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莆田学院学报》2016,(1):10-12
简述马来西亚雪兰莪巴生县区的妈祖信仰由来和妈祖宫庙分布情况,重点介绍海南会馆天后宫及班达马兰新村妈祖庙以及相关的妈祖民俗活动,说明妈祖信仰对巴生华人精神和社会整合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泉州天后宫是泉州妈祖信仰的重要宫庙,自创建以来,就与其他水神信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明清以后,妈祖的神通扩展,泉州天后宫又融合许多民间俗神配祀,并分灵到台湾及东南亚等地。从泉州天后宫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泉州的民间信仰是在相互依存的情况下和谐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莆田学院学报》2016,(1):13-17
简介清代东北妈祖信仰传播的天后宫及一些相关民俗。提出日本"虾夷锦"是清代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的见证物之一。最后结合满族信俗,分析清代妈祖信仰在东北传播的原因,论述清代的东北妈祖信仰与东北亚海上丝绸之路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4.
舞水河流域深处大西南山区,远离海滨,但却普遍存在着发源于莆田海滨、被沿海人民奉为海神的妈祖信仰。在梳理和考证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舞水河流域妈祖信仰至迟是在明末清初由福建移民与客商通过长江逆流而上、经沅水传入,并流行于清中后期;其形成原因与该流域内丰富的山林特产资源、优越的水运交通条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福建会馆与天后宫的结合及妈祖自身的变化密切相关。与沿海妈祖信仰相比较,舞水河流域的妈祖信仰具有信仰群体的超区域性、神灵体系的杂糅性、庙宇建筑的商业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阐述汀州天后宫妈祖信俗的发展历程;论述汀州天后宫民间信仰活动的价值取向;探析民间信仰场所在政府管理下服务于地方社会发展、融入民众生活以及民间信仰场所规范化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7,(3):13-18
在介绍巽寮湾妈祖文化遗存的基础上,论述了巽寮天后宫从一座普通庙宇成长为享誉珠三角乃至妈祖文化界的著名天后宫的过程,并分析了宫庙复兴后所呈现出的多功能聚合状态。巽寮天后宫的复兴机制体现为庙宇重建、圣地分灵、传播妈祖文化、经营地方、媒介合作等五个方面,旅游市场的资本注入是其复兴的动力。巽寮天后宫的个案,部分地呈现了当下民间信仰复兴的面貌。  相似文献   

7.
基于美国人类学家詹姆斯.沃森(James L.Watson)在20世纪80年代对中国南方沿海地区妈祖信仰研究,提出的"神的标准化"理论。依据对辽宁省孤山镇的妈祖信仰调查,证实该地区近代史上曾出现过同样的"神的标准化"过程。而在当代,妈祖信仰再度被赋予新的政治意涵,继续"标准化"着当地信仰空间,这种现象可称为"神的再标准化"。  相似文献   

8.
青岛天后宫既是妈祖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青岛重要的城市文化资源。目前,有关部门对天后宫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力度不足,旅游管理和规划亦有待完善。应进一步重视对青岛天后宫及妈祖文化的研究,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开发青岛天后宫地方特色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9.
指出景德镇历史上便是外销瓷最为主要的产地之一,景德镇的福建会馆天后宫是伴随着陶瓷贸易的发展而修建的,是景德镇瓷器海外贸易的直接见证。概述景德镇天后宫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妈祖信仰移植的原因与作用,说明信仰移植在中国的乡土社会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伴随着移民、贸易等,都会产生民间信仰从一地移植到另一地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妈祖信仰起源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宋朝,妈祖受封“女海神”,声名远播海内外。其中,它在琉球(现日本冲绳县)的传播独具独色-妈祖信仰本土化。同样素材的传说,在中国是“救父未救兄”,但传入琉球后却演变成“救兄未救父”。究其根源,就在于中国社会是以尊敬长的“儒教伦理观”为基础,而琉球却是本土固有信仰-姊妹神信仰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导致妈祖信仰传入琉球后,从信仰根源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经过两种不同信仰的冲撞与融合,最终妈祖成为姊妹神的载体,得到琉球人民的普遍认可。  相似文献   

11.
阐述琉球天妃宫的状况、天妃信仰传入琉球的主要途径,探讨天妃信仰在琉球受容的原因,并对天妃信仰在琉球的神祇功能、祭祀嬗变等方面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12.
描述分析1946—1987年期间台湾相关宗教政策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台湾妈祖信仰呈现出的几个主要特征,并以北港朝天宫的转型和妈祖电影、戏剧的出现为考察中心,探讨现代台湾妈祖信仰的多元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3.
王见川 《莆田学院学报》2006,13(1):76-79,89
描述分析1946-1987年期间台湾相关宗教政策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以及这一时期台湾妈祖信仰呈现出的几个主要特征,并以北港朝天宫的转型和妈祖电影、戏剧的出现为考察中心,探讨现代台湾妈祖信仰的多元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4.
泉州天后宫保留有不少该宫近年在接待台湾进香团留下的往来文件资料。利用这些资料,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泉州天后宫对推动两岸交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广西来宾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生活着壮、汉、瑶等民族,各民族有着自己的神灵崇拜体系,但是在长期的共同交流当中,各民族之间的神灵崇拜也在不断交融。客家人的妈祖信仰与壮族的盘古信仰在当地的共生互融,即是明证。  相似文献   

16.
指出相较于妈祖信仰研究较为成熟的中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的妈祖研究仍有许多尚待挖掘的事实与理论空间。以河北省境内的妈祖信仰为对象,采用实地调查与历史文献考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河北省妈祖信仰的历史和现实状况予以梳理,并对其中较为突出的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妈祖信俗"封片卡"的类别和特征。信封着重介绍妈祖信俗邮资信封、首日封、纪念封和签名封;明信片着重介绍妈祖信俗邮资明信片、极限明信片和邮制明信片;卡着重介绍妈祖贺年邮资信卡。通过对妈祖信俗"封片卡"3个特征的分析,揭示利用"封片卡"更好彰显妈祖的功德和大爱,更好地促进集邮文化和妈祖文化的良性结合。  相似文献   

18.
总结并分析明代妈祖文献史料具有四个特点,即开始出现妈祖经书和妈祖题材的小说,朝廷褒封档案史料很少,林氏族谱与妈祖志书结合以及出现较多官绅阶层对皇权膜拜及对妈祖信仰批判的文献,指出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与明代妈祖信仰呈现式微的大趋势史实,是吻合和可以互相印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