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报道是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介。如何通过中医药报道增加国际对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这考验着中国媒体的传播能力。同时,这对于中国国家形象的构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以近6年的《中国日报》英文版有关中医药的新闻报道为研究样本,采用内容分析法,探讨中医药对外报道在新闻数量、新闻性质、新闻主题、新闻体裁、新闻来源、新闻形式等方面所呈现的特点,并思考总结中医药英文报道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为中医药国际传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Fairclough的三维分析模式为框架,选取《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的8篇疫情相关报道进行批评话语分析,探究两国媒体的立场,并揭示其中蕴含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媒体的新闻报道侧重于描述中国政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态度与措施,语言较为客观、中性;美国媒体则通过语言策略,着力报道中国政治体制的缺陷和政府失误,丑化了中国政府的形象。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美国即将来临的大选都是影响疫情新闻所用话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关于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的报道为源文本,将《中国日报》、新华网英文版、英国《泰晤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的同主题报道作为对照文本,深入剖析中西主流媒体新闻报道在所指一致时能指符号所表现出的偏离与重合。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其新闻报道行为具有译者属性,记者与译者身份在国际新闻报道中会出现"译写融合";西方媒体对十九大的报道在新闻标题与导语、对等方式与呈现策略等方面出现了能指的偏离。为了弥合中国事件在国际表达中的"空白",中方记者作为译者在书写本国事件时应该加强文化互文意识,遵循语言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并合理采用文化杂糅的译写策略,促进中西话语的能指重合,实现中国声音的国际创意传播与话语对接。  相似文献   

4.
新闻语篇历来是批评性话语关注的焦点之一,但鲜有关注自然灾害的。2008年初中国遭受了五十年未遇的雪灾。分析选自美国媒体《纽约时报》、国内英文报纸《中国日报》对中国雪灾的两篇相关报道,发现美国媒体对雪灾破坏程度的描述远比中国媒体所描述的严重,呈现出一个脆弱的中国形象。对语篇的批评性分析研究对英语学习者、教师和研究者在新闻阅读与教学上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通过六次改版取得了重大成效。《南方日报》的改版,从新闻产品来看是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新改进和包装;从报道角度来看是加强了主流新闻的报道力度,抢占了新闻制高点。改版后的《南方日报》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观察和深刻的思想树立起一种大报风范,增强了党报对高端读者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利比亚战争爆发后,《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战争进行了大量报道,本文对两大媒体报道的主题、基调、内容、态度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并期盼中国主流媒体在重大国际事件报道上能有新的作为。  相似文献   

7.
一向对中国很“吝啬”的西方主流媒体,近来变得“慷慨”起来。涉及中国经济发展的报道不断增多,有关中国的新闻几乎天天都有,主动策划的全方位深度报道屡见不鲜,报道的内容也更加客观。一位外国报纸总编这样描述:“只要人们打开电视,无论哪个电视频道,无论什么话题,也无论是哪位专家学者,人们在谈论诸如美元、欧元、油价、商品、国际股市、国际贸易、全球经济GDP时,无不提及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舆论新“主角”题”成了国际舆论的新“主角”。世界各主要媒体,包括美国、英国《金融时报》、加拿大《环球邮报》,都派出采…  相似文献   

8.
西方媒体对“拉萨事件”的失实、片面、不公正、不客观的报道引发了各层面的思考。本文认为,这表明世界新闻传播秩序的矛盾出现了新动向,即西方媒体与政府对中国的崛起和强大深感不安,因此,极力通过报道蓄意破坏中国形象。对此,中国政府、中国媒体应该以更加开放的姿态面对各种挑战,并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道,共谋建立新的世界新闻传播秩序。  相似文献   

9.
国际新闻报道是一种软实力的竞争,新闻记者通过有选择地组织报道内容和运用语言技巧.有意识地引导受众建构他者形象,占据道德审判的话语权。本文以《时代周刊》2013年1月至6月涉华报道为例,从隐喻视角探讨美国新闻媒体建构中国形象的语言运用技巧。认为媒体通过运用隐喻修辞运用“映射”模式建构了中国政府和官员及草根的形象.体现了美国新闻从业人员的“反共产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10.
以《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对中国2007年两会报道为个案,分析比较了在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中,中关两国呈现出的巨大差异。通过不同的主题建构与新闻话语,两报塑造了迥然相异的中国媒介形象。这一案例深刻地印证了西方学者福柯的话语理论及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意识形态既是新闻话语背后无形的推手,又是新闻话语建构的目标,它深刻地影响和决定着新闻话语说什么和怎样说。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费尔克劳(Fairclough)的批评话语分析理论和他的三维分析模式对2016年3月的英国《经济学人》和《中国日报》中有关2016中国“两会”的新闻报道做对比分析,探讨两家媒体在中国“两会”报道问题上所反映的各自的语言、意识和态度。研究发现,《经济学人》侧重论述中国“两会”的形式主义,而《中国日报》则着重宣传党的政治理念,党的地位不可动摇等思想。两国媒体报道的不同侧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英两国在民主自由理念和国家政党地位等问题上的理解差异。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日报》和《北京周刊》在内的中国主流媒体的奥运英语新闻标题有其修辞特点和规律,可帮助人们更好地欣赏奥运英语新闻,充分了解、享受和理解奥运。  相似文献   

13.
新闻标题是一条新闻的灵魂,起着高度概括新闻内容和吸引读者的作用。通过对比中西方有代表性的《中国日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灾难新闻标题,可以分析出中西文化差异在媒体环境,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方面对新闻标题的影响,以及造成差异的深层原因,为今后灾难新闻的理解和新闻标题的撰写提供一个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4.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公众语篇分析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分析模式。西藏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方面,而奥巴马在访华后就做出了会见达赖喇嘛的举动。本文以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为基本框架,以功能语法为分析工具,对比分析了《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对奥巴马会见达赖喇嘛的报道,并以此探讨不同新闻语篇背后的权力、意识形态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以《中国日报》和《时代周刊》对香港"占中"事件的报道为语料,以SPSS数据统计为工具,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对新闻语篇中的转述方式、消息来源(互文性)进行初步对比分析。研究发现对"占中"事件报道上,中美媒体的引述方式差异很大,美媒体更倾向于直接引语;而消息来源上的方式上差异不大,但引述来源的倾向和频率上不同。二者隐性意识形态不同。  相似文献   

16.
吴红燕 《英语辅导》2010,(4):120-122
新闻报道通过采集大量引语的方式来构建语篇,引语的形式和内容是决定报道者传递信息的关键因素。本文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通过《中国日报》《纽约时报》和《泰晤士报》三家重要新闻传媒对阿拉法特病逝的新闻报道的对比,发现转述引语的形式和内容均体现报道者的主观态度和意图,从而揭示新闻报道中隐藏的意识形态内容。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国家形象建构在两极化的框架下,其一是本国新闻语境的积极自我建构,其二是他国媒体的消极他者呈现。基于Wodak历史性分析框架的批判性研究表明,在对中国60周年国庆大典报道中,中方建构的国家身份认同与美方报道呈现的国家形象存在两极化的差异性。中方语料来源于《中国日报》,致力于建构团结稳定和平独立的积极国家认同感;美方语料来源于《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今日美国》,着力于呈现具有威胁性、由政党强硬控制的负面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8.
《中国日报》、《今日中国》等是中国权威性的英语新闻报刊,是中国对外信息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通过实例分析,本文认为这些英语新闻报刊在对中国特色词语的翻译过程中呈现异化倾向。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这种策略选择倾向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政治话语是一种特殊的语类,是一个国家内政外交的舆论工具。政治话语通过媒体影响受众的思维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类的思维受原型、范畴化、框架和隐喻等认知机制的影响。本文从认知视角分析新闻语篇所包含的语言意识。语料是来自《中国日报》和CNN对2013年10月28日天安门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新闻语篇常含蓄地反映意识形态,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出发,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为分析工具,解读分析《纽约时报》、《中国日报》对于鹤岗矿难事件的报道,可以揭示不同新闻语篇背后权力、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