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文广义》是反映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的重要著作。文章从训诂实践中概括出了王氏词义训释的体例,对其中以形索义,据本义求引申义和关注社会用字等三个方面的训释特点进行了简要分析和讨论,指出"形义统一"是其研究《说文》的指导思想,也是其词义训释的根本特点。  相似文献   

2.
在探讨教育本质问题时,教育理论界提出了诸多的观点。它们依次是“上层建筑说”、“生产力说”、“折衷多质说”、“特殊范畴说”。以上这些观点,都在一定程度上触及了教育的本质,并推动了教育理论界对“教育本质”问题讨论的深化和发展,但这些观点尚存在不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肯定"V索+NP1+NP2"句式为单宾说的框架下,通过对英汉双宾句句式语义的初步比较,提出了这样的理论假设:英汉双宾句的语法意义都是右向给予义,二者的区别只是前者强势,后者较弱,并试图据此对英汉"V+NP1+NP2"句式义与动词义在"互动"上的差异性现象做出统一解释.  相似文献   

4.
华南  王革 《考试周刊》2007,(18):119-120
传统可读性公式的研制者认为字长、句长是预测词义、句义难度的最佳变量。本文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论证字长、句长不能预测词义、句义难度。传统可读性不能为人们判定文本难易度提供科学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教学本质问题是教学论的本体论问题,确认教学本质的科学内涵,有益于教学理论的建构和教学实践的深化。然而,对教学本质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文章运用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分析了"特殊认识说""实践说""交往说"三种教学本质观。首先,对三种观点进行了纵向分析,然后分别从立论根据、具体分歧点和联系三个角度对三种教学本质观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比研究,说明教学本质的研究应该多纬度探索、开放融合、走向现实。  相似文献   

6.
回顾了历史上关于艺术本质的三种学说——再现说、表现说和形式说。这些学说大都是从单一的角度、单一的层面进行的,因此很难讲清楚艺术到底是什么。目前对“艺术的本质”尚无一致的结论,但纵观艺术史,“艺术”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新的务件和新的情况随时不断出现,决定了“艺术的本质”会无止尽地被探讨下去,这才是艺术得以发展的根源,也是艺术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语素义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讨论了词义是语素义组合、词义是语素义的缩减、词义是语素义的增大、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义、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义、词义是语素义的引申义六种语素义和词义的关系。试图通过这样的探讨深入了解语素义构成词义的方式极其构成原因。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随着话语学的兴起,语义研究的范围扩大了,涉猎了话语义或语用义方面的一些问题。但是,话语义同语言义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这方面的讨论好像还不多。修辞活动是从语言系统中选取词语、句子,因此必须首先就语言层面弄清有关词语的词义,有关句子的句义,修辞活动又是在话语中进行的,离开话语就无所谓修辞,而话语显现的是话语义。因此,修辞研究必须要思考话语义和语言义的关系问题。本文就语言义的一般性和话语义的具体性、语言义的稳固(固定)性和话语义的临时性这两个方面,从对比中说明话语义同语言义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9.
王船山的《说文广义》是清代说文研究的开山之作,补脱漏,辨流俗,明假借,审字音,研究内容丰富。最大的贡献在于首次以专著形式研究词义引申。该书的湮没有其历史原因,我们有必要确立它在说文学和汉语史上的应有地位。  相似文献   

10.
教育本质的问题在教育界争论了三四十年,教育学者、教育家们各抒己见,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彼此之间展开了相对激烈的讨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争论促进了教育理论的大发展,也是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教育越来越回归到人本身。同时借着《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布、实施的东风谈谈笔者对教育本质的看法。由于不能面面俱到,所以笔者主要是从人的自由来看教育本质。  相似文献   

11.
《说文》是汉语史上今存最早的字典.所收的字和词多数并没有什么区别.字即为词.字义即词义。《说文》除了据形说义的本义,也有一些引伸义.甚或是假借义。今文《尚书》是历史文献语言最早的语料之一。许慎为了证成《说文》说义,征引今文《尚书》,共有144例。当然.这些范例并非都是本义。今文《尚书》单音词的总量约1550个左右.有本义义项的单音词比例较高.还有相当数量的本义义项不曾被《说文》引用。本文拟就《说文》说义和引自今文《尚书》的文例,作些比较分析.以探究两者词义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12.
王船山语言文字思想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船山语言文字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其专著《说文广义》之中。其在论述汉字的假借、虚字的特色和演变、多音字的读音、词义引申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应正确认识王船山在语言学史上的贡献,确立其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根据"假"的词义发展轨迹,可以判定:在"假寐"这一固定结构中,"假"义为"非正式","假寐"的本质意义即"非正式睡眠"。这种"非正式"可以有多种外在的具体表现形式,如没有睡意、衣冠不除、时间短暂等。表示这些外在形式的意义是"假寐"的临时情境义,它只在特定情境中成立。将蒲松龄《狼》中"假寐"一词解释为"假睡"或"小睡"都不合适,前者只是揭示了其某一临时情境义,后者连临时情境义也未能准确揭示。合适的做法,是将该词的本质意义和临时情境义结合起来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4.
摹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等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和迪基的“习俗”论也拓展了艺术本质的研究视野,但都没有抓住其根本所在。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其存在、发展和意义旨归,必然以人的存在为价值依托。因而把价值观引入美学和艺术领域,从价值本体论角度探求艺术本质应成为艺术本质探求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5.
19世纪,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认识,在已有语言工具论、符号论等有关理论继续得以向前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语言世界观说、语言生物机体说,以及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等一些新的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16.
文章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穆勒摘要》、《评李斯特》进行文本学研究,来反驳阿尔都塞提出马克思思想的"断裂"说,通过马克思自身文本的理论进程来呈现其对"交换关系"与"人的本质"的关系研究的逻辑演进,逐渐本真地呈现出"人的本质"的定位。  相似文献   

17.
"使"经过词义泛化发展出多种动词义和名词义,其中的"使役"义又进而脱落"动作"义素,发展出虚化程度较高的"致使"义,在"致使"义的基础上进一步虚化出"假设条件"义。组配功能的增强、"使"字处于句首和"使"字分句后接判断句和评议句,是造成"使"语义演变并语法化为连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法人本质之理论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人的本质是指法人的内在根本属性,是其区别于它物的特殊要素。关于法人本质有三种学说,即法人否认说、法人拟制说与法人实在说。除否认说已遭多数学者和立法者否定外,拟制说和实在说均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法人在自然人面前并不具有目的价值,只是手段与工具,法人是法技术的创造物,法人是群体智慧与实践理性的产物,法人是自然人权利的扩张和延伸。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人类有关语言本质问题的认识,在已有语言工具论、符号论等有关理论继续得以向前发展的同时,又出现了语言世界现说、语言生物机体说,以及语言的本质在于交际等一些新的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20.
“怀疑”的词义、宾语和句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怀疑”一词的多义造成了“主语+怀疑+陈述小句宾语”的句义模糊。影响词义选择、句义理解的因素有两类焦点、概率和礼貌原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