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1988年1月10日《人民日报》第八版摘要刊登了《四川民族》1987年第6期王康荣的文章,标题是《"吐蕃"的"蕃"字不读"番"》,摘要的全文如下: 目前,一些广播、电视电影以及一些地方在历史教学中,把吐蕃的"蕃"(bo)字, 错读为"番"(fan)的情况屡见不鲜,如电视风光片《阿坝漫行》等。 吐蕃是古代对西藏及其附近地区的称谓,又作"图伯特"、"土伯特"或"图白忒"  相似文献   

2.
雾社事件日本殖民统治者视台湾土著族为“劣等民族”,称高山族为高砂族、蕃族。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早在1895年8月就“训示”。欲开拓半岛,首先就要镇压土著族。从1906年到1914年的9年间,日人开始“理蕃”工作,首先对北部山胞进行武力镇压。1910年又制定“廓清蕃地五年计划”,在总督府设立“蕃务本署”,在各地增设“蕃务课”(后改为“理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日据时期台湾蕃通养成的探讨,认为蕃通的设置与职能的发挥,是日本对台湾实行殖民统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宋政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大量的蕃部巡检。作为国家权力在本部族实施的基层执行者,蕃部巡检不仅自主管理本部族事务,也作成为防守边疆的主要力量,为维护边疆安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宋政权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了大量的蕃部巡检。作为国家权力在本部族实施的基层执行者,蕃部巡检不仅自主管理本部族事务,也作成为防守边疆的主要力量,为维护边疆安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代和蕃女性达30多人,她们以公主的身份,肩负着唐统治者的"成万里之婚,冀定四方之业"的政治使命,为完成这一任务,和蕃公主充分发挥了和平使者、文化传播者、经济推动者、民族融合实践者的作用,为唐代边疆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契丹与奚在唐代被称为两蕃,两蕃对于辽西地区的历史文明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两者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族源、驻牧范围、生业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尤其在族源认同上及其与中原王朝及周边民族政权的关系中,两者具有共同的族源记忆和文化认同。故本文将两蕃界定为一个文化共同体,从考古学文化的角度,对两蕃的遗存进行考察与研究,并对唐代两蕃的驻牧范围、墓葬分期与分区、早期墓葬制度、文化交流及其生业方式与生态环境变迁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蕃学"是汉族中央政权面向少数民族和外邦而开设的实施儒学教育的官方机构。它并不完全产生于宋朝,却在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教育传播与推广中嬗变,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之上有了新的延续和发展。本文试从"蕃学"教育的视角,来认识宋朝的文化交流状况。  相似文献   

9.
耿超然 《考试周刊》2014,(47):20-22
从十二世纪开始,日本博多出现中华街,由中国商人发起的贸易活动广泛活跃,中国多处陶瓷器被集中输出到日本。现在日本博多火车站的北侧,以前被称为息滨、博多滨的沙丘地,就是平安时代屈指可数的贸易港。史料中常常提到的"博多津唐坊",就是中国商人的居住地,换言之,这里就是中华街形成的地方。在博多因中国商人的住地而成为交易的场所,"住蕃贸易"的新型贸易便应运而生。通过此种贸易,中国向日本输出了大量陶瓷器、铜钱、佛像、绘画和经书,对日本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日本的传统生死观中,死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很多日本作家也倾向于以死亡来表现作品的主题和自己的情感。堀辰雄是日本新心理主义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有很多也是以"生"与"死"为主题,而他对"生"与"死"的意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本稿尝试就堀辰雄的作品《起风了》里所表达的"生"与"死"的意义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