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楼梦》是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周思源一、现实主义远不能概括《红楼梦》的创作方法《红楼梦》的伟大艺术成就,归根结底是曹雪芹在创作方法上匠心独运,别具一格并娴熟运用的结果。①学习《红楼梦》的创作经验,推动当代小说尤其是长篇创作,自然不能不...  相似文献   

2.
100年前 ,王国维发表了《红楼梦评论》 ,开启了中国文学批评“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的现代学术范式。这一学术范式 ,存在着生搬硬套西方理论来不恰当解释中国文本的可能性 ,所以应该用“跨文化阐释”这一模式加以进一步完善和补充 ,而这一点也正是《红楼梦评论》带给我们的重大启示。与单向阐发不同 ,《红楼梦评论》的阐释是“跨文化阐释” ,它注重的是中西方平等双向的互文性关系。《红楼梦评论》虽然接受了叔本华哲学的影响 ,却不可以用“影响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而只能用跨文化研究的模式来解读。  相似文献   

3.
邦斯尔神父译《红楼梦》是该书的第一个英语全译本。对该译本的研究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特别是译本的底本一直没有查明。本文通过对多个版本的《红楼梦》和该译本之间的文字差异进行对比研究,证明译本的底本为民国时期上海广益书局印行的《古本红楼梦》,而《古本红楼梦》是上海亚东图书馆1927年重排程乙本《红楼梦》的翻版,且底本中的错误对翻译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部伟大著作,作者曹雪芹在书中大量运用了富有丰富文化含义的熟语,这些熟语给全书增加了活力,同时也给翻译带来了挑战和困难。该文比较分析《红楼梦》歇后语在翻译哈萨克语过程中的译介处理,阐释原文中歇后语的文化内涵在译文中的再现得失。在翻译中归化能够使译文通顺,异化能够保留源文化内涵。翻译中译者根据语境灵活地把握维度,尽量传达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同时把译文地道通畅地表达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是一部旷代奇书,是高浓度的艺术巨著。就单位篇幅包容的时代信息,社会信息、人际关系信息和艺术魅力而言,其浓度比之高世所罕见,华夏无二。清人杨恩寿道:“《红楼梦》为小说中无上上品。”(《词余丛话》)它所包含的丰富内容与独特的艺术经验,虽历经二百余年,特别是近几十年的解剖式研究,仍未被我们所完全认识。这种研究“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红楼梦》的这种“奇”固然是曹雪芹的伟大艺术天才所致,也和他在特殊环境中形成的特殊创作方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芳邻 《文化博览》2006,(8):18-19
我不记得自己究竟是几岁开始读《红楼梦》的,但我却记得自己抱着《红楼梦》生吞活剥地狂读并且咀嚼那些生涩句子的情景,甚至忘了吃饭。我一直鼓励女儿读《红楼梦》,但她置若阁闻。幸好,女儿的寒假作业要求读《红楼梦》,我以为机会来了。好说歹说,女儿从高高的书架上取下《红楼梦》。"这么厚?"女儿畏缩了。"没关系,先读有意思的情节。"我绕开开篇那些容易让人迷糊的段落指点女儿。"哦,天呀!"女儿表示自己的能力不允许自己读这部巨著,"我还是读一些短篇吧。""也好。",我悻悻然。我知道小丫头在和我耍滑头。"莫泊桑、欧·亨利、契诃夫、马克·吐温……这么多,我先读谁的?""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莫泊桑的《羊脂球》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随便读哪篇都可以,你会知道什么叫名著,什么是大家。你也会领略风趣幽默和辛辣讽刺……""好吧,我先读《羊脂球》。"女儿被我说动了,跃跃欲试。为此,我们还去眼镜店专门为她配置了平光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作为我国古代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其写人艺术引起了学者的极大兴趣。然而,学界仅从某一方面进行论述,无法全面审视其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红楼梦》的写人艺术其实包括人物的出场、细节与白描的写实手法以及人名设计等方面。笔者便就这几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客观评价《红楼梦》的艺术成就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睿明 《文化学刊》2009,(1):108-112
小红是《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一个三等丫鬟,身份地位不高,处于社会低层。在《红楼梦》中出现的次数也不过几回,但就是这样一个小人物,几乎囊括了《红楼梦》中所有女性的优秀品质。她睿智、聪颖、豁达,不甘为卑,善于把握自己的命运;她敢于突破封建束缚,努力创造机会,争取属于自己的爱情;她看透世事,了解整个大观园的兴衰荣辱,为自己未来的前途做打算。她是《红楼梦》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的女性。这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很少看到的。正是由于刻画如此出色的人物,才使《红楼梦》尽显其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的巅峰之作,其情节安排和艺术手法有着丰富的佛教文化渊源。本文以《红楼梦》的神话背景和梦境描写为切入点,深入挖掘其表现的佛教文化渊源及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从关于杜甫诗歌"转益多师""递相祖述"的"集大成"一路看下来,《红楼梦》之"集大成"也主要体现在对各种前人文本的广纳博取、脱胎换骨等方面。在作者集腋成裘的苦心经营下,《红楼梦》在叙事与写人等文本创构上显示出典雅深微特点,充满诗情画意。根据脂砚斋等人的评语提示,我们较充分地感受到这部小说文本的许多细处是从诗词、戏曲、小说等前人文本翻转而来。作者在承袭前人文本的过程中,还特意"避俗套法",尤其注意"翻俗为雅",通过脱化前人文本以提升新人耳目的审美境界。当然,在饱含"互文性"的创作中,《红楼梦》显示出其较强的镜照功能,尤其是善于通过别出心裁的吸纳和接收,将《西厢记》《水浒传》《牡丹亭》《金瓶梅》等经典戏曲小说从"诲淫诲盗"的污名化泥潭中拯救出来,使之反转、升华至以雅为美的新文本殿堂。总之,《红楼梦》的"集大成"是多层面、多维度的"互文性",而并没有停留于简单的拼凑抄写。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结合中国叙述传统中"知人论世"之认知智慧与西方叙述学中"隐含作者"理论,来分析《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在作品中的隐显策略,指出曹雪芹通过在《红楼梦》中的"多种叙述分身"与"多重叙述分层"之精妙设计,有意识地将"作者"之叙述权力有层次分散和下放,因而使得《红楼梦》作品整体内在蕴含着巨大的意义张力,具有历久弥新的精神魅力。  相似文献   

12.
《红楼梦》中隐喻素材丰富多彩、寓意深刻,是译者的"试金石"。为了考察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中喻体转换模式,描述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笔者收集了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词条300条,建立了伊藤漱平三个译本隐喻语料库。并在此基础上归纳出伊藤漱平《红楼梦》日译本隐喻翻译策略七种类型以及各自所占比例。经论证得出伊藤译本隐喻翻译呈多样化特征,"保留源文本喻体"的翻译策略占主流。这是译者与原文本、原作者、目标读者视域不断融合而产生的结果,也是译者在"重视源语"与"重视目标语"之间取得的一种平衡。  相似文献   

13.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研究的根本性错误是从残本否定完整本。胡适讹传《西游记》作者。《山海经》不是巫书。  相似文献   

15.
该文分别从不同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红楼梦》与《源氏物语》两部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事例分析及情感剖析,挖掘曹雪芹与紫式部所传达的人性观,并将两者的异同进行比较。《红楼梦》中借贾雨村“论气”阐明了“正邪两赋”的人性观,肯定了善恶并存之人性,即人性与兽性共生于我们心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源氏物语》中亦将光源氏及其情人们于交往时微妙的两极心理变化统一在瞬间的描写之中,以此间的内心博弈体现最真实的复杂人性。两部作品虽所处时代和社会背景都不同,但在人性刻画上却都深刻且全面,都传达出人性与兽性共生共存的真谛,指引着我们对人性积极追求的方向,彰显着对人性的包容和谅解。  相似文献   

16.
焦紫玉 《职业圈》2007,(8X):116-117
《红楼梦》体系庞大、人物众多,但每个人物都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透过人物名字可窥见作者人物取名艺术的高超。这里的人物取名不仅与其身份、作为、性格、命运相一致,而且与整个《红楼梦》故事密切相关,甚至是推动情节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取名艺术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闪光点,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史上罕见的一大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里众像清晰,鲜活生动,或简或详的人物都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刘姥姥是《红楼梦》众多人物中一个小角色,也是《红楼梦》这部作品颇具艺术价值的关键性人物,刘姥姥的出场与活动是包括宝黛爱情线、四大家族没落线、大观园兴衰线在内的《红楼梦》明暗线之一,也通过刘姥姥三进大观园求助、答谢、报恩的故事演绎了普通老百姓的善良,也映照了包括黛玉、王熙凤及其他贾家贵族和仆从身上存在的各类局限,刘姥姥进贾府从局促求助到报恩救巧姐儿,对照了贾府盛极走衰的发展,成为书中引发人进行深度思考的中心人物。该文通过分析刘姥姥的人物性格,赏析其在整部作品中的文学塑造价值,管窥《红楼梦》看似描写家庭互动和懵懂爱情,实际用日常故事写尽人间沧桑及其背后隐藏的经世哲学和人生哲理。  相似文献   

18.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史上的一块瑰宝,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刻画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在这些人物里,芳官作为一个小人物,却焕发着不一样的光彩。芳官为十二女伶之一,于戏曲表演时扮演了不同的角色。芳官的人物形象和芳官扮演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芳官在戏曲中扮演的人物切入来描绘芳官的人物轮廓,可以让芳官的人物形象更为具体,也可在了解芳官的过程中更加明白《红楼梦》一书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是部什么书?是爱情小说,是政治小说,还是文化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是给十二钗作本传,还是给四大家族撰写兴衰史?阅者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辨辩了二百多年,至今仍未取得共识。我们以为,要正确回答这个问题,唯有在真正把握其总纲、洞悉其本旨、理清其主线、辨明其主要目的之后。本文拟就这几方面试作些探讨,以发掘作者的创作构想与主题倾向。  相似文献   

20.
第一部从创作论角度治红的专著《红楼梦魅力探秘》(周思源著)已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 本书不是从主题、结构、人物等“是什么样”入手,而是着眼于“为什么写成这样”和“怎样写的”,研究了曹雪芹的创作经验。在消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无尽魅力来自于高浓度;多种结构元素与文以载情的作用;《红楼梦》创造了一种我们尚未认识的“主义”;作者如何解决篇幅有限与人物众多、典型生动之间的矛盾,从而使三等人物也经得起一等分析等。著名红学家冯其席为本书题写书名,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林冠夫作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