巧的语言和富有想象力的情节而备受儿童读者的喜爱。但与此同时,其作品中的死亡主题,也因审美对象和读者群体的特殊性,而鲜被人关注。论文在对薛涛作品中的死亡线索逐一梳理后,发现作家正是通过构建一个个饱含哲思和人文情怀的故事,消除了儿童对死亡的恐惧感与神秘感,让死亡的生命在其笔下达到了“虽死犹生”的效果。因此,薛涛小说中的死亡话题是一个极具价值而且不容回避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哈代诗歌中有大量以死亡为主题的死亡诗,展示了哈代独特的人生感悟和审美体验。哈代强烈的、独特的死亡意识,在他的死亡诗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哈代死亡意识的产生受生活背景、先人创作和宗教信仰的影响,他通过妻子的悼亡诗和描写想象中的死亡来诠释他的死亡观,哈代认为死亡是对生活苦难和不幸的摆脱,是对生活的一种胜利,死亡是对生命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交通肇事“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新刑法增设的对交通肇事罪加重处罚的情节。实践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复杂多样,刑法条的精神只限于因逃逸过失致人死亡。  相似文献   

17.
细胞是生命体最小单位,细胞死亡可分为病理性死亡和生理性死亡。病理性死亡是多种因素作用下,引起细胞膜或溶酶体破裂导致细胞死亡,以炎症渗出为特点。细胞生理性死亡是细胞遵循自身的新陈代谢规律正常死亡,没有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死亡态度和死亡标准历史演变的探讨,阐明了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人类对自己的本质认识不断深入,越来越理性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19.
死亡教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高校仅有医学院校开设的医学伦理学课程中有死亡伦理内容。令人可喜的是,目前广东一些高校已将死亡教育作为大学生的选修课程。本文根据笔者多年在死亡教育方面的探索和尝试,提出了一些主要观点和基本经验,旨在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为制定出适合高职生死亡教育的计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杨明贵 《安康学院学报》2011,23(5):52-55,59
在《红楼梦》的文本世界中,贾宝玉既以一个忧郁的、神经脆弱的诗人的身份抒发着对死亡的悲悼,又以一个孤独的、痛苦的哲人的姿态言说着死亡本身对于生存的意义。在贾宝玉的死亡观中,“死亡”既不是一种属灵的非人形式的彼世生活,也绝不是生命的简单终结,它是人内在的规定性,它本身就是生命,就是今世生活。在文化史的层面上,可以说贾宝玉的死亡哲学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设计上,依然继承了中国传统“被弃”士人在精神上自我拯救的常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