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阿克苏市乌什县为例,在综合考虑乌什县耕地的自然条件与立地条件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筛选出优质耕地,与现状基本农田图斑进行叠加分析。对研究区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在新一轮的基本农田划定中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目标。通过选取耕地自然等别、水利设施状况、距离主干道的远近程度、耕地的坡度等因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现有基本农田保护中存在着"保劣不保优"的现象,尚有部分质量较好的耕地可划入基本农田。  相似文献   

2.
基本农田是根据一定时期人口和国民经济对农产品的需求以及对建设用地的预测而确定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期内未经国务院批准不得占用的耕地,又被称为"保命田"。其关系着国计民生、国家粮食安全与社会稳定。我国开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已经将近30年,但基本农田保护问题依然不少,数量在减少、总体质量在下降。2013年,云南省再次启动基本农田划定工作,本人参与了大姚县基本农田划定。在工作实践中,深刻意识到新形势下,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本文通过对大姚县基本农田保护现状的分析,探讨新形势下,基本农田保护的对策措施,以期对新一轮基本农田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分析我国土地国情的基础上,指出贯彻土地基本国策,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为做好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并介绍了划定方法,进而提出应如何依法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和建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4.
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是我国实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新举措.该文以绵阳市涪城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为例,以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第二次全国土地利用调查成果为背景,以基本农田划定为切入点,探讨基于GIS的"数据-质量-布局"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实现县域基本农田数量供需平衡、质量等级量化、布局定位准确,达到数字国土管理"一张图"工程的"以图管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百色地区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特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这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出发点。1996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目标年。  相似文献   

6.
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是我区土地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这项工作中,农田保护规划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因为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及人口的增长等占用耕地不可避免地使耕地数量日渐减少,我国人多地少,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全世界总人口近1/5的人口,所以基本农田保护的意义就尤为重大。本文作为桂平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子课题,全面分析桂平市基本农田保护利用的基本情况,并规划、预测今后桂平农田保护的目标任务。  相似文献   

7.
百色地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色地区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为了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特制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这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出发点,1996年为基期年,2010年为目标年。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端正耕地保护的认识,提高耕地保护的有效性。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耕地保护不力主要是耕地利用的生态价值、社会文化价值没有在经济上得到实现。保护耕地是耕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的,根据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原理应该把最稀缺的资源用到社会经济最需要的地方。我国城市化发展与保护耕地在理论上是相互促进的,建设用地大量占用耕地是目前城市用地粗放经营、集约化利用水平不高的反映。耕地保护的主要收益者不是农民,而是全体国民。目前我国耕地保护流行观念具有片面性,认识上的误区导致行动未果。  相似文献   

9.
(一)严格控制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途 中央政府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其宏观目标是防止耕地总量降低至最低警戒水平以下,即满足未来人口高峰时16亿人口的粮食需求所需的耕地数量。这个耕地总量估计为1.067亿公顷。2001年,全国1.27亿公顷的耕地中有1.089亿公顷被确定为“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是指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要,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不得占用的耕地。这些基本农田未经国务院批准,禁止转为他用。  相似文献   

10.
经济的迅速发展所引发的土地问题也随之日益凸显,它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的需求急增,从而进一步加大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难度。处理好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统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保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汉代出现的风流一词,指社会风尚(风气)及其流播,并被赋予了儒家的教化和移风易俗之义。《后汉纪》、《后汉书》以风流形容汉末党锢名士的正气、风骨及其影响。两晋时,是名士必风流,风流成为名士的要件,其主要内涵为精神、个性之美,特别是神韵、仪态之美。南朝的吴歌、西曲中,进而在梁陈宫体诗乃至唐代诗歌中,风流的意涵已指向佳丽的服饰声色之美,指向两性间缠绵浪漫的情爱,成为风流涵义的重要构成。汉唐间风流意涵的演化,深刻反映了此间社会历史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表示"等待、等候"这一意义,"俟、待、候、等"的历时演变情况是:先秦用"俟"和"待",汉初始用"候";魏晋南北朝时期,除沿用先秦用例及仿古外,"俟"在口语中几乎不用,主要用"待",其次是"候";"等"表"等待、等候"义,始见于晚唐五代时期,此后的宋元时代,"待、候、等"一直处于竞争中,直到明代,"等"的使用比率才在口语化较强的文献中占绝对优势,表明"等"在口语中已基本替代"待"和"候"。"等"之"等待、等候"义产生是方言进入通语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韵镜》的喉音包括晓匣影喻四个,其中喻母和匣母的演变最为复杂。其演变按时代可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和晋、初唐-中唐、宋金、元明清等几个阶段。在历代各个阶段,众多学对此做了大量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晁错是汉代文景时期最重要的大臣之一,他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文景之治。文章在对晁错思想和齐法家之《管子》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分析了《管子》对晁错的影响。进而探讨了晁错接受《管子》的主要原因:一、在"过秦"思潮下,晁错对晋法家思想的矫弊;二、齐学在汉代的兴起;三、晁错受《尚书》等儒家典籍的影响,对晋法家进行了中和。  相似文献   

15.
綦岩  柴淼 《巢湖学院学报》2011,(5):70-74,85
"綦"最早写作■■,出自商代綦公鼎,此文字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社会物质丰富的结果,字源寓示着祭祀大地,期盼丰收,从而其他义项皆出于此;而綦作为姓氏是随着民族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来源有三,汉高祖刘邦赐姓为主体;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和北魏复姓綦连氏所简改。从字源学与家族史中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现字源学与氏族文化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地区建立国家,即大汗位,国名“大金”(又称“后金”),从此,金和明成了不容并存的两个对立政权,它们之间爆发了一连串的战争。明天启六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次年改族名“建州女真”为“满洲”,明崇祯九年(1636年)在沈阳称帝并改国号为“清”,两个封建政权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明与金(清)的矛盾和战争,只是由于满、汉两族统治阶级之间的利害冲突而引起,并非两族之间的矛盾和战争。同时,无论满洲贵族还是明统治者对于明末农民起义采取了同样的仇视和残酷镇压态度。  相似文献   

17.
对韩愈《进学解》中“言虽多而不要其中”句,历来解说颇多分歧。各家对“中”字的解释既不合“中”字的各义项而显牵强,也与《进学解》上下文的意思不够连贯。“不要其中”即“不合中正之道”的意思,这样的解释既有训诂方面的佐证,也与原文的意思更相融洽。  相似文献   

18.
咏物诗自其起源到《橘颂》问世,标志着这种诗歌类型的正式形成。汉代至两晋是咪物诗的初步发展时期,这个长达600余年的过程中,由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以及汉代重功利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咏物诗始终处在咏物赋光环的笼罩之下,其基本路线也是沿着《橘颂》以来的方向,继承托物言志的传统精神,并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迭出各自不同的寓意。汉代咏物诗为六朝咏物诗的繁荣和兴盛奠定了基础,是咪物诗不可忽略的一个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韩愈《进学解》一文提出的"记事者必提其要"为学方法,千古以为美谈。然而细细考究,这个概念含义并不明确。前人对"记事者必提其要"做了各种阐释和解读,经过梳理,认为它大体有三种不同的理解,即对史籍一类的著作要抓住其纲要;采摘经史,据事以类义;整理史实要含咀英华、删除冗赘。  相似文献   

20.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个具有特定含义的法律概念。土地开发整理必须按照规划与计划的编制实施,依法规范土地开发整理的权属管理。土地开发整理藴藏着巨大的潜力。土地开发整理是保护耕地的重大举措,必须注重保护生态景观,最终效果要体现在基本农田的保护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