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文人传奇发展初期。“三大传奇”以戏曲表演时代,占据了这一时期戏剧艺术精神的制高点。在戏剧结构上,首创双重戏剧结构法.成为戏曲结构艺术嬗递演变的先导。在戏曲声腔上,《浣纱记》是昆山新腔改革与传播的全胜标志,成为古典戏曲音乐声腔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并有力促进明代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梅花鹿是"高跷走兽"中的表演形式之一,当地民众将梅花鹿形象加入"高跷走兽"中,以期待在祭祀中为当地民众带来福气、福运等,使得当地的生活更加美好精彩。  相似文献   

3.
"高跷扑蝶"是流传于长汀民间一项传统的民俗舞蹈。而今,无论在表演形式还是在艺术特征上都没有太大发展,并且受到的当代新兴文化的冲击。"高跷扑蝶"这个民俗舞蹈跟其他民俗文化一样,走向濒危。为了保护这一传统民俗舞蹈,文章将从长汀民俗舞蹈"高跷扑蝶"的历史由来、该民俗舞蹈的传承现状、发展的办法与措施的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4.
元杂剧是在宋金杂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北曲为声腔的新兴文艺形式,它吸收了唐以来各种歌舞演唱艺术的因素,发展为一种曲调和科白相结合,通过歌唱、念白、舞蹈和音乐伴奏,来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元杂剧是我国最早的成熟的艺术形式。按我国传统的戏曲理论,所谓“戏曲”,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代言体,就是表演者扮饰故事中的角色,用第一人称表演出来;第二,必须由曲科  相似文献   

5.
春节看报纸时时,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词,就是人们把表演戏曲的演员称为"梨园弟子"。我很纳闷,难道戏曲演员都是在"梨园"里学戏的么?但想来想去,又觉得这个结论很荒唐,于是,我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弄明白了"梨园"和"梨园子弟"是怎么回事。  相似文献   

6.
道情戏起源于唐朝,宋朝以后流行于民间。太康道情戏亦被称为河南道情,是流布于河南太康及周边地区的稀有剧种,虽然在2006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市场逐渐萎缩,也面临着发展与传承的困境。要传承和保护太康道情戏就必须从加强人才培养、创新声腔表演体系、改善演出条件、提高艺人待遇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7.
"画地做场"是河南地方戏及其他省市地方戏经常采用的一种临时剧场,俗称之为"地摊戏"。它在地上直接铺摊做戏、随处可设、用后即撤,具有经济便利、流动性强等优点,深受戏班和民众欢迎。作为一种临时剧场,它培育、推进了河南地方戏剧种、班社的发展与成熟,并深刻地影响了民众戏曲观念的形成。它的存在,彰显了地方戏曲生存、发展中的民间智慧,体现了民间戏曲的生存之道。  相似文献   

8.
唐艳辉 《学周刊C版》2011,(4):205-205
戏曲诀谚有云:“动有式,念有调,鼓有经,打有套”,这是对戏曲程式的描述。戏曲表演过程中的固定程式和表演技巧,是无数戏曲艺术表演前辈们无数次千锤百炼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9.
《牡丹亭》经历了百年的传播和演绎,经历了全本、散出选本和改编本三种演出形式,同时还经历了剧本结构、声腔、曲辞、表演的改编和传播方式的改变。在历史久远的舞台演绎过程中《牡丹亭》承载了传统戏曲艺术的经典特质,又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被修改和完善。这种传播丰富了戏曲舞台,同时也保护了古代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5]52号文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文件中提出了保护地方戏曲的相关政策,指出保护地方小戏迫在眉睫。山东是戏曲大省,其中滑稽有趣的"王皮戏"特色鲜明。针对王皮戏本体,通过实地调查,查阅文献,分析谱例等方法探究王皮戏的表演内容、声腔特点、语言特点和伴奏乐器,希望通过对非遗物种"王皮戏"的研究,唤起普通民众对民族文化的保护意愿,助力地方戏曲"王皮戏"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戏曲有着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而且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戏曲唱法,相关的戏曲声腔训练和学习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成熟的地步。经过历史的沉淀和总结,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体系。所以在现代的高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采用传统的声腔唱法来对学生进行训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还可以对传统文化做到很好的传承。  相似文献   

12.
作为“有声之诗”的地方戏曲的建构,与地方戏曲声腔音乐的形成密切相关。浙江的越剧、婺剧、绍剧、甬剧、瓯剧等地方剧种,自然地理空间、文化地理空间对地方戏曲和戏曲声腔音乐的文化心理结构,时空表达方式的形成,总是能产生深远的影响。空间地理分布与地域文化印记,鲜明的地方性戏曲文化建构,成为一个地域戏曲音乐和地方戏曲的独特标记。  相似文献   

13.
蔡莹莹 《儿童音乐》2011,(10):74-75
"唢呐吹呀锣鼓敲,引来娃娃踩寸跷。"这是一首曾在中国儿童音乐电视大赛中获奖的音乐电视《寸跷娃》。该作品由歌词作家张林作词,著名作曲家蔡海波教授作曲,中国儿童中心合唱团演唱,河北省满城县实验小学的学生表演,河北电视台摄制。歌曲生动地表现出"寸跷"艺术带给山区孩子们的欢乐。"寸跷",以女角"拉花"脚踩三寸高的矮跷而得名。人踩在寸跷上面,表演起来比高跷更  相似文献   

14.
以泗州戏戏曲音乐的草创过程为出发点,对泗州戏戏曲音乐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酝酿时期(唱门子)、萌芽时期(唱地摊)、草成时期(唱庙会)及各自特点进行梳理。唱门子时期主要是自弹自唱,既没有音乐伴奏、服装行头,更谈不上戏曲表演,音乐唱腔也只是一些民歌小调;唱地摊时期,演唱和伴奏初步分离,出现了"压花场"的表演形式和早期的一些戏曲剧目,音乐唱腔初具雏形;唱庙会时期,班社初步形成规模,有了简单的衣箱行头,表演艺术更加成熟,各种板式和音乐唱腔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5.
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戏剧家.他主张戏剧创作应以"情"来对抗程朱理学束缚人性的"理".统观汤氏的思想脉络,"儒、道、释"相互交织,他没有偏执一隅,而是博采众长,这使得他曼能洞察事理,从容构建自己"至情"的戏曲艺术殿堂.尤其在"临川四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演绎和张扬.他的"至情"戏曲观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和表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邵阳布袋戏的开台作为该艺术整体音乐表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该戏曲种类在演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必要的表演环节。它不仅对该艺术的演出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也作为独立的器乐表演存在,体现出丰富的民族音乐色彩和审美特性,也体现出民间艺人民族性的音乐审美观。这里从剖析"闹台"这一戏剧概念词出发,对邵阳布袋戏的"开台"在该艺术表演中的位置和重要作用进行论述,并进而论证了邵阳布袋戏的"开台"所具有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7.
以花鼓戏、湘剧、祁剧为典型代表的湖南戏曲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艺湘军的崛起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湖南戏曲对音乐表演、舞台美术、舞蹈表演等专业都形成了影响,是湖南艺术教育的奠基石。  相似文献   

18.
戏曲艺术是我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一门综合性舞台艺术,从戏曲表演这一文艺事实出发,使之成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文章结合舞台时空、程式、行当、脸谱等有代表性的戏曲表演形式,探讨戏曲表演形式的审美特征、戏曲艺术的关感经验,以及美感经验在戏曲表演中的应用。戏曲表演形式遵循着关的规律,换言之,关的规律决定着戏曲表演形式的发展方向与成熟。因此运用美的规律弘扬民族戏曲文化,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曲剧行将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民国时期不仅铸就其推唱守浪的演出风格,同时也奠定了曲剧安于浅近的剧目内涵,河南曲剧借此跻身剧坛绽放光彩。对民国曲剧形态及演出风格的探究,可为当下曲剧改革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旅游活动的文化性更加突出,独具特色的河南戏曲文化是河南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阐述戏曲、河南戏曲文化资源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河南戏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应实现"两个转变"和一个"结合",开发专项产品,修建河南戏曲文化主题公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