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析日本大正文学界对前期创造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文学界对创造社曾产生过深刻影响,但这种影响不仅是日本某作家或某文学流派对他们具体而微的影响,也不是只简单充当了西方文学与创造社之间的中介角色,创造社主要成员留学于日本大正时代,而大正文学界给予他们最重要的影响,表现在他们文学观与创作倾向的形成过程中所得到的引导,支持和经验借鉴,他们弃实学译文学是“文化主义”思潮盛行的大正社会文化背景之产物,而大正文学界的一些具体实践,如唯美主义文学,私小说和新浪漫主义,在他们具有唯美倾向的浪漫主义文学观以及早期的小说他作方式的形成过程中,都产生了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童晓薇 《历史教学》2003,79(6):45-49
创造社是由20世纪初的一群留日学生组建的,其成员在日本大正时期的都市社会中生活学习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受到了来自日本都市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一,日本近代化都市成就了创造社群体最初的文学,赋予了其文学典型的都市特色,是他们接触西方文化的窗口;二,以民主主义思潮和白桦派的思想为主导思想背景的大正时期都市社会,培养了创造社群体的个性主义精神,让他们发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世纪初,在日本东京成立的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它为中国现代文坛增添了光辉,给中国文学增加了宝藏。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的现代文学要是没有创造社出现,那将会逊色得多,至少浪漫主义的抒情小说会有很大的空白。创造社是在饱吸了外国文学的养料后破土的,它的身上,有鲜明的日本近现代文学的特色,那就是自然主义、“私小说”的影响。由于这种影响,使得创造社的早期作家们纷纷写出了不少风格与之相同的小说。他们的作品显示出日本“私小说”的特征,在当时具有很大的震撼作用。那么,产  相似文献   

4.
创造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很有声势和广泛影响的文学社团,1921年6月下旬成立于日本东京,由当时的留日学生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张资平、郑伯奇、田汉、王独清、穆木天、陶晶孙、徐祖正、何畏等组成。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可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创造社的活动主要在文学方面。他们以"异军突起"之势鼓起浪漫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初期,赴日本留学的创造社小说家借助开放的日本文化环境,在思想意识和文学观念上开启了通向西方现代社会的窗口,确立了反叛传统的生命价值追求。通过“日本之桥”,他们广泛吸纳了西方现代思潮——浪漫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等思想文化及文学思潮,形成了以“生命冲动”和“艺术至上”为核心的审美观和文学态度。此外,当时日本社会流行的文学思潮,也显著影响了创造社小说家现代生命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郁达夫对抒情小说文体的开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达夫对抒情小说文体的开创 ,是特定社会客观环境和作家主动探索的产物。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留日时期 ,日本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中国旅日青年的生活处境以及他们对日本文学的态度 ,构成了他们致力于抒情小说的客观背景。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和日本私小说的接受 ,作家自身创作旧体诗的深厚文学底蕴 ,渴望抒发苦闷情绪的思想动机 ,使郁达夫找到了抒情小说这一文体 ,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7.
"感伤"情调作为前期创造社最为彰显的情感氛围,普遍地弥散于其文学创作中。究其成因,就创造社成员受外国文化与文学的影响而言,由于"感伤"更多地与一种浪漫的诗性联系在一起,因而他们受浪漫主义的熏陶最为浓重。歌德等德国浪漫派的狂飙精神,卢梭的忏悔意识和自我暴露式的抒情方式,屠格涅夫小说的"零余者"情怀,惠特曼的浪漫情结以及日本文坛的浪漫运动和"私小说"风潮等,都成为创造社成员自觉借鉴的思想资源,并共同促成了创造社文学浪漫感伤的气质风度。  相似文献   

8.
张资平是创造社的重要发起人之一,在创造社作家中最倾心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他的创作与他的时代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雕塑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不仅为城市增加了亮点,而且满足了市民美的需求。作为城市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雕塑形塑了城市的空间和城市文化。  相似文献   

10.
《嘉应学院学报》2017,(9):62-67
《创造日》与《创造季刊》《创造周报》一起,形成了前期创造社刊物"三足鼎立"之势。如果说《创造季刊》是前期创造社开创一个文艺时代的起点,《创造周报》是前期创造社进入鼎盛时期的标志,那么《创造日》的停刊则是前期创造社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细究《创造日》的编辑理念、社内定位及其刊载作品可知,它不仅承载着前期创造社同人的"文学梦",还为创造社成员提供了新的话语空间。《创造日》对研究前期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和了解当时的文学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前期创造社与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创造社深受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与日本唯美主义有许多相似之处:在文学观上,认为文学是超功利的,追求文学的“全”与“美”;在创作题材上,热衷于抒写病态的性刺激,尤其是写男性的嗜虐与被虐;在作品基调上,表现出病态的忧郁、青春的感伤、沉沦的恐惧等特点。然而,社会启蒙立场将他们与日本唯美主义者区别开来,他们主要是在技术的层面上认同日本唯美主义,只是希望以唯美主义尊重艺术之观念纠正五四文坛开始出现的非艺术化倾向。  相似文献   

12.
重新审视“五四”时期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之间的论争,我们会发现,在围绕“文学之用”的观念辩驳之后,翻译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在持续的译介过程中,创造社通过翻译进入新文学的生成空间,支撑起以张扬个性为标识的浪漫主义的理论话语体系,为初生的白话文学提供了新的文学体式,改变了新文学偏重写实主义的原初文学资源架构,进而建立了与文学研究会“双峰并峙”的文学新秩序。  相似文献   

13.
布迪厄社会实践理论视角下青年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农民工身处乡村场域、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中,他们实际融入城市场域的情况以及他们在不同的场域塑造的不同惯习影响着他们的城市化进程,他们在各场域中获得资本的情况也关系到他们能否尽快融入城市场域。因此,青年农民工要实现城市化,必须加强生活场域的融合,实现同乡网络场域和城市场域的融合;逐渐摆脱乡村惯习,形塑城市所具有的惯习;增强城市空间场域资本竞争力,增加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14.
早期创造社虽然强调艺术的自主性,反对功利主义的创作动机,但其文学观念只是沾染了一层唯美主义色彩,其文学功用观在本质上同样是注重社会功利性的。因此,创造社后来走向革命文学并非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而是有着内在的根据。  相似文献   

15.
创造社是由20世纪初的一群留日学生组建的,其成员在日本大正时期的都市社会中生活学习了将近十年的时间,受到了来自日本都市社会的各方面的影响,表现在:一,日本近代化都市成就了创造社群体最初的学,赋予了其学典型的都市特色,是他们接触西方化的窗口;二,以民主主义思潮和白桦派的思想为主导思想背景的大正时期都市社会,培养了创造社群体的个性主义精神,让他们发现了作为个体存在的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16.
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作为20世纪20年代最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以客居的身份初登文坛,但是他们并不甘心如此边缘化的处境,寻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谋略,笔者探究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共同显露出的以名人效应、依附报刊取得阵地和策略化文学论争的手段由边缘向中心动态移动的形态,阐释了"子辈"社团对"父辈"社团的超越以取得文坛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后期创造社是中国最早系统性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重要社团,但其主力成员大都修习哲学和社会学专业出身,而并非专门的文学家。学界对后期创造社革命文学理论的认识,仍基本来源于他们的文学理论文章,而对他们同期所创作的数量不少的哲学论文缺少关注。事实上,对后期创造社的文学思想以及他们深度介人的“革命文学”论争,如果不能辅之以考察他们在其他领域的理论作品,就不能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论文集中于后期创造社所重点提倡的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展开考察,辨析了后期创造社实践观的基本内涵及其内含的逻辑缺陷。  相似文献   

18.
创造社"转向"是学界关注但又很少涉足的研究领域.创造社成员特有的原逻辑创造性思维方式,是其"转向"的内在根本原因.非常规性和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善于突破旧有体系的限制,而注重体验的原始逻辑思维又使创造社对于革命文学有了接受的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二十年代初期,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学社团、流派蜂拥而起。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两大文学批评派,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为人生”文学批评派,一是以前期创造社为代表的“为艺术”文学批评派,他们都遵循着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原则,建树着自身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它们的形成及其发展,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创作、理论建设、文艺思想斗争,都发生了深远影响。一创造社开始文学活动时,就高张起“艺术独立”的大旗,坚持“为艺术”的文学标  相似文献   

20.
黄药眠是创造社后期重要的诗人和诗论家。黄的早期诗作 ,既有独特的风格和很高的艺术价值 ,又体现了创造社不同时期的文学特征 ,因而在创造社文学倾向发展历程上有重要意义。在艺术特征上 ,黄诗突出表现了浪漫主义的生命创造、理想追求和个性表现等特征 ,但黄诗的浪漫主义既不像郭沫若那样雄强自信 ,也不像郁达夫那样一味的悲观感伤 ,而是一种在理想与个性带动下的既有飞扬的遐想 ,又常在现实生活的挤压下迸发出铿锵强音的兼具感伤与感奋之意的浪漫主义。因而黄药眠的早期诗作在我国现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流派中独具特色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