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营利组织治理及其治理结构研究:一个对比的视角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颜文  姚芳  孙林岩 《科研管理》2006,27(2):114-121
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类型,其低效率运行一直为学界所责难。本文通过比较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组织在行业环境、组织内部、公共关系三个方面的差异,从非营利组织法人属性类别的角度对非营利组织法人进行划分,对比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了非营利组织的典型治理结构,分析公司治理结构和非营利组织治理结构之间的区别。认为不一致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以及多监督主体是非营利组织治理效率低下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2.
孙颖 《学会》2017,(1):53-55
本文从会计实务的角度探讨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出台后的制度衔接和报表转换、期末结转步骤和科目设置、应付工资等问题,对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改革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文国锋 《学会》2006,(10):3-13
2006年7月17日至29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副局长李勇率领代表团一行12人出访日本,围绕中日政府间技术合作项目——“日本NPO法律制度研修”,进行了为期两周的一系列考察、学习活动。访日期间,代表团聆听了部分日本专家学者的讲座,与部分日本政府官员、民间非营利组织负责人进行了讨论交流,现场考察了一些民间非营利组织、支援机构。这次考察、学习,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明显效果,特别是对日本民间非营利组织体系、法律框架、发展状况等方面有了较多的了解和把握。本报告分为四个部分:法律制度基本框架、公益法人制度改革、当前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4.
袁建昌 《科技与管理》2005,7(5):132-134
试图为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权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现途径.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本在剩余权分享中应处于主导地位,通过人力资本股份化和相应的制度安排实现剩余索取权,构建新型的共同治理模式和剩余控制权分享制度,实现剩余控制权.  相似文献   

5.
自律、竞争与监管——美、加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岳  许昀 《学会》2007,(2):30-33
<正>2005年底,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组织考察团对美国、加拿大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进行了考察。考察团以民政部民间组织管理局杨岳副局长为团长,包括部分省级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的官员。考察团访问了美、加两国的有关政府机关、非营利组织和研究机构,就非营利组织的注册登记制度、监督管理体制、内部治理和社会监督等情况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通过考察,我们了解了美、加两国非营利组织管理制度的一些基本情况,接触到了先进的管理经验,得到了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2011-2015年度的制造业和信息软件行业作为样本,讨论混合所有制企业控制权特征因素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本文利用Tobit模型实证检验发现:混合所有制企业中非国有资本董监事分享控制权会抑制了企业研发创新。同时,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受到制度环境深刻的影响,与制度薄弱地区相比,制度完善地区混合所有制企业治理特征更有利于激发企业的研发创新,并抑制了堑壕效应。  相似文献   

7.
非营利科研机构是德国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年来许多国家重构和改革科研组织体系的参考模式.本文以弗朗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为例,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德国非营利科研机构的组织结构、经费管理和评估体系等.同时提出了非营利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对完善我国科研管理体制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下讨论了非营利科研组织的激励机制。文章指出,在无法利用利润分享机制进行激励时,依靠声誉激励机制可以使得研究者为长期利益而努力工作,但是研究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对产出评价的不完全性会降低激励效果。以研究兴趣为代表的“利他主义”可以实现研究者的自我激励,从而提高研究者的努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产权制度安排对创业资本的运作效率产生几乎决定性的影响.在高度信息不对称和双层委托代理关系条件下,创业资本产权的合理配置应该是赋予创业资本组织相对独立而充分的产权,构建激励与约束相容的创业资本组织形式并在创业投资家和创业资本出资者之间分享剩余索取权,同时将控制权在创业投资家与创业企业家之间设计成随"状态"而变化的一种"状态依存权".但我国的制度环境使高效率的产权安排难以形成,产权缺损是我国创业资本的制度特征,并由此造成了创业资本制度安排的停滞均衡.要打破这种低效率的制度均衡,就应该进行以确立创业资本完整私人产权为核心的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0.
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作为非营利组织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我国尚未形成全国性的体系,绩效评估的理念还未在非营利组织及相关人员、机构中普及,开展全方面的绩效评估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此,我们应从观念、制度、方法及机构上促进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体系的建立,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