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人画借物抒情,造形于心,它的出现及其理论的提出正是中国人文主义传统的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文人画不求形近,重意似,追求笔墨的意蕴,注重以心拟理,发臆抒情,讲究诗书画印合璧,学养深厚才能言之有物,画面格调才能高雅。文章介绍了文人画的源流,又从画与诗的关系;诗书画印的契合之美;文人画家的品德和修养以及文人画家的情怀这四方面具体阐述了文人画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浅论大山水     
闫景阳 《职业技术》2012,(5):128-129
中国山水画始于晋唐,盛于宋元,衰于明清,其发展的各个时期,都与中国的文化背景有关,晋唐时期,文人崇尚博大、自然,始知以山川入画图可以寄性情,王维之"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也。至宋代,山水画受理学影响,格物究理,逐步形成了完备的法度程式,并承继了文人对意境的追求。到了元代,文人画的介入,张扬个性,追求性灵,不求形似,逸笔草草,解放了山水画在法度中的笔墨束缚,开了一代新风。明清以后,一方面有许多追求个性、追求生活的画家,使山水画坛不时闪光,另一方面有过于追求逸笔草草或过于拟古的画家,使山水画坛整体步入了教条和旧的程式化而愈显衰微。这同样与明清文化趋于市井,与热衷俚俗的境界追求有关。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绘画史上,文人画发轫于唐,于北宋形成体系,至元勃兴臻于大成,经明清继续发展,主要代表画家有苏轼、赵孟頫、徐渭、郑燮等。其特点是,画家多有出世态度,寄情于山水、花鸟、竹木,重视文学修养,强调诗、书、画结合,不求形似求生韵,追求笔情墨趣。文人画对中国绘画有相当影响。  相似文献   

4.
以徐渭先生的时代思潮和人生境遇为背景,以徐文长的绘画作品及画论观点中认识其以抒发主体性灵为风格的艺术创作过程,探究其思想观点蜕变于明式旧习的个性化审美倾向,追求"游戏笔墨,放逸天成"精神境界和笔墨技巧上"不求形似求生韵"的诗性化艺术样式.真正领略到徐渭"独辟"的文人画风格和不擅时事"重本色"的痴文人的人格化魅力.  相似文献   

5.
元代文人的绘画创作不求形似,注重自我胸臆的抒发,诗、画艺术之内容、审美、气韵等诸多方面实现了交融会通,从元初赵孟頫至“元末四大家”,文人画日趋成熟。明末清初,以渐江、査士标、孙逸、汪之瑞为代表的新安画派承袭了元代文人诗画的创作传统,“新安四家”对元代文人诗画的接受体现在相似的人生际遇影响下形成的淡泊名利、以诗画自娱的思想个性;注重抒情写意的绘画表现;会通诗画一体的审美追求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文人画一直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兴起的新文人画风,更是众说纷纭。文人画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和发展历程,有着鲜明的特性。而上个世纪产生的所谓“新文人画”与之相比,完全不具备这些明显的特性,所以从根本上讲新文人画不再是文人画。新文人画家不应一味的追求文人之画,而是应在继承传统中开辟中国画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绘画有其独特的审美,从早期对形的追求到魏晋时期"以形写神"观点的提出,从隋唐五代时期"形神兼备"思想的盛行到宋元后文人画中"得意忘形"理论的发展,使传统绘画最终确定了以表达自我情感为主流的审美情趣。本文通过历史上各个时期对"形""神"关系的不同认识,阐述中国传统绘画所具有的独特审美。  相似文献   

8.
墨戏画属文人画范畴.在创作主体这一方面来说,最突出的便是游戏态度;画家以随机触遇的感兴为创作动因,而不事先构思,惨淡经营;墨戏画力求摆脱既成的"格法"程式,不求形似,逸笔草草,重在创造新颖奇特的审美意趣.  相似文献   

9.
形象性与意象性是书画同源或书画同体的精神实质.汉字的书写从实用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艺术表达,其书写性特征又与绘画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将中国传统文人绘画推上了重视笔墨趣味、不拘于形似超越形似的写意高峰.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工画者多善书",表达对当时宫廷画家缺乏激情、只求形似、毫无意韵的绘画样式的不满,提倡一种快意书写、将书法用笔的气势与力度融合于绘画之中的艺术风格,通过对吴道子艺术的赞美,赞赏一种书写性重要的文化意趣,也为后世的文人画家提供了从事绘画实践的理论基础,阐明了绘画与书法用笔辩证统一的关系与"合法性"基础,促进了唐代"水墨之变"局面的形成.随着用"笔"与用"墨"技巧的进一步融合,文人画笔墨范式与趣味基本得以确立.  相似文献   

10.
宋代的文人画家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进一步发展了张彦远"以书入画"的理论:从人物画推及山水、花鸟扩大了题材,书法笔法、笔意入画更是影响深远,为文人画"以书入画"理论在元代的成熟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在明清之际已成为绘画的主流,但自20世纪初开始,对文人画艺术尤其是明清文人画的褒贬之争一直不绝于耳,明清文人画也在这长达百年的时间里伴随着如何正确评价、如何客观认识的问题而始终处在备受关注的焦点之中。本文以清代文人画家孔衍栻及其画论《石村画诀》为导入点,分别从自我情感的抒发、笔墨独立性的确立及表现、创新求变意识的高涨三个方面阐释了明清文人画的绘画精神。  相似文献   

12.
所谓文人画,意即画中带有文人之性质,含有文人之趣味,不求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工夫,而求在画外去体味文人的情怀,或者说由画外就可以“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这样的画便可称作文人画。  相似文献   

13.
文人画是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现象,构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和谐统一的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精神。“新文人画”的产生有它的社会必然性,但“新文人画”承袭了入世遁世的思想.这就使得新文人画家也同旧文人画家一样抛开活生生的社会客观,逍遥避世,“采取了自性解脱的态度,在笔墨中寻求着一个理想的世界,自得其乐”。故“新文人画”应强调道德人格精神,重构艺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重大历史题材与当代文化问题,这样才能使“新文人画”真正成为现代意义上的文人画。  相似文献   

14.
我们如何了解中国传统文人和文人的绘画,以及如何传承文人画是当下我们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所面临的最重要问题.如何用过去文人画家的学识和道德来规范今天的艺术创作.文人画中优秀的传统审美特性和民族精神是我们的文化根基,需求我们在当今艺术理论中去不时地吸收、传承与开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绘画史上,文人画在一定意义上已经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概念与其他的绘画种类区分来研究。传统意义上的文人画又称士人画,一般认为其产生和发展可追溯至魏晋,兴起于宋代,以苏轼为表率的文人画家渐渐取代了相对意义上的画工画,成为绘画史上的主流。文人画发展壮大后,关于文人画的创作者——文人画家也倍受关注,而文人画家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教育培养模式也相应的值得我们关注,这对于我们更好的研究理解文人画内涵有着相当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画家画是中国唐宋时期绘画的主流 ,由于北宋时文人的介入而渐趋式微。文人画提倡兴意 ,使绘画面貌发生转变 ,个性凸显 ,传习之风亦盛 ,宋以后文人画家与画家文人相错难分。董其昌的理论值得重视。僧人从事绘画虽属个别 ,作画却由来已久 ,至清“四僧”使画家样式、文人样式和僧人样式归于统一  相似文献   

17.
水墨人物画,宽泛地讲也可以叫做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画种。在历史上,宋代以前的人物画叫做工笔人物画,用线细匀绵劲,用色淡雅素丽。宋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更强调绘画的意境和形式,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现代写意人物画,是上世纪初西方绘画尤其是素描造型方法传入后,与文人画的笔墨结合的中西合璧产物。在历史上,由于人物画受形、形神关系及相关的社会性内容限制太多,不太适合文人画的“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形式主义要求和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所以,文人画家很少选择以人物为画材,人物画的主体组成部分逐渐由民间画工的宗教绘画所取代。所以,相对花鸟山水来讲,人物画长期受到冷落,发展缓慢。针对这一情形,近代徐悲鸿等老一辈人物画家引进西学,用西方的造型方法来强化中国画的形象塑造,产生了一种新的中国画人物画风。这种人物画在近一个世纪中得到了迅猛发展,代表画家有徐悲鸿、蒋兆和,之后有黄胄、方增先、刘文西、卢沉、周思聪等。这种人物画风为了区别于以往的文人写意画传统,我们也可以叫它为水墨人物画。水墨人物画的独立与发展首先要解决造型方法问题。水墨人物画必须建立自己的具有民族传统特征的一套造型方法体系,使水墨人物画的造型从西方素描造型方法中剥离出...  相似文献   

18.
史朝晖 《成才之路》2011,(21):58-58
从现有文献可知,写意画的先驱是唐朝画圣吴道子,他以天才的独创精神创造了水墨淡彩这种绘画新形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经过长期的实践,写意画的理论、技法都得到了极大提高。"不求形似,只为抒写胸中逸气",表现主观感情、意趣,成为绘画的主要目的。由于写意画讲求"首重精神,不贵形式",参与者、欣赏者多为文人士大夫,故后世又称之"文人画"。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作画是中国绘画史上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并由此应运而生了文人画。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人格特征,决定了古代画家的人格取向,并因此决定了文人画的艺术精神与风格特点。本文试图探讨中国古代文人画家的人格类型、特征并由此分析文人画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0.
文人画是中国画的审美水平提高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文人画家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表达了他们对世态和艺术的感悟和理解.其以情为本,游情翰墨,追求神韵的审美取向,同时也强化了水墨精神中的理性意识,从而进一步促成并完善了文人的理想人格.文人画以其较高的审美价值,完整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